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交警大队几点上班:春到清明好踏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5:14:24
春到清明好踏青 ■常书侦

  清明时逢阳春三月,正是郊游的好时候。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亦称“蹋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俗。

  踏青习俗传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唐孟浩然《大堤行》:“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代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元杨允孚《滦京杂咏》:“高柳岂堪供过客,好花留待蹋青人。”清李稷勋《都门竹枝词》:“山花押鬓踏青行,儿女相逢各问名。”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习俗。

  踏青虽在一年之春,但具体时日常有出入。明朝冯应京、元朝费著、唐朝李淖,分别在文中指明踏青时节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后来,由于清明扫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灿烂芬芳。扫墓者往往“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圃,列坐尽醉”,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而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宋时诗人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扬柳属流莺。”对当时春游踏青的盛况描摹得淋漓尽致。 

  扬州的阳春三月,正值莺飞草长,景色佳丽,春游行乐的习俗更为盛行。清代孔尚任在《红桥修禊序》中,有一段文字专门描写了扬州人三月三日在瘦西湖畔的红桥水边,踏青祓禊的场景:“康熙戊辰春,扬州多雪雨,游人罕出。至三月三日,天始明媚,士女祓禊者,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予时赴诸君之招,往来逐队,看两陌之芳草桃柳,新鲜弄色,禽鱼蜂蝶,亦有畅遂自得之意,乃知天气之晴雨,百物之舒郁系焉……”孔尚任形容扬州人在红桥泛舟春游,是“咸泛舟红桥,桥下之水若不胜载焉”,可见当时扬州人春日踏青的人数之多,风俗之盛。

  在踏青时节,农家娃儿们便戴上用柳条编的帽子,吹着柳哨,带着小花狗,到田野和小河边奔跑玩耍,放风筝、捉蝴蝶、采野花、玩拔河、赛跑、推铁环,开心得有时连饭都忘了吃。城里的恋人们在这宜人、迷人的季节,双双到郊外谈情说爱,他们用慢动作踏着地上鲜嫩的小草,牵手漫步,看天上白云悠悠,听耳边春燕呢喃,享受着春光的美好。各种节假日增加后,工薪族也有了较为宽余的踏青时间,不过,此踏青非彼踏青,他们乘火车,坐飞机,踏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好不快哉!还有的家庭利用给已故亲人上坟扫墓的机会,兄弟姐妹聚在一起,到野外游玩,并进行野炊,把身心交给大自然,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