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招演员:北洋水兵拒绝沉船也拒绝突围 丁汝昌只好服毒自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3:49:52

北洋水兵拒绝沉船也拒绝突围 丁汝昌只好服毒自尽


日舰本队转舵南遁后,定远镇远二舰在后紧追不舍。双方近至二三海里时,日舰不得已回头再战,猛烈的炮战在此时达到最高潮。激烈的炮火中,日舰损失严重,各舰都已不同程度地受了伤。

下午五时许,靖远来远修补完毕,恢复了战斗力,前来归队。同时平远广丙及炮舰镇南镇中,鱼雷艇福龙左一右二右三都奉命出港会合,北洋舰队声势大振。530分,伊东佑亨见本队各舰多已受伤,无力再战,而北洋舰队集合各舰,愈战愈勇,便再次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不等第一游击队来会合,就继续向南驶逃,北洋舰队定、镇、靖、来、平、丙6舰在后尾追。北洋舰队速力不及,日舰开足马力,渐渐逃远。北洋舰队便停止追击,转舵驶向旅顺。历时近5小时的中日黄海海战至此结束。

黄海海战是世界上第一次蒸汽动力战舰的大规模战役,其规模之大,战斗激烈,时间之久,在世界海战史上罕见,影响也非常深远。这次中日海军的主力决战的结果,日舰西京丸被击毁,几乎沉没;吉野比睿赤城受重伤;松岛丧失了战斗力,其他各舰也多受重创。北洋舰队致远经远超勇扬威沉没,广甲逃脱后搁浅被毁,其余各舰皆受重伤。两相比较,中国方面的损失较为严重。战后,北洋海军将领及时反思,总结出几个主要问题:迎敌阵式一成不变;舰速迟缓,军械老化,弹药质量差;舰船单纯依赖进口;将领勇怯不同,致使战斗队形不整。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

平壤战役和黄海海战的消息传出,国际舆论为之一变。

英国《泰晤士报》在战争爆发初期曾说:战争之胜利必归于中国。中国强大之海军可阻止倭国军队之运送船,并在同倭国之海战中制胜。

而到930日,《泰晤士报》再发社论,说英国决不会再想到中国的友谊是值得培植的。更用不着因为要得到它的友谊,去迁就它的虚荣心。关于中国的潜力以及中国迷梦已醒之类的神话,已经被这次战争完全澄清了。中国是一盘散沙,它只有通过外力才有可能打起精神和组织起来

一向关心这场战争的俄国报纸评论说:日本所以兴起战端之近因,非惧于中国或俄国占领朝鲜,而完全在于向世界表明:日本为文明国中一充分成熟者而排除外邦之控制,谋国权之伸张,以保全国家之威严。换言之,无非日本于最近半个世纪艰苦奋勉于文明事业,今者接受合格之检验。日本发现舍弃战争不能以其他方法可以达到此目的。故此次与中国之冲突,与其说非策略之战争,莫如称之为发达之战争。

来看看日本人的速度,《剑桥中国晚清史》称:在10月份,日本人向满洲长驱直入,在鸭绿江附近的九连城和凤凰城打败了中国人。11月初,他们攻陷了金州和严加设防的中国人阵地大连湾,在这里夺取了大量军需物资,其中包括621支枪、129门炮、3300万余发枪弹、约250万发炮弹。大连的陷落大大地便利了日本人对貌似不可攻破的中国海军基地旅顺口的攻击行动,结果使旅顺口于18941121日失守。这不仅使日本得到了东亚最优良的海军船坞,而且严重地瓦解了中国军队的士气,使北京陷于惊慌失措之中。

中国在平壤集结的军队有14000人,司令官(诸军总统)叶志超是官场中的典型人物,胆小如鼠,视钱如命,又没有声望,其他将领们也都是大小官僚,除了吸食鸦片外,每天都摆酒欢宴,既不体恤士兵,也不理会逼面而来的大敌,他们都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官场哲学。等到日军以15000人发动攻击时,大军即行崩溃,叶志超首先逃生。日军乘胜尾追,越过鸭绿江,深入中国领土的辽东半岛,顺利地占领位于半岛最南端、中国最优良的旅顺军港。日本这时已决心永远攫取旅顺,所以在旅顺作展开灭种式的大屠杀,中国人全部死尽,只有36人逃生。

这是一个绝望的局势,中国海军主力全在北洋舰队,其他南洋、粤洋两个舰队都微不足道,而且地域观念和派系观念,使他们乐意于看到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系势力瓦解,所以北洋舰队根本不可能有援军。不久,司令部所在地的刘公岛上发生兵变,水兵弃舰登陆,要求司令丁汝昌放他们一条生路,而岛上驻防的陆军却抢着攀上军舰,要求快快逃命。秩序已乱,英国顾问瑞乃尔建议丁汝昌凿沉残余军舰,士兵徒手投降。丁汝昌采纳,下令沉船,可是那些舰长们恐怕沉船后会触怒日本人,可能性命不保,所以拒绝执行命令。丁汝昌又打算率领各舰突围,更没有人理他,丁汝昌只好服毒自杀。

拒绝沉船,又拒绝突围的舰长之一程璧光乘着悬挂白旗的炮艇出港,向日本舰队投降。历时24日的威海卫战役结束,曾经煊赫一时,作为自强运动结晶的北洋舰队灰飞烟灭。清政府知道大势已去,尤其是那位皇太后那拉兰儿,急于庆祝她60岁的快乐生日,所以迫不及待向日本乞和。

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有云:中日战争耗时仅六个月便宣告结束。被视为泱泱大国的中国竟然一败涂地。这一事件使仍处于西方列强阴影中的日本陡然间信心大增。

《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则描述了局外人的观感:在整个战争期间,法国、英国和其他外国观察家一再赞许日本人精于战略和战术,赞扬他们有效能的训练、纪律、勇敢善战、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他们在运输、军粮供应和医药设施方面的突出表现。中国的战败还不仅仅是由于它的虚弱;日本则是靠它的力量打赢了这场战争。

来源:人民网-文史频道201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