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灿和曹云金:三苏园情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9:17:04
李炳银
《 人民日报 》( 2011年06月13日   24 版)
4月25日,赴郏县为文学培训班讲课。这郏县,此前不闻,到来之后,方知也是古地厚土。早先曾属汝州管辖,如今,连同汝州都划归平顶山市了。郏县的这个郏字,《新华字典》上的解释就是一句话:“郏县,在河南省。”可见,真有点特殊哩!
26日上午,主人安排我去“三苏园”参观。“三苏园”也叫“三苏坟”、“三苏祠”。是中国伟大历史文化名人、唐宋八大家之中的三家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墓地。对于三苏,很多人都不陌生,他们的诗文成就影响,他们坎坷的人生经历,人们或多或少的都能够说上一些。但是,对于这“三苏坟”,恐怕就不是很多人所知悉了。我本人寡闻,此前只知苏轼被贬琼州,后被赦免病死常州,并不清楚后来安葬在郏县的。
20多年前,我曾经在四川的眉州访游过三苏出生成长的地方“三苏园”,在那个风景秀丽,庭院广阔,文雅宁静,文气浓郁的地方,我曾经有过很多的联想和感叹。曾经就有此处人才出,外人何能及的感叹!是说,这样的地方环境条件下,不出人才才是怪事呢!有对先贤名士的敬仰,有对自己来路窘况的遗憾等复杂成分。但是,这样的好地方,却没有成为三苏灵魂的安息之地,似有疑惑!这次到了郏县的“三苏坟”,方才知道,宋朝时,凡有朝廷经历的官员,去世后都需安葬于都城开封方圆500里之内的地方。或是一种礼遇,或是一种挂牵,或是一种防范,难以道尽。苏氏父子,俱历宋之仁、英、神、哲之朝,这三苏坟也就只好依朝制,落地此处了。
三苏坟落地此处,既是依朝廷规制,也是苏轼的意愿。据历史记载,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以诗讽刺王安石实行的变革“新法”而陷著名的“乌台诗狱”案中,被捕下狱,出狱后,责授黄州团练副使,开始贬官生活。大约被贬四年多时间以后,结束黄州的孤独、清苦生活,调用到中原,距离都城较近的汝州为团练副使。来汝州之后在默对当地风土之时,他发现在郡治之东约60里,一个乡曰钓台里、曰上瑞的地方,有山名峨眉,与故里名近。其地背也,雄峙扈阳,其地面也清流汝水。观形胜,适可为宅兆之佳地。在又被谪于海南之后,心情郁闷,加之不习当地酷热潮湿气候,遂染重病。病中曾以书嘱弟弟苏辙:“吾死葬于汝”。病亡常州后,苏辙遵其嘱,安葬兄于此。后来,苏辙故,亦葬于斯。再后来,到了元朝贞初时,知州为之修整,封树筑垣。至顺初,监县忽欲里赤又为竖碑神道。朝绅们请建“广庆寺”获准。至正间,县尹黄公,谒庙时再创建墓祠。并将苏洵衣冠移来,并坟为“三苏”。且塑三苏像以父居中二子列左右,供人们拜谒。
我来“三苏园”,正值阳春,风和日丽,草木复苏,繁花正盛。在占地660亩的园内,逐一访问寺庙、墓祠和墓冢,感受似乎有点凝重和怅然,先贤的报国忠诚、建业努力、文化伟绩、人生坎坷等许多内容,萦绕心头。就说这苏轼,乃世间少有的大才。可是,在当朝政治的纷争和权力的争夺过程中,却经历几番沉浮。郁郁难畅其志。以至到了晚年,竟有期望年轻人,只多读书,且莫做官的慨叹!在我向墓祠的三苏坐像,深情地三鞠躬时,我似乎和他们有了一次面对和交谈。他们的诗文,他们的书法,他们的人品,都是在很高的水平上彰显和丰富着我们灿烂伟大的民族文化。他们是历史的贤人、名人,是后世人们的心仪对象。在时常处于喧嚣、嘈杂的现代都市环境中的我,这里让我感到了宁静和纯洁,感受到人生的艰难,感到了丰富和阔大,感受到有限和永久。园内留有不少观感诗,其中王甫《谒苏坟》一首如下:“天挺英豪伯仲贤,郏城遗迹尚依然。精灵已逐西风去,姓字还同北斗悬。一代文章联粹璧,百年萍藻共香泉。我来几点神交泪,洒向寒云野寺边。”蜀人江孟纶的《谒苏坟》如下:“眉山秀气产人英,冠世文章弟与兄。吾郡昔曾瞻故像,异乡今又拜佳城。一时臣主难遭际,千载华夷识姓名。自古人生谁不死,先生虽死尚如生。”等等。
令我感到诧异的是,三苏在当朝时候,总是经历坎坷甚至苦难。可是,在宋南迁之后,三苏的墓地却不断地被元朝的地方官员看重和拓展创建。一个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对于前朝,对于外族(汉族)文化人物和文化成就的尊重行为,很令我感动!看来,真正伟大纯洁的文化对象,是可以超越政治、民族、宗教和时间的限制,而被真正向善、向美、向好的人们充分尊重的。千万不要给文化附带过多的身外成分,过分强调文化的功利目的,是对纯洁文化的亵渎,也不可能出现伟大珍贵的文化成果!诗曰:
三苏文墨贵真淳,
四顾千年尊诗魂。
郏县峨眉葬灵骨,
清苦豪情古到今。
后生早慕先贤名,
自惭愚钝少慧根。
常读大江东流去,
每叹人生有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