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之天下1964的博客:武汉地名中的逸闻趣事(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5 08:41:57
刘蔚丹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今天,我们寻访武汉地名的故事,就仿佛在还原武汉千百年来的历史风情。
  站在汉口集家嘴,这边是汉正街车水马龙,熙熙攘攘,那边是汉水奔腾,汽笛声声,一派繁荣景象。而对岸的南岸嘴,则一桥飞架,树绿花红,俨然成为景色秀丽的“中国角”。谁会想到,恬静的“中国角”,曾经也像对岸那般繁华,而有一个人,则把两岸地名和一件历史大事联系在了一起。
  公元1521年,阳春三月,人们正流连于春光的明媚。几匹快马卷着黄尘,带着一个惊人的秘密千里跋涉而来。原来,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他不仅没有儿子,也没有直系兄弟,符合继位条件的,只有远在湖北钟祥的一个堂第,这就是后来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新皇帝进京登基要过汉阳了。”消息传来,百官不敢懈怠。为了接驾,汉阳府的高级官员们肃立在汉水两岸的渡口边,稍远处,则聚集着部分中低级官员,他们承担着报驾的任务。百姓们则聚集在新皇帝车驾的必经之路上,欲争睹龙颜,是为探驾。
  后来,官员接驾的地方就被称为“接驾嘴”和“南岸接驾嘴”,报驾的地方被称为报驾巷,百姓探驾的地方则被称为探驾巷。再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地名因谐音被分别误传为集家嘴、南岸嘴、鲍家巷、弹夹巷,并沿用至今。
  再说皇帝来汉。朱厚熜乘坐龙舟沿汉江而行,沿途所见所闻,令他深深体会到了皇帝的威风。然而,离登基的日子越来越近,他无心应酬,匆匆登上车驾,继续北上。官员们送驾的地方,成了如今的宋家墩。
  对武汉来说,嘉靖皇帝不过是个匆匆过客,却留下了一串地名,更引起了学术界的争鸣。有人提出,嘉靖皇帝是从陆路途经襄阳北上登基的,根本没有途经武汉;有人则称经过武汉的,只是嘉靖皇帝的一个替身,他自己则是扮成囚徒,秘密入京。
  对于这些争论,武汉地方志专家董玉梅有着自己的看法:“打开地图,把弹夹巷、鲍家巷、南岸嘴、集家嘴连接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不就是嘉靖皇帝北上的路线图吗?”她认为,无论嘉靖皇帝本人是否真的到过武汉,但武汉的这些地名,却明确“记载”着他北上登基这一历史事件。而嘉靖皇帝,则以一名过客的身份,为武汉平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底蕴。
  “其实,武汉以历史事件命名的地名还有很多。”董玉梅告诉记者,比如说三国时期,蜀国和吴国就在武汉留下了大量的地名。但随着岁月的变迁,这些事件被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中。江边洗马,青龙伏虎,斫地为泉——
  神话传说留下一串地名
  武汉的很多地名,都留下了久传不息的美丽传说。这些传说,有的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加以延伸渲染;有的以神话为蓝本,代代相传;更有的则仅仅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颂扬。“这也是武汉老地名生成的一大特色。”董玉梅说。
  在这些美丽的传说中,尤以历史人物为最。三国时期,刘备、孙权、关羽、鲁肃、赵云、刘琦、黄盖、丁奉等人,都曾为武汉留下了独特的地名,而关羽一人则更是留下了多达4个地名。
  在汉阳龟山脚下,有一个响当当的地方——洗马长街。它为什么叫洗马长街呢?这与关羽有关。相传关羽在大破于禁之后,曾站在长江边的禹功矶上,为自己的坐骑赤兔马洗澡。然而,我们翻阅历史书,就会发现不对头:《三国志》记载,公元219年,关羽水淹于禁大军,地点在襄阳。这就是说,关羽在大败于禁后,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到禹功矶上洗马的。但这个传说还是被武汉居民认可,并逐渐沉淀到了地方文化之中。
  如果说洗马长街毕竟还有历史事件做依托,那么武昌伏虎山和卓刀泉的传说,则无疑为关羽的形象加上了神话的色彩。相传在赤壁大战前,关羽奉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正值盛夏,士兵们酷暑难熬,关羽便派人四处寻找水源,均无所获。这时,一名老者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给糟蹋了。”话刚出口,一阵狂风起处,一只金睛白额老虎张牙舞爪地扑了过来。关羽见状,随手祭起那把青龙偃月刀。大刀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瞬间飞沙走石,龙虎斗得天昏地暗。青龙越斗越勇,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化成一座石头山,而青龙又还原成大刀回到关羽手中。
  随后,关羽以刀斫地,仰天大笑。就在他的大刀斫地之处,居然冒出涓涓清泉。将士们痛饮解渴,士气大振。临行前,关羽用刀蘸上泉水浇洒石头山,山上立即绿树丛生。后来,人们便把这处清泉取名为卓刀泉,把白虎精化成的山叫作伏虎山。
  在汉口,还有一个地名与关羽有关,那就是如今的武胜路。相传这里曾有一座武圣庙,里面供奉着关羽和岳飞。古代,人们在参加武科考试前,都会来此庙拜祭。后来,庙消失了,可武圣路的地名却留了下来,并最终演变成了如今的武胜路。
  “江西填湖广”的一部“活教材”——地名中挖出遗失多年的秘史
  搜寻武汉地名,人们会发现,武汉有很多地名是以姓氏命名的,如王家湾、周家大湾、汪家墩、陈家墩、罗家墩、韩家墩、任家路、肖家墩、贺家墩等。这是为什么呢?作为武汉地方志专家,董玉梅10多年前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
  结果,还真让她发现了一个秘密。在中国历史上,从明初就开始了一场诡秘浩大的人口大迁移,到明末清初更达到高潮。“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就是这场人口大迁移最好的注解。近年来,四川各地都曾做过关于“湖广填四川”的数据统计,而“江西填湖广”的人口,都到了哪里呢?随着研究的深入,那些被正史遗忘且尘封多年的民族迁移史,竟从地名中一个接一个地冒了出来。
  “汉口古田地区,这个曾经遍布荒湖和沼泽的地方,其实是数批不同姓氏的江西人共同开发出来的。”董说。古田地区的辛家地、江家墩、韩家墩、罗家墩等都是明末清初出现的江西老表的部落。其中,居住在韩家墩的韩氏家族,是清代初期迁居至此的。当时,江西省连年荒灾,民不聊生,韩氏家族被迫西迁,并最终落脚在此开垦荒地,繁衍生息。后来,张之洞修筑张公堤,圈出大片湖地,英、美商人在此设立香烟厂。为了生存,韩氏家族单一的务农方式自然解体,不少人开始进入工厂打工,有的则依附香烟厂,做起了小买卖,并最终将韩家墩一带变成了商铺林立的老商业区。
  除了古田地区,在武昌的临江大道,洪山的九峰乡、青菱乡,汉口的东西湖等地,都聚集着江西人的后裔。从整个地形分布来看,“江西填湖广”的江西先民们,大多居住在武汉边缘地区,他们为武汉的地域扩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进作用。
   为何多湾、多嘴、多墩、多桥?
  地名再现“百湖之市”壮景
  除了姓氏地名多,武汉地名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多湾、多嘴、多墩、多桥。譬如周家大湾、集家嘴、韩家墩、积玉桥、三眼桥、解放桥等等,不一而足。“把这些地名收集起来,标示在地图上,你会看到,武汉原来这么多湖泊,而这些地名,无一例外与湖泊、河流有关。”董玉梅说。
  原来,湖北古有“千湖之省”之说,武汉则有“百湖之市”之说,众多的湖泊和河流,几乎曾占据了武汉整个地域。那时,人们大多是临湖而居,湖与湖有河流相连,陆地与陆地又有桥梁相连。所谓的湾,是指湖湾,就是在湖边有一个月牙形的湖岸,岸上住人,便以居民姓氏后加“湾”字取地名。所谓嘴,则是指湖边延伸至湖中的陆地,形状像嘴,取地名往往是在后面加一“嘴”字。而墩则是指距湖较远,地势较高的陆地,相比众多湖泊而言,它不正像一个高高的墩子吗?桥就更容易理解了,正因为湖泊河流众多,武汉的桥梁也“水涨船高”,附近居民往往会以桥名作为地名。
  遗憾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汉的湖泊大大减少,许多河流干涸了,有的则成了“地下河”,更多的桥梁也失去了利用价值,渐渐淹没在岁月的洪流之中。
  打铜街、五彩巷、破布街……
  各行各业也可用作地名
  在武汉的地名中,像打铜街、五彩巷、破布街、袜子街、剪子街这样以行业命名的,可谓比比皆是。也许,这也是武汉地名的一大特色吧。想想,在全国范围内,有如此之多行业地名的城市,恐怕数不出几个来。而要说起已经消失的地名,以行业命名的更多。
  今天,走在打铜街,人们不禁会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这里高楼林立、商铺遍街,可走完一条街,你也找不出几个铜匠来。为什么会叫打铜街呢?附近巷道里的老铜匠揭开了谜底。原来,上世纪20年代前,这里竟是铜器手工艺人的聚集之地,作坊遍布街道两侧,手工制作的铜器,如水壶、面盆、烟具、香炉、烛台等,更是随处可见。那时的手工艺品制作得精致美观,深受居民喜爱。武汉居民使用的铜器,几乎都是从这里流传出去的,有些铜器甚至还远销到我国的名山古刹。打铜街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后来,随着机械工业的兴起,纸烟、瓷盆、白铁壶等相继出现,手工制作铜器因成本太高、价位降不下来而逐渐被居民摒弃,打铜街手工加工铜器的艺人也就慢慢减少了。
  在汉正街有一条巷子,叫五彩巷。起初,记者还以为这是一个生产油漆的巷子,可实地探访后才发觉,那是大错特错了。据这里的老人讲,以前,这里是纸匠的聚集地,有扎纸人纸马的,有做纸花的,也有纯粹卖纸的,不一而足。这些匠人往往将做成的纸工艺品挂在门口,并涂上各种鲜艳的颜色,远远望去,五颜六色,煞是好看。五彩巷的名字就由此而来。
  在汉口花桥一带,有一个破布街。顾名思义,这里的人们都以卖布为生。时至今日,布匹商铺仍是遍布巷道。走在巷子里,仿佛走进了布匹的世界。看来,以行业命名地名,是一个简洁而又直接的方法。
  岳飞街、张自忠路、郝梦龄路、兰陵路……名人地名寄托怀念之情
  地名如人名,一个名字代表着一个地方的特色,而有这样的一些地名,它与地域特色可能毫无关系,却与历史名人息息相关。在武汉,这样的地名非常多见,如岳飞街、张自忠路、郝梦龄路、中山路等。
  “其实,岳飞街与岳飞一点关系都没有。”董玉梅说。岳飞街位于江岸区车站路,原在法租界内。当时,法国将这条路命名为霞飞将军路。霞飞是法国征战亚非的著名将领。收回法租界后,因该地名带有殖民侵略的烙印,因此将其改为岳飞街。以岳飞街替代霞飞将军路,不仅仅是对岳飞的纪念,更因为他与武汉的密切渊源:岳飞生前曾驻防武汉,并在汉阳留下了诸如报国巷、冰塘角、催子湾这样的地名,死后被朝廷追封为鄂王。至今在武汉,还留有大量岳飞的历史遗迹。
  在抗日战争时期,张自忠将军、郝梦龄军长、刘家祺师长先后殉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前夕,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烈士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些英烈,就有了后来的张自忠路、郝梦龄路、刘家祺路和彭刘杨路。而武汉以古代名人、政治家命名的地名更多,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革,有的渐渐被改掉了。
  一部大武汉的“活历史”
  在寻访老武汉地名故事时,记者曾采访了80多岁的徐明庭先生。徐老一生研究武汉地方历史文献,被誉为武汉地方史志界的泰斗。许多地名的由来,在老人口中,都是一个个历史的碎片。仅江汉路、南京路的历史,老人就滔滔不绝地讲了一个上午。
  “我一直认为,把这些老地名的由来串起来,就是一部大武汉的千年史。”董玉梅这样告诉记者。的确,老人桥、盘龙城、却月城、鲁山城、集家嘴、岱家山、凤凰山……哪个地名不是一段历史的缩影?而那些湾、墩、桥等,则展示着武汉地理地貌的变迁;首义路、张自忠路、彭刘杨路,则记载着中国近代反帝反封的历史最强音;五彩巷、打铜街、快活岭、昙华林,又如实地反映着历代人民的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
  看着这些地名,仿佛又回到了历史的洪流,那人、那事、那物,竟是如此形象鲜明地浮现于眼前。只是,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历史如滚滚江水。而所有的一切经过岁月的洗礼,最终只衍变成简洁的地名,留存在人们永恒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