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编100031:易中天:先秦的“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17:12

易中天:先秦的“士”

发布时间:2011-06-10 18:15 作者:易中天 字号:大 中 小 点击:1847次


  易中天老师在111期讲堂现场


  精彩要点:


  要点1:先秦时期,天子是一等贵族,诸侯是二等贵族,大夫是三等贵族,士是四等贵族。士是最低一等贵族,但都是贵族。


  要点2:士拥有与天子、诸侯、大夫大体相同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参政权、参军权和祭祀权。但是士没有领土、不动产,没有统治权,只有经济收入,即田租和田税。


  要点3:先秦诸子都是士的代表,儒家是文士的代表,墨家是武士的代表,道家是隐士的代表,法家是谋士的代表。春秋时期哪怕打仗都体现出贵族精神和贵族风范。因为在春秋时期参加战斗的一定是贵族,最低也是一个士,这个士要打仗所以叫战士,战士是这么来的。


  要点4:战国时期社会剧变,礼乐崩坏,中国向何处?谁来回答?——士。因此从春秋晚期开始到战国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士,他们就是先秦诸子。


  要点5: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为什么可以这么牛呢?三个原因:有本事,无负担,任自由。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士没有不动产,周游列国,心怀天下。


  要点6:后代和先秦的区别在于先秦的士虽然是“毛”,但有很多张“皮”可以依附,而秦汉以后只剩下一张叫“皇帝”的“皮”,所以秦汉以后中国的士人、知识分子逐渐的没有了风范。


  主题:先秦的“士”


  主讲嘉宾: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办:国际关系学院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时间:2011年5月23日(周一)晚19点-21点


  地点:国际关系学院学术交流中心礼堂


  主持人:李蓬勃(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副主任)


  主持人:今天我们很荣幸地请到了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者易中天教授来我校做一次学术讲座,现在有请易先生登场。本次讲座是文化与传播系特色专业建设中的系列讲座之一。首先请文传系主任高红玲老师致欢迎词。


  高红玲(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主任):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来了大家热切期盼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老师,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文化与传播系对易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说起易老师,恐怕没有同学不知晓,易老师在“品读三国”中幽默的话语,在“汉代风云人物”中独特的视角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易老师第一次来到我们学校,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能够亲耳聆听易老师论道,是我们大家的荣幸。对于现在节奏紧张的社会,我们的肉体通常跑得太快,偶尔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现在静下心来听一场大师的人文讲座,就是心灵休息的最好方式。


  现代年轻人文对文化的理解有待提高,比如我前两天在网上看到易老师讲座的视频——《先秦的“士”》被翻译成英文Pre-QinTaxi(先秦的出租车),这是黑色幽默,但无知者无畏,所以今天我们就请易老师给我们补补课,让我们共同享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祝易老师今天的讲座圆满成功。谢谢!


  主持人:在易老师讲座之前我要做一点补充说明。易老师这次来京,是专程举办他的十六卷文集出版的发布会,我们搭这个顺风车把易老师请来,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他的到来既给文传系,也给全校的学术论坛大大地增光添彩。


  今天的讲座除了国关文传系主办以外,还有腾讯网的燕山大讲堂跟我们合作,今天讲座的视频和文字都会刊登在腾讯网——燕山大讲堂页面上,所以大家听完以后觉得不过瘾,还可以在网上温习。


  易先生今天的题目是《先秦的“士”》,这是一个很学术的题目,我希望在座的同学不是为了猎奇,也不全是因为偶像崇拜,而是抱着求真理、长知识的心态听讲座,这样才是对易先生的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回报。


  易先生讲完之后是提问环节,经征求易先生的意见,大家举手提问,由他指定提问者,人人都有机会。但据说易先生有他自己的“偏好”,暂不能透露。请大家把最想从易先生那里寻求答案的问题提出来。易先生是有大智慧的人,希望大家在提问时有点深度,刁难一下他,最好不要问他结过几次婚之类的问题。在提问环节腾讯网——燕山大讲堂还给我们提供了奖品,每一位提问者都会拿到QQ公仔。


  下面请易先生开讲,大家欢迎!


  易中天:谢谢系主任,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国际关系学院的各位老师同学,尊敬的腾讯网燕山大讲堂的网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晚上的讲题是《先秦的“士”》,这个题目在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时我讲过一次,当时厦门大学的学生奔走相告,老易又要发奇谈怪论了,讲先秦的士。所以我只好告诉大家,先秦没有的士,只有妓院,第一个办妓院的是齐国管仲,产权归国家所有,是个央企,初衷是为了改善国际关系。我们知道西周、东周、春秋战国都有国际关系问题,有一本书叫《东周列国志》,那时候有很多的国,这些“国”在西周、东周甚至在春秋初期都是半独立主权国家,到了战国是完全独立主权国家,他们之间有“邦交”,这个词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也要互派使节,但没有使领馆。来了以后住在客栈(招待所),时间长了以后管仲同志觉得需要有那么一个机构,这样可以表示东道国的友好,由政府经营,是否收费不太清楚,收费标准我也不清楚,没去过。但的士是没有的,那个时候坐车有规格,什么人能坐车,坐什么车,由什么来拉车,是马还是牛,拉车的马或牛是纯毛的还是杂毛的有一定之规,所以先秦没有的士,先秦只有“士”。


  “士”是最低等贵族


  先秦的“士”是什么?简单说,“士”是当时最低一等贵族,这是先秦那个时代的,秦汉以后士不是贵族是,是平民,是最高一级平民。在先秦时代,人分三个阶级,第一个阶级叫贵族,第二个阶级叫平民,第三阶级叫奴隶。贵族当中分四等,第一等是天子,第二等是诸侯,第三等是大夫,第四等是士。到了秦汉以后,平民分四等,即士、农、工、商,第一等是士,第二等是农人,第三等是工人,第四等是商人,商人的地位最低,所以“士”是这样一个阶层,原来最低等贵族,后来的最高一等平民。诸位如果在先秦就是士,读书人就是士,学生、老师都是士。


  那么先秦的贵族是怎么来的?是怎么产生的?这就要讲讲先秦时代的国家制度和国际关系。


  我们的民族在先秦时代,所谓的周朝严格地说不是一个王朝,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国家联盟,有点像现在的“邦联”,联邦都不是。这个国家联盟是什么样的结构?有一个盟主,这就是天子。为什么叫天子?假设他是天的儿子,而且是天的嫡长子,是天之元子,简称天子。周王朝的建立是通过武装斗争建立起来的,众所周知的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武王伐纣,周武王组织了多国部队,不是八国联军,是800国的联军。按照史书上的说法是西周诸侯是八百,夏代一万,商代三千,周代八百,当然这个数字靠不住,中国古书上的数字靠不住,中国人喜欢用文学性的语言统计这个数字。比如赤壁之战时,曹操攻打孙权,给孙权下一个战表,“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哪有80万?从北方带过来的是十五、六万,晋州投降的大概八万,加起来全军二十五、六万的军人,哪有八十万的水军?且二十五、六万是水军加步兵,所以说数字靠不住。说周武王多国部队攻打殷纣王,子月出兵,丑月结束战争,满打满算两个月。


  周武王从人家手上把政权夺过来以后就面对一个问题,即如何解释政权的合法性?怎么解释这个东西?周公解释说这个世界头顶上是天,脚底下是地,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圆地方。什么叫圆?就是一个半球形扣下来,像个蒙古包,扣在正方形的地上。多出几个角落,周公说那是四个海,四海的理念就是正方形的地,所以四海之内简称海内,又是天扣下来的,所以叫普天之下,简称天下。那么天下是谁的?天下的产权归天,但天不能够治理天下,因为天要指派一个人管理这个天下,治理这个天下,统治这个天下,这个人叫天子。打个比方说,天就是董事长,天子就是总经理,天子的治权要得到上天的授权。读孟子会知道,孟子的学生问孟子,尧把天下让给舜,舜把天下让给禹,有这个事吗?孟子说天下怎么可以让呢,又不是你的私有财产。要得到授权,谁的授权?天的授权。当然孟子说的是双重授权,天和人民共同授权。总之天子管理、统治天下,拥有天下的治权要得到授权的,这个授权叫做天命。这个观点从西周开始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之前,所有的天子都要说自己奉天承运。我们看电视剧,太监宣宗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什么叫奉天承运,就是天子得到天的授权,天命就是授权。如果天对你不满意呢?革命。革命的全称是革除天命,革和除都是拿掉你的授权,这就叫革命,天子从天得到了授权就得到了天下,而天子一个人管不了天下,那么大一个地方怎么管?所以天子要把天下分出去,分成若干国(请注意不是国家,是“国”),怎么分?先划一个范围,齐国、鲁国、晋国、郑国、宋国、楚国,然后在国境线上挖很深的沟,放上水,把挖沟挖出的土堆在两边,种上树,这个动作就叫“封”,封的地方叫疆,“封疆大吏”就是从这里来的。


  封完以后指定一个人去当国君,然后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世袭,这个工作叫建,合起来封土建国,简称封建。被封建的国君叫诸侯,“诸”是多的意思,即诸多的侯,天子只有一个,但侯可以很多,诸多的侯简称诸侯。诸侯得到国以后,还得再分一次,分给大夫,分给大夫那块地叫家,也要是挖沟种树的,这个叫封土立家。“封建”就是天子封土建国,诸侯封土立家。天子、国君(诸侯)大夫都是世袭的,但是我们知道,天子、诸侯、大夫不可能只生一个儿子,当然有可能只生一个儿子甚至不生儿子,也有可能生很多的儿子。何况这个时候的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以前很多人说一夫多妻制,这是不对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就是一个贵族男子拥有一名正妻,叫“妻”的女人只有一个,但同时还有一些非正式的老婆叫妾。妻和妾的地位不一样,妻就是嫡,妻可以和夫平起平坐,但略有区别,丈夫的地位高一点,妻子的地位略低一点,但比妾高,比如说一家人吃饭,夫和妻可以坐下来吃,妾得站着的,在旁边伺候着,夫和妻吃完她们吃剩下的。所以有一个比方说夫是太阳,妻是月亮,妾是星星,所以妾有一个外号叫小星,还有一个客气的说法叫“如夫人”,妻是夫人,妾是“如夫人”,相当于夫人(其实不相当)。妻和妾都有可能生儿子,但继承爵位只有一个,谁继承?嫡长子(妻生的第一个儿子),因此一个贵族男子膝下有三个等级的儿子:第一等叫嫡长子(妻生的第一个儿子),第二等叫次子(妻生的其他儿子),第三等叫庶子(妾生的儿子),比如说贾宝玉是嫡长子,贾环是庶子。按照宗法制度,贵族的爵位、领地、财产、血统都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叫嫡长子继承制。


  我们看天子,天子去世以后谁继承?嫡长子继承。比如周文王死了周武王继承,周武王死了周成王继承,也就是嫡长子传嫡长子传嫡长子一路传下来的系统就叫嫡系,也叫正宗。次子和庶子分出去封做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怎么办?封出去做大夫。大夫也是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儿子没得封,不再封建了,这些孩子怎么办?就做士。所以天子是一等贵族,诸侯是二等贵族,大夫是三等贵族,士是四等贵族,但都是贵族。


  古代的成年礼


  因此这四等贵族都要举行贵族的成人礼,周代平民也举行成年礼。成年礼什么时候举行?男子20岁,女子15岁。这个时候要举行什么仪式?要改变发型。清代以前我们的民族是留全发的,不剪头发的,或者剪一次,即小孩生下来的时候把胎毛剃掉。那么周代的礼仪是什么样的?是孩子出生以后100天(不管男孩、女孩)母亲抱着他去见父亲,父亲摸着孩子的头,给他起一个“名”,古人有“名”有“字”,正如先秦有“国”有“家”,“国”和“家”是两个字,后来合并为“国家”,“名”和“字”也一样后来合并为“名字”。那个时候父亲摸着孩子的头取一个“名”,比如说曹操长到一百天时,他妈妈抱着他到父亲跟前,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名——“操”,道德情操的“操”,不要想到其它地方,不要发生不当联想。这个孩子继续成长,头发慢慢长长,最早的时候长到齐眉毛,往两边分,这个时候的孩子叫“两毛”,不是现在的“五毛党”的“五毛”,也叫童毛。长成大孩子时头发更长了,往两边梳,男孩把头发盘成兽角状,叫总角,所以男孩的儿童童年时代叫总角之时;女孩也是往两边盘成树丫状,叫丫头,所以丫头指小女孩,也指地位低的女孩。


  到男孩到20岁,女孩15岁时,会举行成年礼,改变发型,头发往当中盘,盘成一个笄,用一根簪子插着,插完以后,如果是贵族男孩还要戴一顶帽子,加冠,所以这个礼仪叫冠礼;女孩是插一根簪子,叫笄礼。同时请一位嘉宾给孩子起一个“字”,已经有“名”了,现在需要一个“字”,“名”和“字”要有关联,比如说曹操,他的“名”是操,字孟德,通过他的字是就可以知道他的名是情操的“操”。那么“名”和“字”有什么区别?“名”是卑称,“字”是尊称,“字”的地位高。所以古人说话自己说自己时要称名,我现在看一些电视剧说“我曹孟德”,不能这样讲。他若今天到国际关系学院来,只能说“操今天到国际关系学院”,不能说“我曹孟德来了”,但主持人得说,“今天孟德先生的演讲太精彩了”,不能说曹操的演讲太精彩,这样会不礼貌。孔子自称有两种方式,一种对当朝大夫说话自称丘,“丘也如何”,对学生说话一定不会自称秋,也不会自称仲尼,而是“吾”,对平辈或者长辈说话是“丘怎么样”,绝对不能说“仲尼怎么样”,这是有讲究的。还有一点,即便对学生说话,你会发现也有说“丘”的,那一定是让学生传话给地位高的人,等于是对地位高的人说话自称秋。那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字”要在成年礼上取?原因很清楚,道理也很简单,就因为一个人只有成年以后才有社交的需要,有社交的需要才要有一个尊称,才要有字,此前是小孩子没有社交,因此束发和取字意味着这个男孩和女孩长大成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既然成人了,那么在同一天要订婚,周代女孩15岁订婚,男孩20岁订婚。现在的法律规定不是这样,现在法律规定男孩22岁结婚,18岁当兵,这说明什么?说明女人比敌人还难对付,18岁上阵杀敌,22岁才能对付女人,这个礼的全称叫婚冠礼。如果这时候若没有合适的对象,女孩就不举行笄礼,成年礼,叫“待字闺中”,孩子还小,还没有字,待字闺中的“字”就是名字的“字”。如果订婚了,叫结发夫妻,结发夫妻不是把老公老婆的头发绑在一块,是他们自己结发,结发的时候结为夫妻叫结发夫妻,这有很多讲究,取字、结发,然后是加冠。


  “士”是有参政权、参军权、祭祀权但没有统治权的贵族


  如果是前三等贵族(天子、诸侯、大夫)加冠以后还要加冕,“冠”和“冕”是两个词,“冠”是帽子,然后加冕,冕的这块板子叫“延”,延的前面有珠串,那个叫“旒”,什么意思?不该看的东西不要看——“视而不见”,两边各垂一个玉到耳朵边,叫充耳,不该听的不要听——“充耳不闻”。等级靠什么体现?靠旒的数值,天子12旒,诸侯9旒,上大夫7旒,下大夫5旒。士没有冕,只有天子、诸侯、大夫才有冠有冕,叫冠冕堂皇。平民没有冠,只有帻,叫包头巾,那个头巾叫纶巾。“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周瑜带纶巾,周瑜地位很高,那是什么意思?在那个时候是玩酷,到了东汉末年魏晋时代,这些贵族或者类似于贵族的士族系贵族喜欢穿平民服装,相当于美国总统穿牛仔裤的感觉。


  加冠加三次,三次冠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一个帽子代表着祭祀权;还有一种帽子代表参政权;另外一种帽子代表军事权,参军权,这个帽子叫皮弁,皮弁加上去以后,可以参军可以打猎可以打仗,因此加皮弁的同时佩剑。先秦但凡是贵族都有一把剑,贵族和平民的区别就看有没有剑,韩信作为没落贵族,穷得叮当响,没有饭吃,但剑是带在身上的,所以才有人挑衅他。剑是身份的象征,也因此剑在古代兵器当中是最高贵的,十八般兵器最高贵的是剑,其次是刀,我们看武侠小说,大侠都是剑客,你见过哪个大侠是拿着铁锤的?拿铁锤的那是马仔。剑非常高贵,后代人向往先秦士人风范的都是一袭长衫,一卷诗书,一把佩剑,书剑恩仇。士有一把剑,然后开始上学学习,学六艺,文武双全,讲究修养,讲究礼仪,讲究风度等,这个一直讲究到春秋。


  春秋的战争:充满了贵族精神


  我们看《左传》,春秋时期哪怕打仗都体现出贵族精神和贵族风范。因为在春秋时期参加战斗的一定是贵族,最低也是一个士,这个士要打仗所以叫战士,战士是这么来的。甚至是大夫,平民和奴隶参战不作战,平民和奴隶去干什么?扛行李、扛武器,喂马,搭帐篷,做饭,打仗是贵族的事,是高贵的事,而且极其讲究礼仪。春秋早期、中期战争的时间最多一天,短的时候一个早上,太阳升起来以后总帅下命令炊事班做饭,我们出去打仗,打完了回来吃饭。为什么会这么短?这里面除了文化原因还有技术原因。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车战,不是人战,贵族都是坐在车上打仗的,每个战士一个战车,前面一匹马,自己拿着戈站在战车上,然后摆好阵势,大家都站好,之后打个招呼,看是否可以,而且要对齐,一对一的把车开过去,两军相遇时有交错,马车不会撞车,马自己会躲,两个错开,双方的战士拿起戈交锋一下,交锋完了以后车就开走了,开到前方掉头再来交锋一下,这叫一个回合。再交锋再调一下,然后再过来再交锋再调一下就是三个回合了,再转一下就是四个回合了,五六个回合差不多了,为什么?车不行了。


  第二,地点一定要在国境线上,封疆的地方,所以战场也叫疆场。这个地方往往是野地,当时的“国”是中间一座城市,这个城就叫“国”,四四方方的一个围墙叫城,也叫国,旁边是郊,在外一点是野,打仗必须在野,所以叫野战,在野地里作战。


来源: 腾讯-燕山大讲堂 | 来源日期:2011年06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