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寄手机注意事项: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和运行绩效评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1:46:54
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和运行绩效评介( 2006.02.27)
行业管理
双击自动滚屏,单击停止

□白广玉
内容提要 印度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有强烈的政府干预色彩,尽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绩效,但也日渐反映出经营效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深刻认识这些问题及其成因对于建立并完善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印度 农村金融 组织体系 运行绩效
一、        印度农村金融体系概况
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包括:印度储备银行(主要负责监管和协调) 、印度的商业银行(国有以及私人) 、农业信贷协会、地区农村银行(Regional Rural Banks ,RRBs) 、土地发展银行、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从结构和功能上看,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具有鲜明的多层次性,且各个机构之间具有相对不同的分工和合作。在这一复杂的体系中,各个银行(除了监管机构以及保险机构外) 相互协作与竞争,共同推动了印度“绿色农业革命的进程”。
根据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据,印度的商业银行已经在农村以及准城市地区建立了32662 家分支机构,印度还建立了庞大的基层农业信贷协会,其总量达到92682 家。同时,印度境内还有超过2000 家的土地发展银行分支机构,它们也为印度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支持。印度还有多达14136 个分支机构的地区农村银行,这种银行是根据印度政府1976 年颁布的关于建立地区农村银行法令所设立的。根据该法令,地区农村银行的经营目的是“满足农村地区到目前为止受到忽视的那部分人的专门需要”。每个地区农村银行均由一家商业银行主办,核准资本1000 万卢比(约合110 万美元) ,由中央政府认缴50 % ,邦政府认缴35 % ,主办商业银行认缴15 % ,还可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地区农村银行不按商业原则经营,只在一个邦的特定区域内开展活动,有特定的贷款对象,贷款利率不高于当地农业信用合作机构,营业机构主要建立在农村信贷机构薄弱的地区,它还提供贫苦农民维持生活的消费贷款。这样,平均每17000~21000 个农户就有一家农村银行的分支机构为之提供金融服务。如此之高的金融服务覆盖度在全世界范围内看都是罕见的。
除了直接为农村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外,印度还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监管、保险和间接支持体系,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高效运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2 年,印度的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正式成立,这一银行的主要职能是为信用合作机构、地区农村银行以及从事农村信贷工作的商业银行提供再融资服务。
由于农村信贷的高风险性,因此,为了鼓励和促进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印度还建立了存款保险和信贷保险公司。该公司为由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农村贷款提供保险。
二、印度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和特征
(一) 印度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演变
20 世纪50 年代以及60 年代初期,成立于1904年的印度合作金融机构是农村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不过,到了20 世纪60 年代中后期,随着印度绿色革命的开始,合作金融组织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农户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了。
在1950 —1969 年的20 年间,农村中的私人商业银行所起的信贷作用事实上是很小的,农业贷款仅占其贷款总额的2. 0 %~2. 2 % ,而且一般都是以间接形式参与部分的农村信贷。为此,印度储备银行采取了强制性政策,要求每家私人商业银行至少要在其所设立地区的农村开设一家分支机构。即便如此,印度农村中也很少见到商业银行。因此,印度在1969 年将14 家主要的商业银行收归国有,到了1976 年,银行贷款中农村贷款的份额由1968 年的2. 2 %增长到约10 %。
由于商业银行格局的调整,每家商业银行所覆盖的农村人口数从1969 年的65000 人减少到1972年的37000 人。然而,这对于印度这样的农业大国而言,农村金融需求仍然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
为此,印度在1975 年底创立了地区农村银行。到1979 年,农村中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增加到1969 年的3 倍,而每家银行的分支机构所覆盖的农村人口也急剧减少到18000 人。尽管如此,从实际经济运行情况看,印度农村金融机构似乎还是太少了,为此,印度又在1980 年对七八家商业银行进行了国有化,这样,有超过一半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设立在农村地区,而每家分支银行机构也只需为大约15000 农民提供金融信贷服务。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印度农村金融体系相对稳定下来。
(二) 印度“领头银行”计划和信贷补贴支持
印度在农村金融发展中推行了“领头银行”计划。该计划规定,每一地区必须有一个领头银行负责该地区的发展开发工作,这家银行必须对国家规定的优先发展的行业提供金融支持。由于农业和棉花工业被印度列入国民经济中优先发展的行业,按照规定,领头银行必须至少将30 %的贷款贷给这两个行业。这样的规定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农村金融机构之间功能和业务的重合和矛盾,有利于农村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
为降低农村投资的成本,印度广泛采取了利率补贴计划。印度在1972 年规定了商业银行农村信贷的差别利率,其中,国有银行借贷给农村中的弱势群体的资金年利率不得高于4 % ,并且此类信贷资金不得少于1 %。这就保证了农民能够以优惠利率获得正式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1978 年,作为中央银行的印度储备银行进一步明确规定,无论借贷额度大小,商业银行以及地区农村银行对优先部门的贷款年利率都统一定为9 %。
(三) 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印度为了在短时期内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农村信贷的普及,其政府干预力度以及其所导致的商业银行在农村的扩散速度都令人瞩目。不过,快速的网点扩张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由于人力资源的限制,一些金融网点的服务质量较低,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为此,印度对一些农村金融机构进行了合并,并规定了分支机构的地理分布密度:两个分支金融机构的距离不得低于10 公里。这样,农村金融机构的扩张速度很快降了下来。到1986 年,印度金融分支数目相对于1979 年仅仅增加了23000 家,其中有大约56 %的机构分布在农村地区。
经过这一系列的变迁,农民有了更多从正式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渠道。1986 年的一份印度农村信贷调查的数据表明,在所有被调查的农民中,只有2. 9 %的农民由于当地缺乏银行分支机构而没能获得正式渠道的贷款支持。
二、        印度农村的信贷结构变化
在印度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为印度农村提供了大约2/ 3 的正式信贷。当然,信用合作社的作用也不容忽视。表1 给出了各个金融机构的信贷份额。
从表1 可以看出,1991 —1995 年商业银行的长期信贷份额一度下降, 这主要是由于印度在1989 —1990 年实施的一项农村信贷免除计划引起的。根据该计划的规定,印度的商业银行对那些农村中长期的定期贷款(Term Credit) 实施免除本金和利息的优惠措施。因此,商业银行为了避免这种政治上的风险, 减少对农村的中长期贷款。到了1996 年以后,商业银行的短期和长期贷款份额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势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地区农村银行运作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因此,其功能减弱;而合作性金融组织由于前些年的贷款收不回来,经济负担较重,其份额也相应下降。
三、        印度农业政策性银行的经济绩效
从印度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沿革看,国家干预是印度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或者说根本的推动力量。然而,国家干预下的农村信贷质量如何? 农民获得资金后,其生产率是否得以明显改善?
为此,一些研究从印度13 个州中随机选取了85 个地区进行分析,并利用1960/ 61 年度到1980/81 年度期间的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最终得出几个有意义的经济学结果。实证分析结论表明,尽管受到了诸多的政治上和监管上的约束,银行并非毫无理性地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一般而言,他们选择在那些灌溉潜力较高、雨季较长且有利于“绿色农业革命”技术利用的地区开设银行;而对于那些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且“绿色农业革命”的相关技术难以实施的地区,他们很少进行业务上的拓展。
此外,研究还分析了银行分支机构扩张对农业投资和农业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分支机构数量增长10 % ,则农户对家畜以及灌溉设备的投资就增加4 %~8 % , 而对拖拉机的投资则增加1. 4 %。尽管研究表明,农作物产出对银行分支机构数量的弹性很低,仅仅为0. 02 ,然而,研究人员却发现,金融机构的扩张对农民使用化肥(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的冲击尤为明显:其对化肥的需求量增加了23 %。根据这些结论,我们可以初步认为,银行的扩张通过增加农民对化肥的使用而增加了农业的产出。因此,印度的农村金融体系的运行绩效还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印度的农村信贷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尽管金融机构扩张很快,贷款的总额并没有相应的巨大变化;其次,仍然有一部分贫穷的农民难以获得金融支持;最后,短期和长期农业贷款也没有更大的增长。因此,我们可以说,早期的农村金融体系确实促进了印度农村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这一体系并没有根据新的形势做出相应调整,其经济功效也渐显疲惫。
五、印度农村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 贷款回收情况
从运行的实际情况看,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因为大量的欠款以及很高的贷款成本而陷入困境,贷款的损失和成本加起来已经远远高出其盈利。而国家为了维持其运营,就不得不对其进行不断的融资,并不断补充其资本金。从20 世纪80 年代到90年代中期,这些金融机构仅仅收回了50 %~60 %的农村贷款。当然,这也不是说所有的银行都会亏损。但是从整体情况看,给农村提供信贷的机构基本上是亏多赢少。从表2 可见地区农村银行(RRBs) 的损失比例较高,这主要是因为它贷款的交易成本很高且贷款回收率很低所导致的3。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来改变目前的现状,那么,更多的地区农村银行将因为资本金被掏空而被迫关闭。
(二) 农村贷款的高交易成本
Satish 和Swaminathan(1988) 对全印度300 家金融机构在1984/ 85 年度的借款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就借款总成本而言,农村信贷协会的借贷成本最高,其次为商业银行的农村分支机构,地区农村银行的借贷成本要略微小于商业银行,而土地发展银行的借贷成本最低。整体而言,这些借贷的成本大约为30 % ,直到1992 年,印度储备银行以及相关法律都规定,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名义利率不得高于12 % ,因此,印度农村金融机构的收益(即使不存在违约和拖欠) 很难弥补其借贷成本。
当然,扭曲的不仅仅是银行的借贷成本,对于农户而言,由于这些政策性安排的扭曲和不当,农户借贷的交易成本同样很高昂。Mahajan 和Ramola(1996) 的研究表明,农户借贷的交易成本占到了所借款项的17 %~22 % ,也就是说,农户如果要借款100 卢比,那么,他所支付的交易成本就是17~22卢比,这是一个异常高的数字! 这样高的交易成本导致农户资金使用成本极高,考虑到农村生产的低利润率,因此,农民偿还不起贷款也是预料中的事情。而对Tamil Nadu 地区的研究表明,农户从正规商业银行借贷的交易成本只有借贷款的4 %~6 % ,然而,那些从“整合农村发展计划”( 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Program) 3获取的贷款交易成本则为借款的21 %。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印度的农村金融系统对于改进印度农民的生活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不过,它的代价也是巨大的:金融系统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同时,由于低效的制度和法律环境,印度的金融借贷活动中交易成本高昂,这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无疑是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生产效率的降低。
考虑到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通过协调农业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运作,促进农村信贷业务的深入开展。(2) 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保险体系,从而促进社会经济风险特别是农业风险的有效分散,降低金融机构从事农村信贷的经济风险。(3) 维持国家农业金融政策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降低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政策性风险。(4) 逐步规范农村非正式信贷,通过立法确定农村非正式信贷的地位,将其纳入统一监管轨道,降低非正式信贷的运营成本,减少农村金融市场震荡和波动。(5) 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环境,营造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恰当氛围,从根本上遏制农户故意违约行为,维护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略)
摘自《农业经济问题》2005.11 此文由上海科教兴农网(http://www.shagri.org) 任捷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