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可唯的歌:专家究竟应该如何体现公信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22:40:52

专家究竟应该如何体现公信力


日期:2011-06-09 作者:沈建华 来源:文汇报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图片作者:                   沈建华
    
    眼下,社会各方面对于专家在面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所言所行评价确实不高,挨“板砖”的专家不少。说句良心话,大多数这类“板砖”挨得实在不算冤枉。我们希望真正的(当然还需加上正直的)专业人士在关键时候,在被要求为公共事务提供意见时,要“早讲话、会讲话”,更要“讲真话”。这也是学者或专业人士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为什么公众不买专家的账?
    
    江苏丹阳的西瓜爆裂事件发生后,媒体和专家迅速行动,确实做到了“早讲话、会讲话”;然而是否都做到了“讲真话”,还真不太好说。公众好像并没有买专家的账,整个事件还在继续发酵中,各地都在说西瓜不好卖了。因此有必要认真审视整个社会对于专家说话公信力的认可水平。
    
    回头来看,各地专家通过媒体发表意见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的主要内容,确实有一些“不大好理解”的东西:
    
    第一,为什么出来讲话的几乎全都是农业领域的专家,特别是植保方面人士。他们面对的工作对象是作为作物的那部分植物,以及可能危害作物的一些昆虫、细菌、真菌、病毒等等,就是不包括人类,他们凭什么就敢于十分肯定地就人群健康问题下断言。而此时公众期待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方面的专家就是不见人影。
    
    第二,专家们都说,“只要是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膨大剂是安全的”。这里,什么是“正常使用范围”,没有人给过明确的界定。笔者知道,相关的国家标准草案目前还在起草、评审过程中,氯吡脲的施用标准和残留量控制指标还没有一个法定标准,这次的事件已经闹得这么热闹,也没见有提供受害瓜田里,或者相关地块里瓜果中、植株各部分里氯吡脲的残留量具体数据。如果讲“正常使用量范围内”,就是指农药瓶子上的使用须知,这些说明对于农民来说究竟有多大意义?
    
    第三,这些专家们为什么胆子那么大,就凭几行报道,一点不作深入了解,就敢马上讲话,一讲就是一大通。搞了半天,这是一个无证厂家出的无证产品,而且还是一个复配剂,这些专家们说了那么多话有意义吗?
    
    第四,这次植保专业人士出动很及时,我觉得除了有关方面让他们“背书”的压力外,他们中的个别人该不是也有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冲突”关系吧?毕竟植保专业人士是用农药的人,更确切地说是有点像临床医生,是农药的“处方人”,是决定农民要买什么农药,而自己不需“埋单”的人。
    
要“早讲话、会讲话”,更要“讲真话”
    
    眼下,社会各方面对于专家在面对社会公共事件的所言所行评价确实不高,挨“板砖”的专家不少。说句良心话,大多数这类“板砖”挨得实在不算冤枉。也正由于日趋增强的社会舆论压力,一些学者变得越来不敢和媒体打交道,一旦被要求就社会公共事件发表意见,即便只是就事情的技术层面提供意见,也避之唯恐不及,似乎不想“蹚浑水”。
    
    应当看到,由于科学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学科的细分在不断加速,人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另一方面,每个具体个人的视角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作为个人,我们已经不可能对于社会生活所涉及的所有技术领域都有充分的了解和足够的判断能力。当面对新的公共事件,尤其是具有新技术背景的事件时,社会和公众都需要相关专业人士的帮助,希望他们能及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和可能的技术选项的建议。
    
    事实上,我们的专家队伍,都不同程度地得到公共财政的支撑,专家们有义务就相关的公共政策问题提供咨询意见,有义务为民众普及科学知识。在一些西欧国家,尤其是实行所谓“社会市场经济”的国家,在建立一个新的公共研究机构时往往要通过一部法案,规定这个新的机构的财政资源从由何处提供保障,例如联邦政府负担百分之几十,州政府又提供百分之几十,研究所主要的研究领域应该是什么。除此之外,往往必不可少的还会有这么一条:“就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和公众关注的问题提供专业性的咨询意见。”我们希望真正的(当然还需加上正直的)专业人士在关键时候,在被要求为公共事务提供意见时,要“早讲话、会讲话”,更要“讲真话”。这也是学者或专业人士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
    
如何“定好规矩”,对社会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为了保证社会和公众在遇到重大社会公共事件的关键时刻能得到及时、可靠的相关信息,对于征求和发布专家意见时,以免碰到劣币驱逐良币,影响公共政策的科学决策,也避免误导社会舆论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必须要“定好规矩”:
    
    其一,专家一般应该只鼓励就本身有深刻了解的领域发表有针对性的咨询意见。现在已经不是牛顿和罗蒙诺索夫的时代,对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领域都有深刻理解和掌握的通才是极少的了。今天所谓的专家大多是某一领域的专才,一般只能做到对于某一领域,甚至某一个特定问题有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你只可能在你那一亩三分地里才称得上是专家,如果“越界飞行”到其他领域,个人的知识积累和判断能力大概也就和常人相差无几了。这一点学者和专业人士自己要有自知之明,传媒界的人士也不要专家帽子“大派送”,一定要人家在不熟悉的领域里“被当专家”。
    
    其二,专家和专业人士发表意见时一定要注意边界条件,不要讲过头话,只讲此时此刻能做到的技术选项,最多也就是通过努力,确实有可能实现的设想,决不能脱离所处的时空。自然科学现有的发现,大多只是面向自然界绝对真理的一个步骤,一个阶段性成果,只具有相对真理的属性。所以专家要敢于说:“我不能。”至少不能犯基本概念错误。不熟悉就是不熟悉,不太懂就是不太懂,要敢于拒绝没法完成的要求,作为专业人士可以不说话,但绝对不要“背”自己也不理解的“书”,对社会负责,也对自己负责。
    
    希望通过大家的持续努力,改善对于专家和专业人士意见的社会评价,也希望我们专家的意见对于公共事件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会有积极的贡献,对于社会的正确判断和价值取向产生正面的影响。
    
    (作者为上海市政协常委、市政协环境资源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