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姬超公安局图片:[人文]净慧法师:“禅”与“生活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5:26:28
净慧法师:“禅”与“生活禅”


  得知净慧法师,是在读了明海法师的《禅心三无》一书。明海法师乃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高材生,从1989年开始接触佛学,1992年出家。他自称:“在这前后二十多年间,自己逐渐从一个三业放逸、狂妄自大、迷茫苦闷的青年转变成略明因果、改过迁善、献身三宝的修行比丘。这要感谢佛祖的恩德!感谢师父净慧长老的慈悲教化!感谢柏林禅寺的所有同道和十方善信们!这本书收录了我就任住持以来在各种场合和大家的一些心得分享。我何敢为人师!只是按师父所教导的“生活弹”的理念默默前行,把沿途的见闻感想汇报点滴而已……”是哪位高僧能做这位高材生的师父?2007年以来,我也热上禅宗,带着好奇,找来净慧法师的《生活禅钥》,此书从什么是禅,到什么是达摩禅、四祖禅、六祖禅、如来禅、祖师禅,再到临济禅和赵州禅,阐释得十分清晰,让我很是受益。
  2010年10月23日,是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主办的“虚云讲座”系列讲座的第一讲,请来了净慧法师讲《关于“禅”与“生活禅”》。讲座由北大哲学系教授姚卫群主持,并由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增文先生进行评议。讲座内容分两大部分:禅,生活禅。在第一部分,净慧法师首先提出“如何理解禅宗”的问题,接着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十分简明的总结和阐释——禅心、禅悟、禅境、禅用。法师说,禅宗这一法是心法,是心地法门,这是禅的核心。禅是什么?!净慧法师说,“禅是‘无’,是‘空’,是永远地突破……禅是生命中无限的创造力,禅是生活中专注、清明、绵密的觉照,禅是一切,而又不局限于一切,同时超越一切。禅的生命如同山涧的源头活水,一直流淌,永不枯竭。禅在觉者的生命中,如同天心的一轮皓月,清辉无限。”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既是心心相印的过程,也是悟的过程。禅悟就包括禅修,禅修的目的是要达到禅悟,契入禅心。只有通过悟、修,才能达到那种洒脱自在、灵动活泼的禅者之境。禅悟、禅境,更多的表现在禅者内在的心境和受用方面,但如果只是自己受用,禅就会成为一潭死水,不能发挥作用。禅心、禅悟、禅境,都要在禅用中显示出来。否则只是个人受用,是自利、自觉、自度;只有从体起用,才能利他、觉他、度他。禅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一切对人生日用、止恶修善有益的言行、事业,都是一个禅者发挥作用的道场和机会。所以禅用可以包括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一个证悟的禅者要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发挥自利利他的作用。
  那天,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内坐无虚席,前来听讲座的人很多,北京市、龙泉寺、黄梅老祖寺前来的居士和僧人以及社会各界络绎不绝。这场面倒像是80年代的文学讲座。印象深刻的事是:北大演讲结束后,净慧法师被许多人簇拥着,一些居士就地跪拜。法师上厕所小解,工作人员说:给净慧法师让让。净慧法师说:“人人平等,排队,排队。”一位50岁左右的女居士和净慧法师谈话时,手不停地摸着净慧法师的肩背。净慧法师说:“别摸,别摸!”当时的情景,让大家忍俊不禁,都舒心大笑!确实世法、出世法,圆融无碍!
  净慧法师在演讲中引用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关于禅宗的四点要义,并详细进行了诠释:一、第一义不可说;二、究竟无得;三、佛法无多子;四、担水砍柴,无非妙道。此四点中,“佛法无多子”是禅宗所单提;余三点,佛家、道家虽略及,但禅宗特重之。这四点就是禅宗的本色。所谓“第一义不可说”:第一义为绝对不可思议的内证境界,只可体验,不可言说,故言第一义不可说,说出来的都已经是第二义、第三义了。为什么呢?究竟的真理不可思不可言传,究竟的真理是无言说的,是内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所谓“究竟无得”就是有得就有局限,就有执着,只有无得,才可以超越一切局限;所谓“佛法无多子”就是佛法的根本要义,只要机缘成熟一点就破,没有多余的话。只要师资道合,点一下就开悟了,点一下就解决问题了;所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就是,悟、禅机一定不能脱离生活:脱离了生活,佛法一点用处也没有。脱离实际学佛参禅,无异于浪费时间,所以一定要学会运用佛法。
  净慧法师认为,生活禅的四句口诀就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生”就是生命、生存、生活、生死。有了生命,第一步要求生存,第二步才有所谓生活,生死则是生命现象的全部,有生就意味着必然有死。总括而言,生活大体上有如下一些特征:生活是具体的,无需理论架构。生活禅的核心就是由生、活、禅这三者组成的。生活禅的宗旨是:要求将禅的无的精神、空的精神、突破与超越的精神融入到生活的每个当下,使生命与生活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每一个 实践生活禅的人,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宗旨为依归。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使 生活的内容成为落实“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宗旨的具体实践。针对修行生活禅的人的迷失状态, 而说觉悟人生;针对修行生活禅的人的自私的心理状态,而说奉献人生。从觉悟人生出发,以出离心为基础而修解脱道;从奉献人生出发,以菩提心、大悲心为基础而修菩萨道。对于在家修行者来说,可以悲智双运为愿景,直接修菩萨道。无论是修解脱道还是修菩萨道,都不能够离开日常生活,都要以生活为逆场。在生活中培养出离心、菩提心、人悲心,即世而出世,在尘而不染尘,行禅于当下,觉悟人生于当下,奉献人生于当下。在生活中培养专注、清明、绵密的觉照, 以“信仰、因果、良心、道德”的八字方针为的,不断优化自身素质,落实觉悟人生的要求。
  净慧法师认为,中国禅的特质就是祖师禅。祖师禅的特点是把禅修的生活与日用事融为一体,所谓日用事,即今人所说的生活。当时禅宗僧团通过农耕生活,农禅并重,以农养禅,走出了禅宗的一条路,也走出了中国佛教的一条路。这是祖师禅的一个标志性特征,也是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一个最大区别。从此,“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传统从未中断过,也由此引发出搬柴运水无不是道的禅修方式,在种种劳动场面中展现了无限禅机。
  生活禅是面对生活这一现实需要而提出的一种修行方法。修行不能脱离生活,禅不能脱离生活;禅要为现代人所接受,也不能够离开生活去谈玄说妙。生活禅旨在将日常生活融入到禅的参悟,将禅的参悟融入到日常生活,目的在于以禅的超越精神净化生活的品味,提升生活的品质,使禅的参悟与日常生活打成一片、融为一体。这一特殊的净化人生的修行方式,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思想文化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中国佛教最主要的特色之一。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高唱“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的禅宗见地,开启了融参禅悟道于日常生活的人法门。
  净慧老和尚讲了将近两个多小时以后,开始答疑解惑。第一个学生谈到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压力增大许多人患了抑郁症时,应当如何面对?净慧法师的回答很圆融智慧,他说:“佛教的根本宗旨讲‘无我’,生活禅不脱离佛教大原则‘无我’——现在学生压力太大,还是突破不了自我封闭这一关,造成许多悲剧。之所以封闭,还是‘我’字当头。因此要从突破自我开始,而这也是生活禅存在的现实意义。” 第二个学生谈到北大数学系学生柳智宇放弃了麻省理工大学全额奖学金在龙泉寺出家的事情,问对此有什么看法?净慧法师笑答:“我们历来不劝人出家,相反劝人不要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家幸福比出家幸福的意义和作用更为深远。柳智宇出家,完全符合中国宪法宗教信仰自由的规定。” 第三个学生谈到出家人也有凡夫的问题吗?净慧法师说:“出家人有恶念和妄念,也不稀奇,人都是在自我净化的过程中。出家人也要从突破自我开始,否则就会有问题。” 第四个学生谈到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净慧法师说:“每个人在世的时候,都要反思自己,修行自己,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为了什么?才能在死亡和恐惧面前保持坦然的心态。”
  
  听完讲座,感触最深的是,禅宗的心法本质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活在当下。当下的生活情境,当下的存在状态,当下的生命体验,既是我们要面对的境界,也正是我们去用功修行的地方。无论是修解脱道还是修菩萨道,都不能够离开日常生活,都要以生活为道场。即所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这种对于生命存在当下性的揭示,使禅不再只是古代语录和公案中玄妙的对话,或者是祖师们舍身求法、一夜开悟的传奇,而成为我们现代人可以亲身体会、亲自参与的自觉过程。净慧法师正是抓住了禅的核心和中国禅宗的特色,将传统的心法融入现代大众的平凡生活之中。让每一个人立足当下,在有限的缘起条件下去开发内心世界无限的自由和光明。这样将禅宗传统与时代环境进行有效结合,既是老和尚对于佛法弘扬的独特贡献,也是禅宗心法在现代人生命中真正的落实与体现。在此基础上,净慧法师还特别强调“禅用”,强调普度众生的大乘发心。他说,如果“只是个人受用,是自利、自觉、自度;只有从体起用,才能利他、觉他、度他。” “一个证悟的禅者要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发挥自利利他的作用。”所以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净慧法师告诉我们:人身也好比清净大海上漂浮的一块朽木,用心观潮起潮落时,朽木也随之起落。身心五欲,此起彼伏,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修行者在一切时、一切处都能本着“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精神去生活,去工作,去修行。 
  北大哲学系、宗教学系与龙泉寺和柏林禅寺颇有些渊源,前不久我和龙泉寺一名义工一起去该寺。坐四号线地铁到北京大学东门,然后乘公交车近一个小时,终于抵达西山凤凰岭脚下,得见千年古刹龙泉寺。它依山而建,坐西面东,斑驳的红墙,“龙泉寺”三个鎏金大字部分笔画已经掉色,似乎显示着年代的久远和沧桑。客堂旁有扇月亮门,门开着,但一旁有提示:“僧众生活区,游客止步。”那天寻访柳智宇居士不遇,僧人询问我的来意后,说:“有这个人,但这几天他出去了。再说,最近老是有记者采访,寺院有规矩,不能随意让外人见。”
  据居士和义工们介绍,龙泉寺内隐居的“真龙”不少:既有北大的也有清华的研究生。目前寺内排队等候剃度的净人众多,一些外地新建寺院,专门来这里寻找优秀人才。其中有位北大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寺里当了3年多义工,一手建起“龙泉之声”网站,去年正式剃度。还有一位名校高材生,离婚后把百万家产留给了妻儿,孑然一身来此剃度。此前媒体报道过的北大哲学系硕士邓文庆,毕业后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剃度出家,人称“显庆法师”,2006年来到龙泉寺。他父母先规劝他还俗,后也成为龙泉寺居士,跟在儿子身边。不过显庆法师现已离开龙泉寺,在另一家寺院挑大梁。他的师兄、现任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柏林禅寺方丈明海法师,是北大哲学系八七级学生,他于毕业的次年——1992年在柏林禅寺从净慧老法师剃度出家,现在已是佛教界有名的高僧。
  之前,曾经跟随北大禅学社人员去过龙泉寺,那次活动流程包括参观寺院、寺院用斋、与法师座谈、体验禅修等,那是“体验禅者生活”禅修活动。漫步寺院,欣赏这里最有特色的千年古石桥,千年银杏树、龙泉水等地方,流连忘返。稍后,一名法师教大家唱佛曲《皈依发心》和《赞僧》,之后,前来学生们一一介绍自己,并向法师请教自己对生活、宗教等方面的疑问,表达自己对佛法的体会和期望。站在龙泉寺临高向东俯视,齑甸的房屋、树木霭重,一派积翠向上景象。回到龙泉寺寺院,庄严清净的梵音,素净清洁的点板,荡涤身心的经文,让人从对外在声色的束缚中透脱出来,同时领略到了无限的清凉恬静,心顿时静了下来……临走前,大家到山门口合影,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
  这次在龙泉寺首次体验禅修,是在一个法师的指导下,身心果然轻松下来,感觉卸下了尘世的负累。要使心地纯净,显现本真,必须身心合一。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生命是身心的完整统一体,心驰神往于外物,劳形累心,致使心力交瘁。禅修是一种净化身心的方法,脱俗超逸,引导现代人回归身心自在清净。法师让学生边了解禅及禅修有关知识和方法,边实践体验;既掌握知识又练会方法;从训练听性、触性、见性三根入手,融会印证理论及历史上证悟者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参禅的目的是让人彻见本性,体证悟境,了除心结,消除多年郁结,改变心理模式,悟得了如何处理人生种种困惑、烦恼、麻烦、障碍等问题的大智慧,自然就能提升生命品质。深吸一口气,闭目冥想,恢复自己对天地万物的感应,“我执”之心顿时消失,心的空间阔大起来。
  禅是一种心灵的境界,无法用语言表达。通过禅修,让我们体验心的正面状态,慈心、悲心、平静、忍耐、智慧,心安住于呼吸之上,体验到空性与无常,进入无我之境。心情境下之后,仿佛从幽暗的通道里涌出一样,由此体验了宇宙因缘和合的道理:一切事物处于因果联系中,依一定条件和合而生,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固定不变的,这是生命的第一个真相——“无常”。所有有情众生的心智活动,从极简单到极复杂的,也同是念念生灭。世界是众生的心所造的,心始终变幻不息,念念无住,诸行无常。这就是世界、社会、人生以及各种精神现象产生的根源,证悟了这个境界,乃是佛的境界。
  最早知道龙泉寺,原因是一个叫岁寒三友的网友,在东北读的大学,在复旦待过一年,如今他在这个寺院里正在做义工,基本每天都在线。他读了我在天涯发表的《背负自己的十字架》一文,他说对我的文章有感触,就是觉得有些相同的感受,自己常常感到人生很困惑,也曾经去过教堂很多次,但是最后归依了佛门。他说,这里的法师,真的有几个很了不起,绝非“借佛吃饭”的,寺院里不少人都有过信仰基督的经历,方丈对古兰经都很有研究。
  他对我说,觉得研究鲁迅对堪破人生没什么关系。问他原因,他认为,佛教可能更彻底一些。最后他又说,说基督教不彻底,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佛教也未必就能把每个人都痛苦都彻底解决了。鲁迅用世之心很重,他着力打破的是人生的所谓完美,给出的不是答案,而是让人正视人生的缺陷和不足。这个我当然知道,我不明白的一点就是,鲁迅何以在1914至1916年两年之间购阅了那么多佛学经典呢?看来那个被人看作“精神界战士”的文化巨人,内心也是包藏着常人无法破解的困惑。问到他为什么选择龙泉寺做义工,他说觉得这是个很不错的道场,里边的法师也都十分了得,不少都是北大清华的,也不乏硕士博士,还有香港理工大学的博士。我于是就问,“北大有名硕士,是在北京龙泉寺出家的吗?”他答到:“是的,叫贤庆法师。”我说:“他是周学农的学生呀……”他说:“知道,我昨天去北大听了周学农的肇论课……后来,我从一位北大哲学系的佛学博士那里获知,这里有几位年轻的法师:贤春法师、贤立法师、贤庆法师和贤浩法师,他们都是一群30岁左右的年轻法师,热情、开朗、精进,更主要他们有丰厚的知识修养,是未来的佛教人才。随后,他发来了生命的回顾给我,原本盼望他把我的文章推荐给法师以求指点,没有想到,和法师说过后,还没等给呢,被法师给批了一顿,说他怎么还在网上到处浏览啊,本来他们基本上规定是不能随便看别的东西的。寺里要求很严格的,那些净人连手机也不能拿,电视也不准看,网就更不能上了。
  今年再次与岁寒三友网友邂逅,他告诉我,他决定还俗了,目前已经工作,从事国学普及和中学教育。听后,我欣然一笑。对于更多的仍然肩负社会责任的众生来说,修行不一定就在寺院中进行,只要有一颗坚定的心,处处皆有佛性与佛心永伴!学会着让自己的心变得强大!让自己的心理变得强大,这才是最首要的事,来这世上,不是为了享受更好的物质,也不是为了体验精彩的情感世界,来这世上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自我的灵魂进行修炼!
  
  《坛经》主张顿见自性,因此,也大力提倡自力自度的主张,如“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那种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动辄就出家的人,潜意识里的只是一种逃离,一种避世的躲避而已!什么是佛性,什么是出离,什么是慈悲,什么是爱,什么是平等,什么是轮回,生命的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他可能根本没有认真思考过。佛门不是避难所,没有强大的信仰支持,很难一生过那种清规戒律的生活。
  
  这浊世就是一个最好的灵魂修炼场,所有你生命中必将出现的挫折磨难噩运,诸如种种,它们来的目的也就一个,即是看你以什么样的心态以什么样的做法去面对,从而不断地完善与修葺自己的灵心,最终在世世的轮回中达到平和、放下、宽容、出离、坦荡、无我的真正的佛性的境界!当你把事理完全融会贯通,当你怀着一颗善良之心,当你运用处事艺术,你会发现你会活得很好。
  
  与基督信仰强调高高在上的神不一样,佛学是无神论,主张众生平等,提倡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摆脱痛苦,获得解脱和幸福,即“我命由我不由天。”佛陀启示我们,不要被这个绚烂的充满欲望的物质世界诱惑从而迷失了自己,找不到清净的本性和归宿。放下世俗所有的一切杂念,宁静下来,找到自己真实的内心,问问自己,什么是我,我需要的是什么?
  
  隔日,终于有缘见了学诚大和尚。说起深入认识学诚大和尚,是本名叫《和尚博客:学诚大和尚博客文集之一》的书。这本书,它让我对神秘的僧人生活有了新的感受。该书有一些话,这些佳句都是记录学诚大和尚的话,让我记忆犹深:
  
  “因为因缘一直在改变,所以自己的做法也要随着因缘改变,这就是‘无常’。世间的一切东西都是无常的,都是在不断改变的。如果没有无常,我们就成不了佛;正因为无常,才使我们可以在不断的组合中,令自他越来越好,越来越暇满。”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印证佛法的三法印。无常,说明一切法都在刹那改变当中,都是无常的。正因为无常,正因为一切都在变化,所以没有‘我’的存在,就变成无我,认识到这一点,最后就能达到涅槃的境界,这就是果。”
  
  “我们要在有限的人生当中,去体现无限生命的价值。在有限的时空因缘下,去实践和完成最宽广的佛法事业,去描绘自己生命的蓝图。”
  
   “要能认清文字的意义,回归自性,成为般若,即文字般若,那么世间法也成了佛法。否则,世间法与佛法就是两岸,而中间则是苦海。”
  
  “超俗拔群、谦己虚心、耐苦悍劳、亲近知识、触处体会、以教印心、广大悠久、博通古今、事理双备、栖神净域、覆履典型、特达勇锐、深心无极、誓穷法海源底,是名出世丈夫!”
  
  “物质享受多了,就忘失了宗旨、目标,有灵魂了,迷失了生命的方向。”
  
  
  寺院当然不是逃避人生的地方,更需要直面惨淡的人生。据闻,除了北大哲学系几个研究生都在此出家以外,这里有很多是在出家前就已经获得了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僧人。同时,学诚大和尚还重视对僧侣的培养,注重选派僧众出国留学,现在广化寺就有很多僧人已相继在美国、斯里兰卡、日本、香港等地的僧伽大学毕业回国,在莆田广化寺、陕西法门寺常住及有关佛学院担任法师,给当今的僧团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书读得那么多,并不代表就会做事。读书为修行,修行为做事,做事为众生。修行、做事、度众生,都要从点滴做起。在龙泉寺里,我亲眼看到这里的和尚打扫卫生、洗衣做饭、洗碗冲刷,是的,一点生活常识都没有,连使用手机、清洗电饭煲、洗紫菜这样的事情都不会做,谈何要帮助众生除一切苦,予一切乐?没有境界,看不出自己多么无明,多么无知。还好,这里有学诚大和尚这样的善知识这样手把手地教授,相信他们的智慧就会一点点增长,无明就会一点点变得清明。学诚大和尚说得好,“讲佛教的未来要靠大家一起来承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因为利他才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大和尚用他的生命、用他的行动言传身教,让佛法活生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得以看见法的真实相状。这样一批人,踏着祖师们的足迹,可以承担着佛法的事业。
  
  “惜福习劳,言行平淡话人生。”是的,改变人生就应该从细微处用心。“培养自己对外境观察的敏感度,还有处处为人着想的慈悲心,学习这种无微不至细心的生活态度”。这也是我要努力的地方。虽然我没有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过,但是,我在一个教会聚会过,在和弟兄姊妹相处的过程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问题。
  
  晚上,大伙走了。我却留在龙泉寺里。月华如水般轻轻洗涤着大地。寺院的后山蒙上了一层幽幽的微光,漫步后山,心灵一下空了出来,遂想起东坡居士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句,觉人生渺小,世事恍若流水, 浮生若梦,所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一生不过一瞬,生命只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在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的循环之中,一切世间的荣枯,都逃不过无常的宿命,如果不趁早认知这个事实,依旧会陷在黑白颠倒、主客易位、本末混淆的生命困境中,这是苦啊。慧眼穿透尘封的岁月,心灵在茫然中超脱,真实的原来是虚幻,虚幻的原来的真实。如今,离开S城已经有三年多的时间,是否到了该下定决心的时候了?
  
  
   写于2010年10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