郑州十九中怎么样:从三任总统看俄罗斯外交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06:49:45

    俄新社网站6月12 日文章 题:新俄罗斯的三任总统——现实镜像 

    20年前,也就是1991年6月12日,俄罗斯选出第一位总统,叶利钦以绝对多数票获胜。这一事件决定了其后几个月的事态发展,成为苏联迅速解体的前提。

    不过,当时虽然国内民众已经清楚天平正倒向哪一方,但只是到了8月政变以及苏联国家体系崩溃之后,戈尔巴乔夫的国际同行和朋友才意识到,苏联总统再也控制不了任何事情。从那时起,根据宪法掌握了广泛权力的叶利钦成了俄罗斯的象征。更重要的是,这体现了俄罗斯自古以来的集权独裁的传统。按照这种传统,统治者的个人性格注定要给国家的政策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俄罗斯三位总统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的性格与心理特征迥然不同,我们禁不住要通过三人的个性来审视国家的对外政策。关于三人的通常看法(认为叶利钦是亲西方的自由派,且好冲动、刚愎自用;认为普京是反西方的、咄咄逼人;认为梅德韦杰夫具有建设性,但不能独立自主)决定了媒体和许多所谓学术文章中对于俄罗斯外交行为的描述。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叶利钦:避免大国地位彻底丧失

    叶利钦政府不断遭遇危机,时而是政治危机,时而是经济危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记得,当时新生的俄罗斯政权必须尽快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问题:苏联的法律继承问题(也就是俄罗斯在世界上的法律地位问题)、俄罗斯境内外的核武器问题、与邻国建立关系的问题。俄罗斯联邦不能延续苏联的外交政策,因为苏联在其生存的末期虽然已濒临解体,但仍然是一个超级大国,而且是国际秩序的两大支柱之一。俄罗斯虽然想继承其大国地位,但对于充当国际关系支柱这一职能却是有心无力。

    而这恰恰构成了叶利钦总统任期内的外交内涵:避免大国地位的彻底丧失,使俄仍然身处世界主要玩家之列。

    这项任务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要实现国内政治稳定。于是国内发生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叶利钦于1993年10月镇压了政治反对派,并发动车臣战争,其政治意图是要遏制住苏联解体所引发的分裂国土的强大冲动。二是要帮助前苏联国家实现稳定,协助各国制止内讧,扶持那些脆弱的国家政权,因为这些国家政权的垮台也可能再度引发俄罗斯的分裂浪潮。三是塑造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的积极角色。先是尝试融入“文明世界”(科济列夫担任外长时期),然后是参加各种各样的国际机构,并就所有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普里马科夫任外长时期)。

    留在国际政治体系中的目标达到了,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当局意识到,表面上得以维系的国际地位需要有政治和经济内容来加以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