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限号查询今天:法国“席卷”非洲的现实尴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3:42:19
法国“席卷”非洲的现实尴尬作者:李灏来源:《凤凰周刊》2011年16期   [内容摘要]:法国重返北约不到两年,便一改一战时树立的反战形象,近期在非洲土地上大动干戈。在这场动乱中法国以“家长”身份“出兵干涉”或以“非人道主义”“冷眼旁观”看似都不讨好。复杂的法非关系在整个二十世纪以至今日都未能理清。而在全球都在觊觎非洲市场的背景下,法国又能否保住它的非洲地位?

  图:4月16日,高举科特迪瓦国旗的民众在法国巴黎游行庆祝,表达对总统阿拉萨内·瓦塔拉即将就职的支持。

  3月19日,北约刚刚从美国手中接过对卡扎菲政府作战的指挥棒,法国战机便对利比亚展开了空袭。随后,4月4日,法国“独角兽”部队在一天内完成了对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的拘捕行动,迅速控制住阿比让城内局势,平息动乱。16天内两次打击,法国重返北约不到两年,便一改伊战时树立的反战形象,在非洲大动干戈,双线操作,意欲何为?

  有评论认为,此举是总统萨科齐企图重新推行极具戴高乐主义色彩的非洲扩张政策而进行的“一场豪赌”。然而,法非关系每况愈下,非洲各国曾拒绝过“法兰西共同体”计划,如今再次面对“家长式外交”,其结果不言而喻。况且,国际局势今非昔比,新兴国家摩拳擦掌,纷纷觊觎非洲市场。经济危机后,高压竞争下,法国能否保住其在非洲的地位,犹未可知。频繁的外交军事活动背后,法国在非洲大陆谋求什么?又会给非洲带来什么?动荡的局势再次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诸多疑云……

  萨科奇为何在科特迪瓦下注

  如果萨科奇确实打算在非洲这场赌局上放手一搏,在科特迪瓦的拘捕行动无疑给法国的“新非洲政策”增加了不少筹码。单看此次军事行动,无论是大局判断、时机选择、战前准备还是行动效果都堪称完美。

  2010年11月28日科特迪瓦大选投票结束,科独立选举委员会宣布,共和人士联盟党主席瓦塔拉以54.1%的得票率获胜。随后,科特迪瓦宪法委员会主席保罗·亚奥·恩德尔发表声明,称宪法委员会废除北方部分地区计票结果,并宣布前总统巴博以51.45%的得票率获胜。12月4日,巴博和瓦塔拉分别宣誓就任总统。旋即,两派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

  瓦塔拉宣誓就职的同一天,萨科奇便发表声明祝贺其当选总统,称“法国支持科特迪瓦的民主及人民的意愿”。截至2010年12月13日,科武装冲突导致近400人丧生。当日,在法国推动下,欧盟理事会同意,对包括前总统巴博在内的、拒绝接受选举结果并扰乱科国内和平的“反对派”领导人实行欧盟签证管制。23日,法国政府发表声明,支持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特别会议采取措施中止科特迪瓦国内冲突。

  自1999年科特迪瓦政变,法国十年来紧密跟踪科国内局势。此次应对选举危机带来的冲突,法国处处掌握主动,将“大义”牢牢把握在自己一方,未给巴博一派留下丝毫喘息之机,俨然已将科特迪瓦问题当做内政一般处置。

  接下来的5个月,法国不断进行外交斡旋,积极同科特迪瓦两派领导人展开对话,所扮演的“和平使者形象”与它在同一时间鼓动暴力推翻卡扎菲政权的角色形成了强烈反差。今年3月3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975号决议,敦促科特迪瓦各方立即停止对平民的暴力行为,并要求法国驻科特迪瓦部队协助参与科特迪瓦维和行动。4天后,法国“独角兽”部队解除了巴博一方的重型武器装备,拘捕行动顺利完成。

  法国在阿比让高效的军事行动,赢得了国际社会阵阵好评。不过,法国所收获的可不仅仅是国际声望。法国国际关系战略研究院负责人帕斯卡·伯尼法斯(Pascal

  Boniface

  Iris)在接受《人类学》杂志访谈时表示,经济因素始终在法国制定非洲政策中占据重要地位。事实上,就在法军行动结束后不久,包括Bolloré、Bouygues和道达尔等在内的多家法国大型企业公布了2011年第一季度的业绩。其中Bolloré营业额上涨了16%,道达尔、BNP等集团对未来在非洲业务的发展也持乐观态度。另据法国国家经济研究统计局(INSEE)数据,法国在利比亚及其周边国家涉及石油天然气及矿物开采、加工和贸易活动,占2008年法国在非洲经济活动的44%。而早在2009年法国多家媒体就曾披露,道达尔计划将法国西北部多家炼油厂转移至北非及西非沿岸。显然,随着经济复苏,法国势必要重新在非洲加大投入,而法国近期在非洲的军事活动,可为其日后的经济活动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此外,考虑到阿比让和班加西分别是西非和北非的重要港口,一旦利比亚和科特迪瓦恢复稳定,法国将确保其在这些地区海上交通线的安全。

  不仅如此,萨科奇本人更在国内外赚足了政治声望。“独角兽”行动后,《费加罗报》、《世界报》以及Rue89等媒体的民调显示,大部分法国民众认为,对科特迪瓦的军事行动是“及时且必要的”。无疑,自2009年地中海联盟会议上法国同各地中海沿岸国不欢而散后,萨科奇借此次科特迪瓦动荡时局,为自己在大选年重塑起在国际舞台上的强硬形象。

  “法国在非洲无论怎么做都不对”

  法国在科特迪瓦的军事行动看似行云流水,其实却是无奈之举。

  法国在处理同非洲关系时一直不能回避历史的因素:几乎在整个二十世纪中,法国始终未放弃以家长身份对待法非关系。

  这种思想到二战爆发前从来未曾消减。二战中,殖民地国家纷纷加入自由法国,帮助其摆脱纳粹统治,再加上战后,法共短暂掌权,这使得法国殖民主义一时偃旗息鼓。然而,随着戴高乐执政,统领非洲的思想再次死灰复燃。通过军事打击企图脱离法国独立的几内亚,通过经济援助要挟利诱周边国家,又打又拉,才勉强迫使原殖民地国家暂时聚拢在“法兰西共同体”的框架内。六七十年代,法国在非洲的资源掠夺、对非洲国家主权的忽视,使得法非矛盾不断激化。

  与此同时,法国国内戴高乐派无视法非关系现状,一意孤行推行家长式统治,拒绝改革,使得法非之间的紧张关系更为复杂。在最激烈时,也就是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前期,虽然戴高乐本人已有意妥协以避免战争爆发,但阿境内法国人强烈抗拒阿尔及利亚独立,甚至扬言“要么是法国的阿尔及利亚,要么是阿尔及利亚的法国”。《埃维昂协议》签订后,阿尔及利亚独立,法国却给非洲留下了反对独立、拥护独裁的形象。虽然密特朗时期曾在拉伯勒法非领导人会议上强调将非洲民主化推行效果同经济援助挂钩,但家长作风难改,最终酿成了卢旺达种族屠杀惨剧。

  此后,法国开始走向不干涉主义,只谈经援不谈驻兵,政治主张与经济援助分离成为希拉克时期非洲政策的主要特点。当时《世界报》曾评论,法国与非洲“将像兄弟般合作发展”。然而,1999年科特迪瓦政变,总统贝迪埃多次向其支持者法国求援,却仅仅得到法国外交部的一句“深表同情及关切”,最终移交权力出逃法国。此时,法国的不干预政策不但没有改变法国拥护独裁的形象,反倒令各个尚同法国保持良好关系的国家深感失望,国际社会也对法国在这此次事件中的“不作为”感到不满。

  缺乏灵活的外交策略加上残存的家长式作风,使得法国始终面临一种悖论:出兵非洲就是“武装干涉,支持独裁”,不出兵则是“推卸责任,无视非洲人道主义危机”。

  “法国在非洲无论怎么做,都不对。”法国国家公共关系情报研究院研究员索菲·亚玛帕在接受《世界报》采访时感慨道。

  法国国际关系战略研究院负责人帕斯卡·伯尼法斯指出,此次科特迪瓦危机,“法国实际上已别无选择。”如果对当下科特迪瓦局势仍如1999年一般置之不理,一旦科特迪瓦演变成第二个卢旺达,法国将再次备受谴责。对于已经走入僵局的法非关系而言,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在非洲,法国不能一再规避。事实上,它几乎已经没什么可输的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法国出兵科特迪瓦一定能带来积极效果。正是由于法国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一旦出兵,势必会遭到非洲民众的抵触。因此,萨科奇一定要在联合国维和的名义下,并且还要得到科特迪瓦总统的请求后才能采取军事行动。同时,即使拘捕行动顺利完成,法国官方一直拒绝承认法国直接参与拘捕行动,只强调在维护科特迪瓦稳定中作出的努力。这些都是为了尽可能地避免将法国塑造为“非洲警察”的形象。所以,与其说“独角兽”行动是萨科奇试图重新在非洲扩张的新航标,不如说是法国在为维护仅存的利益与形象而艰难防守。

  在非洲与多国竞争胜败还难说

  迫使法国作出守势的原因不仅仅是不友好的法非关系,更重要的是,非洲已不再是十九世纪法国一家独大的局面。美国和一些新兴国家如日本、中国、俄罗斯等的介入,使得非洲国家在选择发展合作伙伴时可以“货比三家”,也使得法国在非洲的竞争压力陡然增加。

  美国取代英国介入非洲由来已久,并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作为一个鲜明的对照,使得法国屡次在处理非洲问题上极为被动。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导火索是卢旺达爱国者阵线借口密特朗要求非洲各国推行民主政治发动政变。而密特朗之所以一反法国非洲策略的传统,公开反对独裁支持民主,正是受到美国在冷战末期在非洲大肆宣传民主政治的刺激,唯恐美国策动非洲民众,自己失了先机。

  法国与美国的“正面冲突”始于1996年扎伊尔内战,最终美国支持卡比拉当选总统,推翻了同法国交往密切的蒙博托政府。随后在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带领庞大的商业代表团出访黑非洲。2007年,布什政府更是在尚未建立驻非军事基地的情况下设立非洲司令部。美国政治军事经济全方位介入非洲,使得法国同非洲的贸易额从八十年代初占全部对外贸易额的34%大幅降至2008年的不到5%。而法非关系更是进一步恶化。

  然而,使得非洲市场情况更为复杂的并不仅仅是美国一家。随着七八十年代一批新兴国家的经济崛起,包括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巴西和中国等在内的诸多新兴势力都看重了非洲这片潜力十足的市场。在法国,中国企业同法企竞争抢夺非洲市场的形象尤为受到民众关注。法国一家能源企业的负责人文森·圣德米就直言不讳地说:“中国企业在侵吞我们的利润。”而中国在非洲方面有着法国甚至美国、日本、印度、巴西等国不可比的优势。除了廉价的劳工成本和高素质的劳务工人外,良好的中非关系和积极务实灵活多变的政府外交策略,也是中国企业进军非洲的重要保证。在安理会作出相关决议期间,中国同俄罗斯、巴西等国一起对武力解决利比亚和科特迪瓦问题投下反对票,并多次强调暴力无利于非洲的稳定。这些举措受到了非洲众多国家的赞许。而就在法军阿比让行动结束不到一周,中国外交部就向科特迪瓦表示,希望帮助科国展开战后重建,使其能够尽快恢复正常生活。此声明得到瓦塔拉总统积极响应。虽然在稳定科特迪瓦危机中,法国坚定不移地支持瓦塔拉,但在新兴国家的积极介入下,法国能否在战后获得北非和西非市场的领导权,仍然是个未知数。

  在重重包围下,法国不得不冒险在北非和西非局势上下注,以守住它在非洲的政治经济利益。然而,在经历了三十年法非关系恶化后,法国应清楚地认识到,在非洲的专制政策和武装干涉只能是一条死胡同,尽快找到平等的对话机制,重新定位法非关系,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此外,如同帕斯卡·伯尼法斯所言,法国国内政策也值得检讨—2009年以来,一系列针对非洲裔非法定居者的驱逐事件,都使得法国在非洲民众中的形象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