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 月饼 早产:苏建华:《内经》脾阴思想探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4:25:22
苏建华:《内经》脾阴思想探析2009-10-8 16:09:00 来源:世界中医药 作者: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脾阴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历来被重视和研究不够,这不利于对临床脾系疾病及所有相关病症的辨证施治。研究脾阴对发展完善中医的脏象学说尤其是对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探流溯源,《内经》中已蕴含了脾阴的实质内容,具有脾阴学说的原始雏形,奠定了中医脾阴学说的理论基础。本文就此探讨如下。

  1脾阴存在的客观性

  1.1从阴阳的互根性看  《内经》认为,天地万物皆由阴阳构成,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人处天地之间,与宇宙一体,亦由阴阳所构成,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阴与阳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无阳则无阴、无阴也就无阳,人体的阴阳亦如此,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阳互为依存条件,所以,脾脏既然有阳、也就必然有阴。天地阴阳的对立统一,维持着宇宙万物的存在和发展,人体脾脏阴阳的对立统一构成了脾脏本身并维持其功能活动。

  1.2从阴阳各自功用看  《素问·五常政大论》曰“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从这些论述看,阴阳各自的功用不同不能互相代替,独阴或独阳均不能构成宇宙间的任何事物,即所谓“孤阳不生,孤阴不长”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阳化气,阴成形”,《素问·天元纪大论》谓阴阳“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素问.调经论》日:“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以上论述说明:有气无形或有形无气,皆不能构成宇宙万物,只有“形气相感”“阴阳匀平”才能“以充其形”而化生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对人体、对脾脏来说亦如此,既不可无阳、也不可无阴。

  2脾阴的生理——性质、来源及生理功能

  2.1脾阴的性质及来源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中央黄色,人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素问·奇病论》曰“夫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隋·杨上善谓:“液在脾者,五谷液也¨。。”《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从以上论述看,脾阴当指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津、液等阴液。《灵枢·本神》曰“脾藏营”,《灵枢·营卫生会》曰“营出于中焦”,《素问·痹论》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贯五脏,络六腑也”,《灵枢·营气》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从脾注心中。”由于“营”与“卫”相对而言属阴,且因其质地类血而能化生血,故脾脏所藏之“营”亦属脾阴。《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脾为涎”,《灵枢·九针论》曰“脾主涎”,由此可知“涎”亦属脾阴范畴。综上所述,脾阴的来源是由中焦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其性质是脾脏所含的精、津、液、营、涎等阴液。

  2.2脾阴的生理功能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脏真濡于脾”,明·吴昆谓“濡,泽也。脾气喜濡泽……故五脏真气皆濡泽于脾”,《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在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素问·气交变大论》曰“中央生湿,湿生土,其德溽蒸,其化丰备,其政安静”,《素问·五常政为论》曰“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脏脾”。从以上所述可看出,脾阴以其“阴液”的特性而使其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方式显然有别于脾阳、脾气等。它犹如雨(雾)露一般具有润泽、滋养作用。《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素问·邪客》曰“营气者,秘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其所言“灌”“注”“荣”等皆指脾阴的作用。综上所述,脾阴的生理功能是灌溉、润泽、滋养全身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3脾阴虚的病理——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可见人体的阴阳失调导致阳气亢盛则会损阴而致阴虚,包括脾阴虚。《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在脏为脾……其志为思,思伤脾”,思虑过度、暗耗阴血,必损脾阴。《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生气通天论》日:“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以上所述的阴阳失调、阳气亢盛;饮食不节、过食焦躁、五味所伤;情志不调、思虑过度、过极化火等,是人体阴虚的常见因素,均可伤阴,包括脾阴。

  《灵枢·本神》日:“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五脏阴虚,包括脾阴虚,病因为脾脏受“伤”,病机为“精失守”。《灵枢·五邪》日“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是谓若脾胃之阴不足,则可病肌肉痛、热中善饥等,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俱全。《素问·腹中论》日“夫热中消中,皆富贵人也,今禁高梁……禁芳草石药……夫热气傈悍,药气亦然,二者相遇,恐内伤脾”,脾胃阴虚之热中消中,不可更食高粱厚味、更服草石热药,否则将更劫其阴而致其热益甚。《素问·脉要精微论》谓脉“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说明“热中”之病机是阴不足阳有余,即所谓“阴虚生内热”者也。《素问·奇病论》谓病El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瘅,热也;脾瘅,脾阴不足而致脾热也,脾瘅内热上溢则可转化为热中善饥之消渴。以上主要论述了脾阴不足、阴虚内热所致的“热中”“脾瘅”“消渴”等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日“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素问·痹论》日“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明·吴岜谓:“阴气,脏气也。凡人五脏阴气,静养之则神藏而内守,躁扰之则神耗而消亡,言养阴气者,宜静不宜躁也。至于饮食以养生,亦宜节,若自倍之,则肠胃不能克化,适以伤阴耳。”五脏阴气,当包括脾脏阴气,而饮食不节所伤之“阴”,当以脾阴为主。《素问·痿论》日“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脾阴虚故见脾气热,脾脏阴虚气热累及胃则可致胃亦阴虚津伤,故可见胃干而渴;脾主肌肉四肢,脾阴虚不能润泽滋养肌肉,则可致肉痿。《素问·气厥论》日“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阴虚脾热,若移热于肝可致肝阳亢盛而化火,火盛风动则生惊;肝火上灼窍络则致衄。《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太阴司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此言“阴气不用”,乃脾阴亏虚不足用也,不能濡润肠道,则见大便难;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故见饥而不欲食;不能正常统摄血液,则可致咳血唾血。以上主要论述了脾阴虚致其濡润、运化、统摄失司所导致的胃肠功能障碍性病变和出血病症。

  《素问·示从容论》日:“四肢懈堕,此脾精之不行也。”《素问·厥论》日“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素问·太阴阳明论》日“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故不用焉”,《灵枢·本神》日“脾藏营,营舍意”,又日“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天”。脾主肌肉四肢,脾之阴精充四肢、脾将胃纳的水谷精微(脾阴)运化输布于四肢,从而润泽、滋养着四肢。若见“四肢懈堕”“四肢不用”“四肢不举”“不营其四肢”等症,当知脾阴病也,概因“脾精不行”“不得禀水谷气”“营亏意伤”“精气竭”等使然也。闷乱,阴虚躁烦也;毛悴色天,液枯不荣也。以上主要论述了脾阴亏虚、肌肉四肢失养而导致的四肢病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脾主口”,《灵枢·九针论》日“脾主涎”,《素问·五脏生成》日“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素问·六节脏象论》日“其华在唇四白”。然为脾生理所主者、亦必然为脾病理所累,故《素问·阴阳类论》日“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灵枢·师传》日“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若脾之阴精不足,失其润泽、滋养功能,则必见涎少口咽干燥、唇舌少津不华等症。

  4脾阴虚的治法

  关于补脾法,《素问·五脏生成》曰“脾欲甘”,《素问·宣明五气》日“甘人脾”,《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甘先入脾”《素问·脏气法时论》日“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日“土位之主……其补以甘”。由此可见,“甘补”是补脾之基本法,亦为补脾阴之大法。脾阴乃脾脏之阴液,其功能是润泽、滋养包括脾脏自身在内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脾阴虚既为脾脏之阴液亏耗,补之则自当以甘润滋养为宜,《内经》虽未明言,然其理已含之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