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与郭美美:富士康在大陆的创富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9:08:28
        以富士康、仁宝、纬创、台湾玻璃、亚东水泥、台湾统一、东元集团、群光集团等为代表的台资项目、大企业和高科技产业近年来纷纷进入四川。这些项目的投资总额都达到了上亿美元,还带动了上下游企业聚集,形成产业链、地方产业群或商圈,如随着仁宝集团签约成都,已有102家省外企业来到成都与仁宝对接。人们预测,台资大企业入川,带来的绝不止于诞生一两个千亿级企业,更将形成无法量化的产业“联动”效应。        四川已成为西部地区台资企业最多、投资额最大的省份。目前,在川台资企业约1500家项目,总投资近47亿美元。在中西部省市都纷纷加大对台资的引进力度之时,如何加快引进并高效利用台资,正成为四川省一个重要的经济话题。        大陆为台湾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富士康的创富传奇是一个众人皆知的突出案例。        富士康自1988年在深圳地区建厂,其时它仅是一个百来人的小厂,而今它已拥有全球顶尖IT客户群,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产业专业制造商。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富士康更是逆势成长,出口总额达556亿美元,占中国大陆出口总额的3.9%,连续7年雄居大陆出口200强榜首;跃居《财富》2009年全球企业500强第109位。        1973年,郭台铭出资10万元新台币,与朋友在台北县创立了鸿海塑料企业有限公司,生产塑料产品。不过一年时间,因经营不善,原股东逐一退出,企业成了郭台铭的全资公司。当时黑白电视机刚刚在台湾地区兴起,郭台铭便从制造黑白电视机选台的按钮做起。这时的鸿海不过是个规模只有30万元新台币的小公司,仅有15名员工。        20世纪80年代,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时代,郭台铭靠所掌握的成熟模具技术,以连接器、机壳等产品为重心,力行“量大、低价”的竞争策略,迅速占领市场。1982年公司更名为“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郭继续投资1600万元进入计算机线缆装配领域。1985年,郭在美国成立分公司,开始在台湾之外开拓市场,并创出“FOXCONN”品牌。至此,郭台铭已经成功打造出他的“连接器王国”。
        郭台铭称鸿海是“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设备、一流客户”,他要做的首先是选客户。为了达成目标,他曾经在美国自己开车,住12美元一天的汽车旅馆,跑了美国52州中的32个,跟世界大厂商做生意。自进入个人电脑领域,鸿海的客户就锁定了戴尔、康柏、英特尔等国际一流大厂。       为了拿到康柏公司的订单,郭台铭索性在康柏总部旁投资建了一个成型机厂,康柏只要有新设计,当天就能看到模型,最终获得了康柏的长期订单。为巩固与这些大厂商的关系,郭台铭坚持不做自己的品牌,只做零件供应商。可以说正是这些大厂的订单成就了鸿海今天的格局。       1988年,郭台铭迈出了人生中的关键一步,前往土地和劳动力都很便宜的内地开办了首家工厂。他看中了深圳这处靠近香港的中国市场改革前沿。郭台铭利用深圳来招揽潜在客户,迈克尔-戴尔1995年到访华南时,郭台铭以安排戴尔与他熟识的地方政府官员见面为交换,获得驾车送戴尔去机场的机会,然后,郭台铭又在途中安排了一次戴尔参观他工厂的小插曲。郭台铭看准戴尔是颗明日之星,因此一心想与他结识。        如今,鸿海已成为戴尔最大的供应商之一。富士康科技集团在同一年拿下了一块更大的地皮,后来发展成为龙华厂。很快,富士康龙华基地成了中国最大的出口企业,同时还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2000年,它的营业收入就突破了30亿美元。       曾有外媒这样报道:“深圳郊外,一家工厂规模之大可跻身世界前列。在几十座厂房中,苹果公司的iPod和iPhone、惠普公司的个人电脑、摩托罗拉的移动话正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位于深圳市宝安区龙华的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约有员工27万人,相当于美国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总人口”。        目前,共有60多万名员工在郭台铭遍布内地十几个省份的工厂效力。富士康的经历只是台湾企业在大陆的财富故事中的一个。上世纪80年代,台湾的土地、劳动力价格大幅上升,新台币大幅升值,岛内市场趋于饱和,传统的加工出口产业逐渐失去比较利益优势而沦为夕阳工业,岛内厂商因生产成本增加而纷纷到海外寻找劳动成本更加低廉的生产地点,主要是东南亚和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