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香的养殖时间:对佛教的一点感受:?5.?心理学和佛学?<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5:36:07


王二摄影 01


调心  心理学和佛学

 

---前面说两句

    前几天的北京青年报文《抓住社会转型“阵痛”中的治理机遇 》是这样评价去年的,景象不是很好:2008年是中国的“多事之秋”, …先后发生了贵州瓮安“6·28”事件、广东惠州“7·17”事件、云南孟连“7·19”事件、甘肃陇南市委机关遭冲击事件,重庆、海南三亚、甘肃永登、福建莆田、广东汕头等地出租车停运事件,以及9-10月间成都、重庆两地部分中小学教师停课事件等群体性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说明中国社会存在着相对薄弱、滞后、欠稳定的一面,…
    文章认为:中国现阶段正处于广泛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之中,不少人群的社会角色发生转换,社会地位出现巨大变动,利益分化和利益重组往往导致较大的利益冲突。
    另一个方面,朋友们都感受到当前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媒体报道公司倒闭,员工失业,股市大跌,股民被套牢,… 前几天说联想预计面临重大亏损,裁员2500人。当前的背景是这样。

  宏观经济好像海潮,原来深伏在水下参差的岩石,本没什么大碍,但当潮水跌落水面大幅度降低时,就成了威胁,可能给航船造成麻烦,各位有时也容易触礁。


    看文的标题,我没想在这儿讨论社会转型的阵痛和经济危机的危害。对这些,我们老百姓可做的并不多,多数人只能是受到冲击。我们没上千亿的资金可以救市,也不明白采取什么措施能有效地遏制经济危机。老百姓只能看管自己,精打细算。但难免不被大背景影响,个人或家庭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和不利,比如降薪,失业,套牢。如今好像大家都爱烦,易激惹,容易和上司,同事或家里人产生矛盾。如果赶巧自己又生病住院、老人住院、亲人离去、家庭矛盾,...对个人来说,问题就大了。可能引起触礁。比如,前几天报道称刘诗昆(今年69岁)被警员带走,原因诗涉嫌打老婆。婚姻触礁。报道称:“刘诗昆带同一名女歌唱家返回钢琴中心,盖燕(他老婆48岁)已经站在门口,而且情绪激动,将刘诗昆拉入屋内破口大骂,并动手重重扇了他数记耳光。随后,盖燕更狂掷玻璃器皿,险些击中那名女歌唱家。混乱中,盖燕的头、背受伤,…盖燕则自行致电报警。”许多冲突,与积怨深,脾气暴烈,经济不好,生意挣扎,都有关系。

 

   
大姐夫老不当上司,小舅子老不开银行 02

 

  我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麻烦,不知道得到好工作的窍门。没办法,工作岗位就这么多,甲上去乙就被顶下来。不仅如此,前几天朋友的一个很好的项目也泡汤了,因为投资人攥紧了口袋。谁叫赶上不景气呢。
    翻不了天,拉不动地,大姐夫老不当上司,小舅子老不开银行。那能做什么呢?在大背景下有一事我想请大家考虑考虑:就是调心。尤其是现在烦心的时候,学学,试试调整心态。


---健身和调心

  调心我也不懂,真遗憾,不过大家可能也没失望。正好可以和朋友探讨。要是能遇到高手指点,那就是好事。其实在网上、书店找材料自学,自己调整,也不错。
  调心指得是有意识地保护自心,不受伤害,或降低损害程度。好像你猛然滑倒,赶快抱住头。高手老赵说,常观察自心,做调整。察觉到事物对自心、自己心理有损害发生时,及时保护自己,这是重要的。如果朋友们认可,能有这样的心思,有这样的注意,有这样的自我提醒,就很好了。我们好像对身体的硬件特在意,也长记性。看见电门,我们摇摇头,不用湿手摸电门;遇到水沟,我们绕过去;夹起烫豆腐,吹吹它,然后放到嘴巴里。这点我们和阿凡提的驴的智力一样。它过桥时不小心,蹄子踩在小坑里,跌倒了。遭到暴笑。可是以后多少次过桥,它也踩不到小坑里。长记性。我们有时比它还是有点逊色,今天谁触犯了我,就暴怒,后来又有什么事情侵犯到我们的利,就震怒。有时伤感一下午,隔天又烦闷一上午。都是痛苦,每次都不记得。所以血压高,心跳快,大闹一通,说不好可能还多排一粒卵,也不一定。
    在《洗心》里,说过了,苦是主观的,心理的。我们知道有意保护自己的硬件,常有前瞻性;但不知道保护自己的心,很多人完全不能做到,为自己制造苦,或自己往苦里钻,或就泡在苦里怨天怨地,就是不挪动。没办法。

    健身大家都知道,臭满大街。大家都非常注意自己的硬件,而且这样的趋势不断地发展。对硬件的保护包括:健身,打熬筋骨;体检,发现问题;饮食,专吃有益硬件的食品,等等。到处都是健身会馆。人变得很懒,不想动腿,行走十分钟到超市还要驾车往返。然后在会馆里跑步机上狂奔一小时。在超市买东西过一定额度,送便宜体检。家用血压计,血糖计在超市里摆摊卖。大家对自己硬件的各种指标特在意。各种媒体,网络和书店都有介绍饮食。大家都快变成二不知:不知道该吃什么,不知道能吃什么。但还是摄取了三聚氰氨。我们多仔细、认真、小心、谨慎,注意硬件,想长寿。

  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健心会馆,或者调心会所。其实应当臭满大街。大家常光顾,心松怡然,急事放缓,缓事办不成算了吧,不抓心挠肺。丢了钱包明知找不到了,也没有压力。降了工资回家依然平常,不对吓得紧张兮兮老婆大发雷霆。不坐在沙发上七窍生烟,在头脑中把上司吊起来打,按在地上打,打得他屁股肿。认知障碍。心的健康重要。

  
  健身已经被大家广泛地重视 03
   

    前几天电视中有个情感节目。一个妇女衰发花白,眼斜耳挛,满脸垂皮干褶,而且,我天,满口的牙都不剩几个了。她自己说:“我他妈才50出头,牙都没了!”满眼怒火燃烧,满胸仇恨燃烧,烧得嘴角颤抖,痛骂自己的老父亲。老父亲 80 多,身体不行,气恨还狠,也不rua2,颤颤巍巍和她对骂。长期的仇恨,怒火,心中恶气不能排遣,恶念不能实现,偏执走极端,不可理喻毁了她。无论吃什么好营养,天天泡在健身房里,也没用。哎,看看就知道她后来的生命注定要在地狱般的痛苦中熬完。


   前几天看北青报(怎么老是前几天?:-)),一个心理医师写得好:
   这些人对烦恼是小题大作,放大不幸,怨天尤人,以至于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不满、厌烦,找不到生活的意义,邻居刘大妈的儿子就是这么一位“牢骚大王”。他书读的不多,工作不理想,收入不高,出门进门不搭理人,好象全世界都欠他的。堂堂一男子汉碎嘴叨唠,指责父母没本事,不能给他换好工作。抱怨单位效益不好,他买不起房子娶不上媳妇……街坊给他介绍对象,他黑着脸先给自己设障碍“咱没钱、没好工作,谁看得上?”好说歹说去了,倒好象人家求他。后来听介绍人说,见面时他一直低头搭脸,老大不愿意的样儿。女孩儿也是有自尊心的,“拜拜了,您呐!”旧城改造时,我们搬家了,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前不久碰上老邻居,问起来才知道小伙子40多了也没说上媳妇,整天喝酒骂人,弄得老家儿连个大声话都不敢说。忧郁加饮食不节制得了糖尿病,听说已经发展到腿疼,可能要截肢呢,这小子“烦恼、较劲半辈子”。

 

    由心而身。这样的例子很多,你我周围都有。还是老话,外人怎么安排,怎么努力,怎么说都没用,必须自心产生变化。自心要没有改变的意识,不想调整心态,不加保护,结果由心而身,颓衰下去,没办法。
    相反的例子也很多,某人得了癌症,经过心理医生调整,摆脱负面心理,改变怨天尤人,呈现积极乐观,5年癌症不见了,她开始上班。也是由心而身。
    在用词上,心理医师和佛教的师父都说“烦恼”。

    我挺听别人说的。因为腰椎间盘突出,我两次住院,不能久坐。后来朋友给我做了架子,端的好。显示器固定在架上,伸到床的上方,角度和高低都可以调整。我可以躺着用电脑。后来朋友告诉我要游泳,对此病有益,其实我可懒得去。我去游泳,也端的好。今冬没有复发。望朋友们也听善言,都能长寿,而且是高质量的长寿。我在博客《杂七杂八 (一)》中有一段<长寿>,其中一条是:“每天开开心心,从不羡慕嫉妒别人,从不与人计较”。心宽松,少烦恼,有很多钱到不重要。注意啦,只要心里有“苦”,身体好也是意义就不大。还是调心,远离烦恼。
  
---心理学和佛学的目的

    我愿意和你们随意聊天,不爱滔滔念经,像法师那样,我一点也不会。说那儿算那儿吧。

    多年前,中科院计算中心张弘和我是好朋友。我们由于科研课题而相识。张弘是大数学家冯康的学生,也是所有我认识的人中数学最牛的。他的数学,那只能说是,哇,真鸡棒!提起冯康和华罗庚,张弘是崇敬和仰视高山的感觉。其实国际上的评价:中国近代数学能超越西方或与之并驾齐驱的、能够在数学历史上很出名的有三个人:
         一个是陈省身教授,在示性类方面的工作,
         一个是华罗庚教授,在多复变函数方面的工作,
         一个是冯康院士,在有限元计算方面的工作。
  我跟张弘在一起混,数学很有长进。有一次和张弘闲聊,我问他,你说说,数学是什么?他听了我的问题,张着嘴愣了。好一阵才说:“这...这,我不知道啊。”啊?研究数学的人不知道数学是什么?以前楼下小店里的小老板,夸他儿子数学好,数学就是记帐,他儿子记帐一流。这俩父子都知道。张弘说,数学,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你问我,我还不能评价(没资格,不敢)。他告诉我,像咱们(其实在数学上我可不能和他称‘咱们’)这样的人,哪儿会了解华罗庚,冯先生是怎么理解数学的。可能连数的概念,都和大数学家不一样。我才明白,提了一个臭傻问题。数学,你越是深入,你越感觉它的深远,越看不到边际。掌握的越多,越不敢说,越感到心虚,不敢评价。我的臭问题把朋友问蒙了。
  张弘对数学痴迷,他周围的同事老劝我注意,说他有点神经兮兮的。哎,这么多年过去了,挺惦记他的,不知道怎么样了,那时都没人愿意给他介绍女朋友。

 

  还接着我们的话题。
    大家到处都能发现佛教的影响,只要留心店。像寺院,佛堂,网上论坛,武侠小说,电影什么的。我们说话,用词也有很多来自佛教,像一刹那、方便、化身、无常、缘啊什么的。有位陈先生在《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译者前言里说:“佛教是大家周边最烂熟的现象”。可他又说:“但是,佛教却不一定是大家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大多数中文世界的人,对佛教的接触都是偶发的、片面的,对佛教的理解也是被动的、零碎的。”
    陈先生还说,时不时朋友们可能遇到一些人,开口就评价佛,佛教。没了解佛教,却有很多见解。我就想起以前楼下小店里的小老板和他的儿子,数学好哇。他们了解的数学。他们当然自信,因为数学就是记帐。但我主张大家探讨和学习佛学,相互质疑,相互争辩,相互学习。这就好像张弘,他虽然不评价数学,但总在探讨学习数学。对佛学我知道不多,感觉佛学太博大精深了。这会儿该我说学佛的目的,我就想起张弘,他呀呀呀,空张着嘴巴:“...我不知道啊。”所以我和大家明说,下面这些关于目的之说法,都是我找来的,只是文字上动了动,好让大家看起来更像现在人讲的语句。

    这是一种说法:
     一、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
     二、为了解脱一切痛苦
     三、为了帮助自己及众生了解和达到真正的智慧

 

    这是一种说法:
    目的是使得人们到达正见。思想,见解,思维模式和习惯和正见有偏差,这些偏差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痛苦。

 

    这是一种说法:
    渡己渡人。使得自己脱离一切苦厄,达到智慧;也帮助他人达到。以慈悲心来普渡众生。佛是已渡到彼岸了的。佛教大乘教义讲普度众生,证得佛的智慧;佛教小乘教义讲自我解脱,达到阿罗汉的境界。也是自己没烦恼,没苦,还了了生死。

 

    这是一种说法:
    破除迷信,启发真正的智慧,离苦得乐。迷信是对自己、对生活、对环境的真相不了解。认知有错,导致做错,结果是苦。相反,认知正确,行为正确,结果是乐。
  
  等等,也差不多。朋友们可以再找找,或者和高手聊聊。基本点是摆脱痛苦,得到快乐,所谓“拔人之苦,与人以乐”。更高层次是开悟,达到悲智,帮助他人解脱。
  

王二摄影 04

 

  我们再看看心理学的情况。


  心理学的目的
  Seligman教授,曾是美国心理学会当主席。现在推广他的积极的心理学。最近一段时间他的一次讲演在网上热议。http://www.ted.com/index.php/talks/
martin_seligman_on_the_state_of_psychology.html
    Seligman 讲到,心理学向来以负面的心理状态作为研究重点,(比如“抑郁”、“焦虑”、“分裂”啊,等主题)。关于研究的目的,心理学家的努力是为了减少人们的消极情绪,帮助病患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减少他们的痛苦,他说:“我的一生都在帮助痛苦的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对心理研究投入了300亿,...其结果就是,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在过去六十年的发展,能让痛苦者减轻痛苦。我觉得这很棒,我为此感到骄傲。”这是拔人之苦。
  Seligman的这次演讲主要说的是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如何增加人们的积极情绪;帮助正常人过更好、更充实的生活。积极心理学有三个目标:一是心理学不仅要关注人的弱点,同样要关注人的长处;二是心理学不仅要关注如何修复损伤,还要关注如何给人力量;三是心理学不仅要让普通人生活得充实,还要让有天赋的人获得成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看看。这是与人以乐
  Seligman这样说自己:我的一生都在帮助痛苦的人,我一度想知道痛苦的人和其他人之间有什么不同。...除了把病人治好、让痛苦的人不再痛苦之外,心理学还应该具有使人幸福的目标。还是“拔人之苦,与人以乐”。基本目的是去掉烦恼,痛苦等负面心理;增加快乐等正面心理。因此,在基本目的上,心理学和佛学是一样的。
  

---各人的目的并不一样

    但每人学佛的目的和对目的的理解可能有很大的不同。
  快乐、乐和烦恼、苦都是主观的,在《洗心》里说过了。在可能的时候,我避免用快乐,乐这样的词。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因为人们的层次不同,理解也不同,差别可以非常大,对每人的意义会不一样,感受不一样。甚至有人认为是苦,另一些人则认为是乐。


  娱乐明星、民俗作家与IT精英在电视里聊天。由于层次不同,清晰地表现出对苦乐的理解的巨大差别,甚至对立。由此而不能相互理解,不能沟通。明星和作家追求的乐,是对财富的追求和占有,有钱花在自己身上,过舒服的日子。所以节目过程中他们不能不明白为什么精英比他们还有钱,但过着很苦的日子:每天在办公室里吃简单的盒饭,常常工作十几个小时。这叫什么精英,完全是自找苦吃。因为层次之间的差别很大,除了聊杂事,相互间几乎没有共同语言,感觉对话困难。精英不是心理学家,他当然说不清楚。


  
  
  偶也是稀礼糊涂,理解不好呀  05
  

  对最低层次的人,是这样,需要的解决,就感到满足和乐。这是人的畜类的一面(读马斯洛文章)。对低层次的人,是这样,他们的目的是,追求财富和占有财富,尽量弄钱,然后有钱花在自己身上,过舒服的日子。层次再高点的一切,已经超出了这些人的想象和理解。(见《洗心》马斯洛层次金字塔)
  
  Seligman 告诉我们什么是幸福感,怎么能增加,怎么使得你生活得满意,并不断提高。他说:“好了。第一条路径是积极情绪,第二条路径是涌动体验。第三条路径呢,就是意义了,这是幸福感中最可敬的方面。意义和涌动有相似之处,它包含了几点要素:了解你的长处在哪里;使用你的长处,投身于超出个人的事业。”
  这里提到涌动,我只好把放了很久《洗心》的下半部分先找一段拿出来。唉,老是没时间完成,感到精力不够。说不好啥时候开始。
  
  第一种是快乐的生活(pleasant life),你在生活里尽量找乐子,得到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各位有自己的乐子。比如前面介绍的老樊。但人们很快会对积极情绪产生适应,就像法国香草冰淇淋,第一次品尝是百分之百的美味,六次之后,滋味全无。所生活要有一定技巧,比如老樊,他当然聪明,虽然不断地换小妹,但有时一个星期不换,再猛然换一个法国小妹。那晚他的乐子就大了。吃冰激凌也是,不能六次都连在一起吃,等等。
    第二种是参与的生活(life of engagement),当你工作、哺育、恋爱、休闲时,你觉得时间停止,专注某件事情。你从中获得的好处并非欢笑,也不是兴奋,而是获得更大的专注,获得涌动体验。专注可以是科研,比如张弘;可以是老农民自己造飞机,最后摔死,但是非常快乐的;可以每天打牌、麻将或者赌博。风雨无阻,专心致志获得涌动。这不是简单的积极情绪或者对家庭的责任心可以代替的。我在住院的时候遇到这样的退休老工人老连,国企倒闭后他大约在45岁退休。在打牌之中度过20年,哎,65岁白头病体进入医院时才停止打牌。20年一挥之间过去,眼睁睁地看到周围其他人都大大比他强,有的人发了,老连非常仇视。这些人在专注中获得涌动体验。涌动是一个名词。Seligman说,涌动体验和快乐有一个重要区别。快乐的时候,你能感觉到自己的快乐;涌动时你什么都感觉不到,你觉得时间停止,心无旁鹜,而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好生活”的特征。涌动体验有8个特征,有兴趣可自己找来看。
    第三种是有意义的生活(meaningful life)。这是幸福感中最可敬的。其意义和涌动有相似之处,它包含了几点要素:了解你的长处在哪里;使用你的长处,投身于超出个人的事业。事业不是局限在个人的圈子中。

  看到第三种生活,想到科研,也想到张弘。又有点想为他叹息,他不被常人理解。想到IT精英,他们埋头在构想、设计、和实现发展蓝图之中。
  所以层次不同,苦乐都差别很大。甚至甲认为苦的事情,而乙感觉是乐。我们平时简单地说,拔出痛苦,施以快乐,其实有很多讲究。搞不好你所拔和所施非主要,自己都糊涂。

 

当下快乐哇 06
  
  这样个人学佛的目的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随着层次的提高,理解的深化,目的,追求还在不断地改进。这都没关系,也是很正常。我可以从很基本,很初级开始。比如,我的目的就是解决自己的郁闷,烦恼。减少生活中的苦;就是想变得豁达宽容点,好改进人际关系。这都很好。不一定立一个很大的目的。因为我对佛学还没了解多少,看着那些大的词,说着那些大词,也不一定理解很深。所以,每个人的目的不一定相同,不好说。格式各样的目的,可大可小。

    为了解决很多疑问而学习佛学,将疑问的解决作为目的,这样可以吗?下面也是我抄的:
  当你如同往常地冒出某种想法时,你是否知道这样的想法从哪里来?或者,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另外一种想法呢?你知道自己的观点以及这种观点是怎样产生的吗?最重要的是,你能确定这些的确是你自己的想法、你自己的观点吗?你是用不偏颇的眼光纯净地观看事物的本来面目呢?还是受了老师、朋友、敌人、书籍、报纸、广告、电视、音乐、宗教、文化等等无数的影响,而戴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待生命?

  其实,为了了解历史,文化,喜好美术,爱看唐卡都可以是朋友们学佛的理由。赶赶时髦,了解宗教,了解吠陀教,印度教,锡克教和佛教的联系,艺术的独特和共性,各自的哲学思想,也好哇。

 

 

印度教寺院屋顶 王二摄影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