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上下床厂家直销:教 育 ,重 在 唤 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7:11:12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表面的考试分数还是对生命的关注?我们的回答是:是人文关怀,是对生命的关注,是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人性,是如何给予学生终生的幸福?教育者只有首先对教育对象充满博大无私的爱,再加以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理解,宽容和谅解,赏识和鼓励,期待和督促,启发和诱导……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从而产生“神奇的力量”,跨越情感的壕沟去唤醒年轻的心灵。

一、教育重在唤醒—唤醒学生的自尊、唤醒学生的自信

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唤醒孩子们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自尊。真正成功的教育者眼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要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不同方面的成功。

刚放学,忽然下起了雨,唉,真是倒霉,昨天考试,学生的平均分太不理想;现在,我没带伞,老天居然又下起了雨。我心里也是灰暗暗的。 

雨没有停下的样子,我走进雨幕,任由风雨吹打着我疲惫的身心。突然,一个男孩冲了过来,把他的伞撑罩住我的头顶。原来是贪玩、好动、顽皮的小黄。我刚刚接手他们班的数学,听其他任课老师说,他成绩一塌糊涂,基本没有考过60分。 

记得第一次请他上黑板板演,他是极不情愿地走上讲台,而且迟迟没有动笔。只听同学们在下面窃窃私语:“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喊他板演?”、“真是丢人现眼,肯定不行。”他无助地望着我,目光中充满痛苦与羞怯。我投给他鼓励的目光,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知道你也很想做对题目,让同学们改变对你的看法,那就勇敢的去做,哪怕做对一步也是你的进步。” 

结果,计算中他只做对了一点儿,但我带头给以热烈的掌声。因为我了解到,由于认定他是“扶不起的阿斗”,老师从没喊他答过问题,更没让他上过黑板。老师瞧不起他,同学讽刺挖苦他,使他成了整个班级被大家遗忘的人。现在,忽然得到大家的掌声,你想他心里一定非常的不平静。 

下课后,我送给他一张纸条:“别瞧不起自己,只要少一些贪玩,多一些努力,你就一定会有进步,从来就没有不想好的学生,你也不例外。”

这以后,他变了,彻底地变了。他告诉我,父母忙于生计,从来都不管他的学习,加上同学嘲笑,老师厌弃,他便破罐子破摔了。他让我了解:他的贪玩、好动、顽皮,其实是掩抑自卑的一种手段。

“不过,老师,您放心,我不会再犯傻,你理解我,有什么心事,可以跟您讲。老师,我最喜欢上您的数学课……”

伞下,他滔滔不绝,一脸的真诚,与先前下课是老虎、上课是绵羊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想到我小小的关注与鼓励,扫去了他心头的乌云与阴霾,换回了他学习上的进步、生活态度的转变。孩子的心是透明的,不掺合任何杂质与灰尘,你对他真心一点、平等一点、关爱一点,他就会心满意足、“受宠若惊”。重新建立起做人的尊严,抬起头来自信的面对每一天。

二、教育重在唤醒—唤醒学生的良知,唤醒学生对社会的感恩

良知是人的道德底线,没有了它,你就成了次品、废品,甚至危险品。良知埋藏在心里,如不挖掘,便会泯灭。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某种善良的东西,只要有火星就能燃烧”。教育者要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提供一块纯真、善良、友爱的沃土。不是凭教条灌输,而是坚持正面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力量,引导学生做出善行善举,从而使学生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长。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唤醒学生做人的良知,要从唤醒学生热爱自己的母亲开始。让他们了解和体贴母亲的忧伤和难处,力所能及地分担母亲的家务琐事。然后扩而广之.为学校家乡献出爱心,付出辛劳;又扩而广之,为家乡父老乡亲,献出爱心,施以善行;再下一步,为素不相识的路遇同胞,做出善举……

记得中央台有这样的一则公益广告:一位年轻的母亲端来一盆洗脚水,为年迈的母亲洗脚,并用手慢慢地为年迈的母亲搓揉着,电视屏幕上呈现出一幅儿女孝敬长辈的温馨画面。这幅温馨的画面被只有三、四岁的孩子看见了,又一幅难以想象的画面出现了:这位只有几岁的小孩,仿照着自己的妈妈摇摇晃晃的端来了一盆洗脚水,来给自己的妈妈洗脚……

我个人认为这则公益广告的教育意义极其深刻:教育孩子要从父母亲开始,要从家庭教育开始,作为孩子父母亲,要用自己的榜样行为,唤醒孩子心中善良的东西,潜移默化中养成孩子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良好的性格。要遵循教育的重要规律:以人格唤醒人格,以高尚唤醒高尚。为人父母者要以自己人格魅力呼唤孩子内心“良知的声音”。 

苏霍姆林斯基又说:“粗鲁能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低级本能。”现实教育中,如果一个学生在生活、学习道路上遇到了教育者的冷酷无情、蛮不讲理,遇到了他人的冷漠、嘲讽和打击,那么会使学生向善的心灵变得粗暴,会使学生变得冷酷和残忍。

记得《特别关注》中有这样的一篇报道—《魔鬼君在狱中的口供》。张君是一个多次抢窃并视杀人如儿戏的恶魔,可以说在恶魔身上找不到一丁点儿人性的东西。

让我们透过君的片段口供来看看其成长足迹:

我12岁的时候,母亲病倒了,小医院查不出病因。后来发展到肚子巨痛难忍,不得已,父亲把原来准备盖房子的水泥、砖头买成钱,送母亲到长沙的大医院全面检查,医院的诊断是子宫癌,要立即住院动手术。此时,建房子的钱早已用完,家里再也凑不出一分钱。在这种窘迫的景况下,我父母亲不得不求助于长沙市的亲戚,但亲戚不但不借,还嫌我母亲身上带病毒,当着我父母的面用酒精消毒。

我是家中最小的儿子,家有父母和7个兄弟姐妹,姐姐哥哥和我同母异父,所以姐姐哥哥都姓薛,我是张家的独苗。

小学的时候,村里富裕家庭的孩子骑着自行车上学,我非常羡慕。一次,我终于鼓起勇气,上前摸了摸同学的自行车,同学瞧不起我,嫌我把车摸脏了,毫不客气地把我的手拨开。

丧母(注:母亲因不堪病痛的折磨,上吊自杀了。)的悲痛让我第一次有了学习的动力,那一年我通过发奋努力,从全班第四十几名上升到全班第五名,考入了高中。

因为家境贫穷,我在学校经常被人瞧不起,同班漂亮的女同学原来对我有好感,得知我家穷困的情况后,就不再理我了。

高中是住读,每个星期学生要回家带米到学校去蒸,每次都是父亲为我准备一周的口粮。一次,我自己打开米缸盖时,发现里面只有几斤米了,我如果拿走了,家里就揭不开锅了。但是父亲坚持要我把米全部带走,他再去借。我坚持要等到父亲借到米后再走,结果是村里人都不愿意借米给我家,因为他们知道我家还不起,借了等于白借。

高中一年级没念完我就辍学了,在家里,我没事就在院坝里操练拳脚,此时的我打架已远近有点名了。

……

从这些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君从小就家境贫穷,兄弟姐妹多且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母亲的病重加剧了贫穷的升级,亲戚的冷漠,小学同学鄙夷的眼光,高中女同学多变的行为以及辍学回家后的无所事事,造成了张君善良本性的泯灭,邪恶的滋生,并在社会的大染缸中使得恶性急剧膨胀。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如果君的家从小就比较富裕,能让张君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果他母亲病重,到长沙市的亲戚家借钱,受到热情的款待,并得到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君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真情;如果小学同学看到君羡慕自己有自行车,就让他看个够,并真情的请君用自己的自行车学练,让君感触到同学间的互相关心;如果高中同学在得知君同学那样贫穷的家境后,不仅不嫌弃他,反而和他交朋友,鼓励他,帮助他……那么,恶魔君就可能不是现在的样子。所以,我们在谴责恶魔的同时,是不是应该去深究君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相关的社会问题呢?

三、教育重在唤醒—唤醒学生自强自律、唤醒学生的灵性

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故事:一位母亲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三分钟都坐不了。”回家的路上,儿子问老师说了些什么?母亲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儿子高兴地笑了。

第二次家长会上,老师对她说:“全班五十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四十九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母亲回到家里,对诚惶诚恐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一定会超过你的同桌!”儿子暗淡的眼神顿时充满了光亮,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中学指望不大。”她仍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一定能考上重点中学!”

高考,儿子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母亲的手里,边哭边说:“妈妈,我一直都知道自己不是个聪明的孩子,是您的鼓励唤醒了我……”直到此时,母亲终于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湿手中的那只信封……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改变观念,父母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观念,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是适合孩子的教育,不是让孩子去适合教育。教育的艺术是发现的艺术,是唤醒的艺术,是欣赏的艺术,与训斥和粗暴无缘。只要真正给孩子适当的条件、发挥的空间,就有希望激发出孩子的潜能,而潜能得以释放的孩子,其新形象美好得往往连他自己都会大吃一惊!

教育孩子,就不能对孩子漠不关心。孩子需要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尤其在他们遇到烦心事时,更希冀父母有力的帮助。当父母将援助的手伸向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感受到家的温暖,从而满怀信心地去迎接生活的挑战。

四、教育重在唤醒—唤醒学生自主参与,唤醒学生团结协作

去年十月一日前夕,学校要求各班组织开展“我为国庆献礼”的主题班会活动。因身体偶有不适,我实在没有精力辅导,只好在班会课上简单说了几句,主要意思就是让他们自由、大胆地“搞”,我全力支持。一转眼,周四下午的班队课来到了:同学们联名推荐了主持人,聘请“小作家”撰写了台词,还特地邀请我参加。一走进教室,我就被一股浓烈的国庆气氛感染了,墙壁、黑板、屋顶都布置一新,就连日光灯上也蒙了一层漂亮的彩纸。活动开始了,同学们有的朗诵自己写的诗歌;有的用画笔描绘家乡新貌;有的合作展览了自己拍摄的照片;有的拿出了各种各样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卡”……一堂四十分钟的班会课,有演讲、唱歌、绘画、舞蹈、竞赛等,同学们在自主活动中自由地展示着自己的创意,生命呈现出斑斓的个性色彩!

通过这样的活动,使我由衷地敬佩我的学生!他们用事实教育了我:什么是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也督促我以教育的目光重新审视我的教育对象,并欣喜地发现,学生的个性是丰富的,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性,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渴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从而铸就了千差万别的个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在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让不同个性的学生团结合作,形成一种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到了离开学校的那一天,带着开发的潜能,带着积极上进的个性,带着协作团结的精神走上社会、走向新的生活。  

五、教育重在唤醒—唤醒学生的人文情怀,唤醒学生的高尚情操

记得《新民晚报》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不能只怪孩子》,文章大体内容是:

那天下午,办公室来了一个女孩,头发是五颜六色的,穿着耐克牌的动服,肩上挎着一只价格不低的小挎包。

一进办公室,她就朝服务台的学生助理高声叫到:“学生处有那位领导在?”

第一次在办公室听到这么盛气凌人的口气,我们几个老师纷纷抬起头。她横视我们一眼,大概看出我们不像领导,直接朝里面的办公室走去。

……

女孩子说:“你是学生处的领导?”

领导似乎也被这种口气问得一愣,过了半晌,说:“我是学生处处长。”

女孩子盛气凌人的声音又传出来:“我是申请走读的,我爸爸给我在檀香花园买了一套房子。我申请不住学校宿舍。”

……

处长好心的给她解释:“附近有房子,不是申请走读的理由,所有住在大学的学生,家里都有房子,照你这么说,他们都可以走读。除非你有正当的理由。”

女孩子有些恼怒地说:“我是温州人,爸妈从小都宠着我,我住不惯宿舍。那是什么宿舍,房间的结构不合理,洗手间离卧室太远,居然八个人共用两个淋浴器……”

……

处长沉默了一下,严肃地说:“要是见到你的父母,我要狠狠地批评他们,看看他们的金钱和娇生惯养,把女儿弄成了什么样子。从进门到现在,,你没有一点礼貌,甚至没有叫我一声‘老师’,你连起码的尊重都不懂。”

……

读罢此文,深有感触:现在的社会这样的孩子还少吗?作为家长,作为老师,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怎么会有这样的孩子?是呀,难道我们能完全怪孩子?“人之初,性本善。”如果不是我们有钱的父母从小就溺爱自己的孩子,使孩子成为家里的“小皇帝”, 怎么会养成他们那颐指气使的霸道性格?怎么会养成他们那种盛气凌人的傲慢习性?如果不是有钱的父母从小就让孩子享受生活中的一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什么给什么,而没有让孩子品尝生活的艰辛,没有让孩子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又怎么会养成孩子从小就有贪图享受的思想?我们的家长,我们老师,是不是要深入地探析一下,教育孩子,教育学生,除了教给他们知识外,更应该教给他们一些人文的东西,更应该教给他们一些品质的东西!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受教育者获得终生的幸福,这既要求教育者去唤醒受教育者的灵性,使得受教育者拥有获得终生幸福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以获取“立世之基”;又要求教育者去唤醒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人性,让他们加强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理想,陶冶高尚情操,使得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之人才,以获取“立世之资”。因此,我们说: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更是一种唤醒,一种期待,一种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