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信誉好的搬家公司:[上网心得]网络时代的资料鉴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11:48
这段时间,写了一点文章,经常上网查资料。说实在的,幸亏有现代发达的网络技术,让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从前要花大功夫才能查到的资料。有了网络,我们甚至可以可怜一下黑格尔了,因为,他总是辛辛苦苦地收集资料,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这些资料做分门别类的保存。而我们现在,只需要轻轻地“百度”一下,就立刻可以获得大量的相关资料,多得你想一篇篇地详细看完都不可能。古人恐怕做梦也想不到我们现在做学问是多么的方便——我们实在也有理由骄傲一下。

但,且慢,别骄傲过早了。

在网络给我们带来几乎无限的资源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在古人那里相对较少烦心的一个问题:资料如此之多,那么,我们如何选取、如何辨别它的“真实性”呢?

在引用资料时,强调资料真实性的重要,这是无需多说的:你的文章如果出现了七、八个事实性的错误,那么,它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就会大为降低。搞哲学的尤其应该强调资料的真实性,因为,你能否说服别人,首先就在于你不能歪曲资料。

但,遗憾的是,在网络时代,很多东西都可以很轻松、很随意地在网上发表;而正因为发表太容易了,所以网络中的内容也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我在上网查资料时,就经常碰到大量的胡思乱想、天马行空,胡说八扯,虚假混乱、根本就不知所云的东西。而且,网络的浏览量一般来说是很大的,总是会有人把浏览过的东西复制、传播的,那些错误的东西当然就会随之扩散,结果,一传十,十传百,错误就迅速地覆盖开来,从而造成一种“错误的扩散效应”:你在这个网站发现的错误,在那个网站也能同样发现。

下面举几个常见的网络错误。
比如,拿罗素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来说事,大家可以上网查查,看有多少个网页说“罗素是因为他的《西方哲学史》而获奖”的。估计都数不清。实际上,这是大错特错了。真实情况是:罗素是凭他的《婚姻与道德》一书而获奖的。
举一个有关数学的例子。0.99999……是否等于1呢?这是网上流行的一个争论问题。网上有两派人,一派认为0.99999……不等于1,另一派认为0.99999……等于1,为此争得不可开交。我们以那些认为“0.99999……等于1”的为例,上网稍微查查,就可以查到很多五花八门的“证明”。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证明”根本就可以不看,因为,“0.99999……等于1”根本就用不着证明,那些证明实在是多此一举。
问题其实是很简单的。关于无限的理论分为两种:潜无限理论和实无限理论。在潜无限理论中,0.99999……本身并不是1,它的极限才是1;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无限是“潜在”的,是不能实现的,所以,0.99999……和1之间就总是存在着一个差值,这个差值即是无穷小。但,在实无限理论中,0.99999……直接就等于1,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无限是“实在”的,是确确实实已经完成了的。0.99999……在实无限理论中等于1,这是一个定义,而定义是不需要证明的,要理解它,则需要一定的直觉和灵感思维。
匈奴人和匈牙利人的关系也是网上的热点,很多人喜欢说“匈牙利人是匈奴人的后代”。但实际上,这也是错的,匈奴人和匈牙利人的相似之处大概仅仅在于二者的名称中都有一个“匈”字。翻翻严谨的历史书就知道,匈牙利人的祖先最早来自欧亚大陆交界地带乌拉尔山麓附近的一支游牧民族,同芬兰—乌格尔民族较亲近,与匈奴人没有任何关系。

达尔文也是网络流行错误的受害者。

我从前写过一篇《生物学中的哥白尼——达尔文》的小文章,为了粗略地写出达尔文的一生及其贡献,我上网查阅了不少资料。其中有两则是非常荒谬的。


第一则是:

近读达尔文原版的英文日记,发现其中记叙了这么一件事情:19世纪30年代。达尔文曾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人们没有衣服穿,住的是山洞,或在树上塔一个巢,吃的是野果禽兽,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惊奇地发现一些“新情况”:他们将老年妇女赶进深山老林,让她们自然饿死;在没有食物的时节,则将妇女生的婴儿或小孩分而食之。达尔文“看”不懂,就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部落首领通过当地的“翻译”告诉达尔文:“妇女的任务就是生孩子,生下孩子有两种用途:一是留下来延续种族的生命,二是供我们缺食的时候当粮食。妇女老了,不能生育了,留下她们有什么用?我们不吃掉她们就已经很宽容了;在饥荒没食物的时候,我们只有吃小孩,不吃小孩我们吃什么?”

达尔文痛苦地摇摇头,这里的“人”太残忍了!我要下决心改变这个原始部落不尊老、不爱幼的历史局面。于是,他通过翻译,用高价买下了一个当地男婴,将这个婴儿带回了英国,他要用现代都市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的小孩变成一个“现代文明人”,然后,用这位“文明人”去改变他老家那种“弃老食幼”的原始现状。16年后,这个非洲孩子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通过熟人,把他带回了他的家乡。

一年后,达尔文旧地重游,想看看那个非洲原始部落,在自己委派的“现代文明青年”的领导下,是不是有了质的变化。可是,达尔文到处都找不到那个自己精心培养的非洲青年。最后他问部落首领,那人是否来了这里?首领回答:“来了。”达尔文又问:“他人呢?”“我们把他吃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我们留下他有什么用?”达尔文无话可说。

到家后,达尔文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一个人的愿望和他希望得到的结果并不成正比。一种族遗留下来的疑难问题,决不是依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解决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有一个痛苦而又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当适应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否则,他哪怕再高明,终将被淘汰。适者才能生存啊!”

该篇文章写得倒是像模像样,初看也能启人深思,可是其中的内容是假的。为什么这样说?有一个铁证。该文说:“一年后,达尔文旧地重游,想看看那个非洲原始部落,…………”,但是,实际上,达尔文自从1842年9月定居在英格兰的唐恩村之后,他连欧洲都没去过,更别说去什么非洲了。至于“达尔文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就更是天方夜谭。

该文的作者倒是比较聪明的,他知道文中所叙之事是编造的,但又怕人查证,所以,就说“近读达尔文原版的英文日记,…………”他以为,中国人不可能去查阅达尔文的“英文日记”以证实这件事实的,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在作者防范这个漏洞的同时,却在另外一个地方露出了马脚。

这则资料,该资料在网络上流行颇广,而且还被“中国知网”收进了论文数据库。

第二则和达尔文的后代有关。

达尔文是近亲结婚的,所以网上就大量流传着达尔文的后代十分悲惨,几乎不是痴呆就是残废的“神话”。实际上,这也是错的,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事实是:达尔文婚后,其妻埃玛生了6男4女,两个大女儿和幼子未长大就夭折,第3个女儿和两个儿子都终身不育。但,这些孩子的智力却不低。拿他的六个儿子来说,除幼子早夭外,其他5子中有三人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第四子虽然不是皇家学会会员,却曾被委任为皇家工程师,在社会上也有重名,只有长子稍逊。

达尔文近亲结婚的“恶”果被夸大了。刚好,方舟子近来贴出了一篇以正视听的文章:《再说说达尔文的“近亲结婚悲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4068790100gpxq.html】。大家可以去看看。

网络上既然有这么多的错误,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唯一的方法是:多读多看,多查几个资料,多做些比较,必要时还要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当然,在这些之前,需要网友们自身先要有一定的素养。

例如吧,我从前和知原先生有过辩论,主题是关于经济基础的。我于是赶快上百度查“私有制”这个概念,想省点事,抄上几句话。打开词条一看,却发现这根本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私有制”概念,倒和知原先生自己独创的“私有制”概念相关;再看看下面的词条编辑者,赫然有知原先生的大名在列,于是就全明白了:这样的“百度”出来的概念显然就是不能用的。(这个“私有制”概念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05893.htm?fr=ala0_1】)。

再举个例子,朝鲜战争也是网上热辩的话题。看多了,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美国进军台湾海峡到底是在中国出兵朝鲜之前还是之后?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中国出兵朝鲜是否延缓了打下台湾,从而留下后患”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美国进军台湾海峡是在中国出兵朝鲜之后,那么,就可以推论:中国激怒了美国,从而自己有一定的失策;反之,如果美国进军台湾海峡是在中国出兵朝鲜之前,那么,就可以推论:美国是先就干涉了中国的内政,即从此点来说,中国也可名正言顺地出兵朝鲜。这样,带着这个问题去查阅资料,经过细心地比较和鉴别之后,就会发现:美国进军台湾海峡实际上是在中国出兵朝鲜之前。

前几天,我写了一篇《由岳飞之死说说中国古代专制主义政治哲学》,写作时,还发现了网上一个很有趣的错误:那就是,把岳飞后背上的字误认为是“精忠报国”了;实际上,这也是错的,正确的是“尽忠报国”。至于“尽忠”为什么被错为“精忠”,我猜大概和岳飞曾经被宋高宗封为“精忠岳飞”有关。

上面说的都是事实性的错误,相对来说比较好认识。

但,例如,当涉及到对一些章句或者事物的解释时,我们却应该抱有宽容的态度,不要认为某种解释就一定是错误的。

例如,拿孔子著名的一句话“可与共学,未可以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以立;可与立,未可与权。”来说,此中的“权”的就可有各种解释。从网上可查到,高诱解释为“权,因事制宜。权量轻重,无常形势,能令丑反善,合于宜适,故圣人独见之也。”钱穆解释为“权衡”。杨伯峻解释为“通权达变”。但是,南怀瑾却解释为“权力”。比较这四种解释,在我看来,南怀瑾的解释最不靠谱,恐怕确实是一种“别裁”;而其他三位的解释则大概都能说得通。

再如,仍然看《论语》中的一句话:“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过去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劳动人民对孔丘的批判等等,但,其实,这句话可以引出若干种解释,例如,就有人解释为“我老得连四体都动不了了,五谷也分不清了,哪个是夫子呢?(表示自己没有认清)”。除此之外,还有别的解释,大家有兴趣的可以上网去查查看。

但,反过来,解释也不能太过随意。

拿“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来说,本坛的“新哲学”先生把它解释为“天下遵循着自己的规律发展变化,我是不能改变它了。”【http://www.chinathink.net/forum/dispbbs.asp?BoardID=3095&ID=223820】这种解释无疑是错误的。它的正确译文应该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再如下面一段话: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丁国岭先生把它翻译为:

子贡问孔子说:“管子不应该算是仁者吧?因为桓公把弟弟公子纠杀了,管子不能死于其主,却又做了桓公的相。”孔子说:“管子做桓公的相,以他的理论治理国家最终使齐国强大,一下子就匡正了天下人的错误认识,我们普通民众至今都在受恩惠。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岂不是还象那些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的蛮夷之人吗?管子坚信他的理论的正确,不是那些平常的人所能理解的;自杀在沟坎中没有人知道他的理论,那样可取吗?”【http://www.chinathink.net/forum/dispbbs.asp?BoardID=3095&ID=227064】

实际上这也是“六经注我”。

此外,在采信资料和认可观点的过程中,不要迷信权威。在这方面,我就曾经吃过一次亏。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以人为本”四个字的最初出处来自于刘备》。【http://www.chinathink.net/forum/dispbbs.asp?BoardID=3095&ID=215729】这个观点是我在看易中天的《品三国》时看到的,易中天在该书中说:“刘备当时说了这样一句有名的话,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据历史学家朱维铮先生告诉我,这可能是‘以人为本’这个词的最早出处,………………”。由于我很是尊敬易中天先生,又加上朱维铮先生的作证,这无疑是“双保险”,于是,我就认可了这个看法。

文章写完之后很久,由于和丁国岭先生辩论管子,所以就查了查《管子》,结果这一查,居然查出“以人为本”的最早出处是《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霸言》)

看来与网友们辩论是很有好处的,在此感谢丁国岭先生,是他让我翻了《管子》,结果这一翻就让我改正了一个重大失误。我的失误就在于过于轻信易中天了,而易中天又轻信了历史学家朱维铮。

迷信权威害死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