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 一个人的旅程:不用裁員 排班亦可節成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1:29:57

不用裁員 排班亦可節成本

你已經有了ERP來管理物料,但“人”的精細管理還是空白。
不用裁員和降薪,你也能通過勞動力管理來提升生產效率,讓1000人發揮1500人的戰鬥力。
    從去年以來,受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人民幣匯率上升,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國內製造企業倒閉的消息不斷傳出。目前生存下來的,大多也在艱難支撐。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者已經認識到,在過去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的時期,企業忽視了對“人”這一生產要素的管理,將相對較多的精力用於對“財”和“物” 的管理。而當整體經濟形勢發生變化時,對勞動力進行精細管理,就成為企業提升效率、控制成本的重要途徑。
    統計資料顯示,在企業中,勞動力成本通常占整體運營成本的30%~60%。如果能對這30%~60%的勞動力成本進行優化,哪怕降低10%,數目也相當可觀。
    如何把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安排在正確的地方?這正是勞動力管理的精髓。勞動力管理是對工作時間和出勤進行跟蹤,以時間為軸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其宗旨是通過對工作流程的合理規劃,提高整體運營效率。
    今年7月,中國勞動學會副秘書長趙越在一次“勞動精細化管理論壇”上指出,“新環境下的勞動力管理,將不再是簡單的人事管理或是減低成本,而是現代企業科學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挖掘排班金礦  從關注物到關注人
在經濟低迷中,市場環境快速變化,往往令企業措手不及。
    位於江蘇常熟的美橋傳動系統製造技術公司最近也感受到了陣陣寒意,它是由全球最大的汽車驅動橋的生產商AAM投建的全資子公司。這家工廠在2006 年興建之初,便接下北京賓士-戴姆勒·克萊斯勒汽車有限公司(BBDC)的一筆大單——為克萊斯勒300C的國產專案供貨。總部位於美國底特律的AAM公司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然而中國車市在經歷短暫的“井噴”式增長後回歸平淡,美橋也隨之調整了戰略。
    在美橋亞太區IT及工控經理李國希看來,中國車市“回歸理性”,企業的生產和管理也該“回歸理性”,在IT經費受到限制的前提下,如何進一步幫助生產部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是他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
    “勞動力管理的系統是一定要上的。”李國希告訴記者,今年美橋實施了一套生產力提升方案(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Program),其中,核心的組成部分就是對“人員”的管理。
美橋在常熟的工廠目前實行的是JIT式(Just In Time,精益生產)管理,工廠共有110名工人,其中分為辦公室員工和操作工兩種類型。美橋建成後也部署了ERP系統,但ERP的局限性很明顯——重點關注資源和物料,對人的關注相對少,並且假設人是可靠,恒定的。
    原來的排班都是由生產主管手工操作完成。排班不合理會造成兩種情況:一是人員缺少,進而造成停工待產,產能下降,績效下降;二是人員過剩,造成無效的工資和加班費,從而達不到生產力目標。
    “手工操作對員工來說也是一種負擔,每次加班都得填加班單,簽字後送到人力資源部,中途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差錯。”李國希介紹說,實施了勞動力管理系統後,可以幫助生產部門在最大程度上優化時間管理,同時方便人力資源部統計考勤資訊和支付薪資。
“   按時完工率平均提高了38.6%,工資準確率提高4.5%,加班工資的準確率更是提高了22.8%。”李國希列舉了一系列數位來說明該系統帶來的好處,並且補充說道,“有的改變很難用數字來衡量,舉個簡單例子,原來員工經常會找HR追問是否收到加班單,現在所有歷史資料都保存在系統裏有據可查,員工就可以更輕鬆、更專注於他的工作。”
    李國希從事IT和工控部門管理十多年了,他對於成本節約深有體會。“IT就是每年都要花錢的部門,我們強調的不是‘成本節約 ’(cost control),而是‘成本效率’(cost effective)。”在李國希看來,企業的IT部門好比老闆手上的PDA,老闆最關心的是業務發展,IT部門要協助做龐大的資料分析和評估,幫助老闆快速、正確地決策。
向HR要效率  明確需求是前提
    在2008年的經濟低迷中,中國許多企業,尤其是製造業意識到,原來靠低勞動力成本帶來的優勢逐漸消失,精細化管理勢在必行。在生產線上,許多企業早已實現了JIT等精細化管理手段,然而,在針對人員的管理上,如何才能實現精細化?
    而中國勞動力市場狀況是,企業同時面臨勞動力短缺及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對如何提高生產力越來越重視。企業在經歷了不斷向後勤和供應鏈環節要工作效率之後,必然要通過優化一線人力資源管理,以應對當今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中國企業有個習慣:喜歡‘多快好省’。面對企業管理方案也是如此,很多企業老總看誰的產品概念多、功能多、價格便宜就選擇誰。”把勞動力管理方案推給美橋的蘇凱對記者說。他所在的Kronos公司是全球唯一專注於勞動力管理的供應商,據稱,財富500強企業中317家是該公司的用戶。目前在 Kronos擔任中國區銷售總監的蘇凱,之前曾是明基逐鹿軟體公司eHR事業部總經理,他對於國內人力資本管理(HCM)市場有著獨到的看法,“國內人力資本管理市場發展起來也是十年左右。前五年可以說是成長期,當時有些看似功能很多的管理方案,落地實施時效率非常低。”
    在蘇凱遇到過的項目中,不乏遺憾之作。由於一些企業在前期規劃中缺乏明確的需求和目標,過於貪多圖快,但實際可執行性很低。“有的企業希望3到6個月就完成實施整體的人力資源管理方案,但項目需求難以確定,週期一再延長,到最後專案雙方都心力交瘁,草草收場。”蘇凱認為,雖然實施勞動力管理方案可以幫助企業大幅節約成本,但前提是企業必須對需求有明確的認識,同時選擇專業、有經驗的供應商尤為重要。“勞動力管理的市場是由需求驅動的,經濟環境變化使企業對精細化的要求更高。”
   “中國的人力資本管理正逐步進入‘專業主義’時代。”蘇凱預計,在下一個五年,越來越多的專業應用如:勞動力管理,招聘管理,績效管理等會形成各自的細分市場,這將為企業帶來實際的,可衡量的效益。而在目前低迷的經濟環境下,企業對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需求陡然增加,這正是部署勞動力管理系統的良好的契機,而Kronos等供應商也抓住機會大展拳腳。
成立於1977年的Kronos公司30年來專注於勞動力管理領域,並在美國設立了一個勞動力管理研究院(WFI)。該機構提出:當企業將員工等同于成本時,這時的HR只是進行“人事管理”,只要把人數點清楚,給他們發工資,就基本完成HR的工作;當企業將員工等同于資產時,企業要追求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就會很重視人均產值,這時HR進行的是“人力管理”;當企業將員工視為資本時,將會希望“資本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這時候的HR是“人才管理”,需要推動企業文化,學習型組織等。
    蘇凱對記者算了一筆賬:有一個1萬人的工廠,平均每月要支付的加班費在300萬左右。採用了先進的勞動力管理方案後,由於優化的排班調度,並提高了資料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從而減少10%的加班費,一年下來,單從加班費這一點上就可以節省30萬。Kronos原意為希臘神話中的時間之神,如果說“時間就是金錢”,Kronos守護的則不僅僅是時間,更是企業的成本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