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火车站格林豪泰:《平凡的世界》:给行进者以滋养_雷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45:13
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浪网、中国广播网联合推出系列访谈《共和国文本》,深度解读曾经凝聚人心和鼓舞时代的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邀请雷达老师(Blog)解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下为访谈实录:

最平凡的生活隐含着真正值得记住的东西

  主持人:各位亲爱的网友大家好,一部《平凡的世界》影响和感动了不只是一代人,不同时期阅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感悟。今天,有请作者路遥先生的好友雷达老师为我们解读这部小说。

  雷达:《平凡的世界》本身有一个特点,就是把历史进程命运化,把人物命运历史化,形成一个横纵交错的骨架,带有全景化和整体性。

  这部小说描述的是1975到1985,这10年时间,陕北双水村三家人,孙家、田家、金家,三姓人家的历史。实际上作者写的远不止这些,而是乡村、中等城市、省城、煤矿、学校等等非常广阔的画面。今天读的时候,很可能要加入一点东西。书中描述的是30年前的人物,那时候人怎么样生活,小县城是怎么样的氛围,什么样的含量和气氛,当时人们更关心的是什么,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主要是因为什么发生,那是历史的交替时期。这种历史的视角使今天的读者可能发生的兴趣,对我们曾经走过的道路的兴趣。

  主持人:路遥的这部小说写法上如您刚才所说,是把历史进程命运化,把人物命运历史化。除了这一点,您觉得《平凡的世界》创作上还有什么样的特点?

  雷达: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关心普通人,小人物的命运,所以才叫《平凡的世界》。路遥多次跟我谈过,在最平凡的生活里面,隐藏着动人的诗意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当时他也批评过,人们宁可关心一个小演员毫无价值的琐事,也不愿意关注一个普通人生活艰难的追求,这是一个颠倒的东西。他就是想在平凡的世界里面,平凡的生活里面,平凡的人里面,发现一些真正值得记住的,带有历史意义的,或者是带有时代意义的事情。这是《平凡的世界》在美学上一个很大的追求,关注普通人,普通人的命运。

  此外,第二个特点是写城乡交叉地区。路遥和贾平凹不一样的就是,他写的不是纯粹的,完全封闭的农村,他也写农村,但更注意写县城、省城。城乡交叉在他看来是信息量最大的地方,既是基层又有上面的,既是封闭的又是开放的,他的作品,如《人生》中的高加林所待的地方就是城乡交叉的特点,他当时是县报记者,原来是村子里面当民办小学的教师被人顶替了,他气不忿就起来抗争,后来他回到县城里面。一个是普通人,一个是城乡交叉地带,这是他写作的特点。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从文学上讲,就是一种开放的现实主义。坚持一种朴素的现实主义的写作,这种手法不算新,但是路遥的特点。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是1985年前后,84、85、86是现代派文艺,先锋派创作、前卫艺术最活跃的时期。路遥也读,但是他认为最能影响读者和最有价值的还是现实主义。

  不能简单说他是封闭的,而是他坚持这个思路。他特别相信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所以他作品的面貌给人感觉朴素、传统的写实的方法。实践证明这部作品本身确有生命力。

  主持人:可以穿越时空的?

  雷达:可以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他的文学的渊源和来路,最远俄苏文学对他的影响,整个现代文学对他的影响,肯定是有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柳青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他跟我讲过,自己最崇拜的两个老师,一个是柳青,一个是秦兆阳。

  路遥祝在文革期间和文革后期,经常背着一个挎包,挎包里面永远装着《创业史》,有些段落他能背。《人生》开头,前面有个卷头语,引的是《创业史》的话,开头就是说在人生关键的地方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路,人生的十字路口对人多么重要,不管在政治上、事业上,或者在个人家庭生活上,爱情生活上多走一步和少走一步可能要影响你的一生。

  主持人:他在《平凡的世界》里夹带一些感觉像是主人公自己说的,比如说“多么可爱的家人”、“多么可爱的金波同学”等等,算不算蛮独特的写作手法?

  雷达:这个写作方式是柳青擅长的,夹叙夹议,甚至加入作者的感叹。但是这个叙述方式在今天要从两方面看,基本上用得不多了。现在一般作家不太夹入自己的评价和感情。这与当时文化的教化性有关系,强调教化作用,加强了评说性,对读者也许是需要的。但是经过这几十年,后30年文学,一般读者不是特别喜欢接受教化性的语言,应该说这种语言风格有它的时代性,有它产生的背景。在路遥,可能说运用这个方式正好,但是这个方式显然已经过时了。因为现在新的叙述语言,叙述话语,包括把叙事、对话、环境的描写融合在一个叙事链里面去,那样新的叙事方式也早都出现了。

  《平凡的世界》最能代表路遥主观世界的矛盾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路遥的小说里面有现实主义,特别关注现实,他也确实都是一直在这样做,有的小说里面都会浓缩个人经历一部分,比如他亲自下煤矿,跟煤矿工人生活在一起,个人的经历对他的小说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雷达:有很大影响。他在写完《人生》之后就着手《平凡的世界》的写作,而且跑铜川煤矿很多次,他跟我谈过,当时他讲最早题目叫《黄土地》。他问这个题目如何,我说不错,挺凝重的,很厚重的。后来电影用了这名,他改成《平凡的世界》了

  《平凡的世界》出版的时候,在当时的氛围下,在理论批评界和文学界没有受到太高的赞扬,因为当时整个是观念更新的时期,而这部小说的面貌比较朴素,手法比较传统。但是它显示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是一个谜。

  主持人:但在读者中的反响很大。

  雷达:学术界没有得到很高的评价,我认为也是可以理解的。《平凡的世界》在艺术上也含有不足的方面。但文学现象是非常复杂的,是很难用一个函数和平均数来衡量的。

  这部作品为什么这么受到欢迎,另外一个就是说,它有非常强的精神追求,这是今天很多作品都无法和《平凡的世界》相比的地方。主人公有特色,都是外在的贫穷和内心的高傲的结合,有很强的理想色彩。

  为什么《人生》主人公叫高加林,我觉得其实是路遥自己。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天上有个卫星在转,上面有一个人在卫星上面,那就是加加林少校。他记下了这个名字,并把最有理想色彩,最能代表他的,给了他的主人公高加林。高加林也有路遥的影子。他小说中的人物经常吃的是窝窝头,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但看的是参考消息,想的是在联合国干轰轰烈烈的事,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所以我们解析《平凡的世界》一定要看到强烈的精神追求。

  另外有一种内在的现代性和现代意识,这是第二点。

  主持人:这个怎么理解?

  雷达:内在的现代性和现代意识,怎么说呢?他写的背景是坚忍的、朴素的中国农民的形象,他写的主人公往往是农村生活方式的叛逆者,精神上的叛逆者。他写的这个人,包括高加林和孙少平更接近路遥个人的精神史,他的美学观:他们都有特别强烈的实现个人价值的欲望。不仅仅像过去唱高调讲的,只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全人类,主人公首先是强烈改变自己处境的欲望,非常的强烈。

  这里面我觉得有一定的现代性,为什么叫现代性?我们五四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发现了人,发现了为自己活着的人,那是当时很有名的观点。所以我们近现代到现代以来,我们三大意识的革命,哪三大?第一个晚清时期,我们进入了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五四时期前后,个体和个性自由的崛起,20年代末到30年代,阶级意识的觉醒,主宰了我们100年的思想史和精神史。所以我们过去写农村,往往就是说缺乏了一种个体意识。

还有一种,我刚才讲的传统的背着因袭重担的农民,过去我们写农村题材的模式,有三大模式,一个模式是启蒙模式,就是比较多的是闰土式人物,阿Q式的人物,我们需要启蒙他们,他们被压得抬不起头,他们身上有那种传统的重担。还有一个阶级意识,农民挺起摇杆来了,要翻身求解放。还有一个田园模式,歌颂一种自然人,和都市相抗衡,张扬生命的强力。而农民里面像路遥写的高加林具有强烈个人意识的农民是不多的。新的精神个体在农村的诞生,是价值所在。

  我们有时候不知道说,这个作品看起来面貌很朴素,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就是和我们的读者心心相印。改革开放开始,粉碎四人帮之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以来,也产生了人的自觉,人的解放。这个作品和当时的时代合拍了,所以大家喜欢看。大家在里面可能会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引起共鸣了,引起共振了。

  因此,路遥作品包含强烈的精神追求,对农民现代性的发现,对农民现代人格的发现,所以它受欢迎不是没道理的。

  主持人:雷老师您在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您印象中最深刻的情节,或者是某个人物是什么?

  雷达:《平凡的世界》特别能够代表路遥自己主观世界的矛盾。路遥一方面非常赞赏、理解,甚至是拥抱中国农民的坚韧、艰苦、温厚、博大的情怀,中国农民身上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路遥身上有野性的、叛逆的、不驯服的、不安分的东西,就是现代个体意识的萌动,就是要改变命运,干轰轰烈烈的事业,走向世界,改变父辈们的生活方式。

  这两个思想在他头脑经常打架。在《人生》里面就打架,一方面歌颂高加林,另一方面也歌颂刘巧珍,这两个美他都喜欢。最后这两个东西怎么糅合,高加林回到土地上,抓了一把黄土,说了一句忏悔的话,还是回到乡土来了。这是他的这两个矛盾打架。在《平凡的世界》里面同样,这两个思想在打假,打架的极端以后就没法处理这个问题,把主人公分两个,一个叫孙少安,一个叫孙少平。孙少安扎根农村致富了,他更多是代表传统农民的固守乡土,不离开乡土的传统的这个特点。孙少平是个远行的做梦者,把这两个东西放到兄弟两个人身上,双主人公,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两面,把一个人分成两个人,这两个人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是一个人分开的,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

  主持人:听您这样讲之后,以前没太注意到这点。但是就觉得不管他讲主人公,像孙少平出去之后,内心是永远眷恋故土的。

  雷达:是的。孙少安也不是没动过出走的心,包括在爱情方面。还有一个问题,在整个路遥的思想里面,他是把农村比较理想化的,都很强调劳动身上的人情美和人性美,长幼有序、父慈子孝,还是特别倾向传统美德,把苦难诗意化。路遥还有一个特点,他对官敬畏,这一点很多读者没发现,这实际上是路遥他描写的农村世界是文化的乌托邦,描写的政治世界对官有点美化。

  主持人:有人说,路遥的小说里面,不论是孙少平也好,还是高加林也好,他们这种奋斗历程,是中国落后青年悲剧式的发展,对这个您怎么看?其实我觉得高加林这个人物读到最后蛮悲情的,更多是他自己个人的选择上面出了一些偏差,但是孙少平和孙少安他们个人其实努力了,最后落得一个可能会有一些悲剧的色彩,是不是更多是时代的因素?

  雷达:是,我是比较同意这个问题。不过说所有的奋斗者、叛逆者都只能是悲剧性的结局的下场,我倒不完全同意。我们时代好像不一定是个悲剧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但是我承认这些人物,这些人物他们决定要割断和传统的脐带。他们面对的东西是曲折的,复杂的,有的时候甚至是风险的。今天这个世界毕竟不是原来的世界的,不是原来中国的封闭的世界。现在中国也是全球化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机遇、道路和命运还是有更多的多样的选择性,我们承认中国文化的沉重、守旧,打破某一种环境,改变某一种东西的艰难,我们承认这一点,但是另一点我们承认新的可能性在不断产生,新的成长点在不断的产生,简单说是悲剧性的挣扎和道路,也不完全如此。我觉得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一个道路。

  主持人:我看到有一个调查,03、04年,对大学生信仰的调查中,印象最深得就是推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对今天的年轻人有着怎样的意义?大家为什么会用到信仰这个词?

  雷达:我是觉得对一切企图改变现状,改变命运的人们来说的。《平凡的世界》在他们身上起的作用一直还在。生活中的矛盾、阻力和困难,包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面临很多新问题。有些社会的物质条件,包括社会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但是人所面临的困境,人们所面临的自我的灵魂安顿问题,我觉得这个是永远存在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像《平凡的世界》,当然不会直接回答这些人生问题,但是《平凡的世界》会给读者一定的启示,和一定的鼓舞,特别是他的真善美,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孙少平这个人物,虽然提不出特别完整、清晰的人生哲学,提供不出来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个人物行为身上得到一种启发。看孙少平没有揭发郝红梅偷东西这段,我非常感动,这件事情要暴露出去,郝红梅一辈子就完了,他从这种爱出发,这个爱是大爱,不是小爱,不为了自己,他保护了这个女孩子,不能让的名声这么受影响,她还小,还年轻啊。

  主持人:大学生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信仰缺失的年代,路遥的小说里面,他的主人公奋斗的精神,对我们这一代人可能来说也是一种信仰。

  雷达:当然是了。

  主持人: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也好,或者是他的《人生》也好,这些作品,包括作品中的主人公身上的东西,可能是我们今天这一代人身上缺少的,能在那里面成功找寻?

  雷达:我觉得是精神追求。可以这么说,我们今天是理性,信仰、理想比较缺失的一个时代,又是欲望、物质比较膨胀的时期。我觉得在这个时期里面,要真正使人有一种追求,使人变得高尚,使人变得有一种精神动力,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不光是《平凡的世界》,一切真正有建树的文学作品,能够帮助人类摆脱精神困境的作品,都可以给我们提供滋养,所以我觉得《平凡的世界》的人物不在乎外在的贫穷,内心的追求,强烈的内心追求是永远需要的,今天的年轻人也一样,尤其是生活在一个物质时代,物化的时代,在这个物化的时代里面,《平凡的世界》里面年轻人,包括《人生》里面的高加林的追求,都是可贵的,都是我们匮乏的。在这一点上它具有永远的价值,永远的意义。

  刚才我也谈了缺点,它也有一些缺点,还有一些问题。

  主持人:他有一些局限性?

雷达:还是有一些局限性,我觉得有一点文化的乌托邦,把农村过于理想化了,农村有很多矛盾,写的农村基本上是父慈子孝,个个都是好人,整个是非常讲究道德有序的这么一个环境,这个环境我们当然觉得很理想了,实际上这里面有作家理想化的成分。他还想到官,田福军,乔省长,不是说一定要写不好,可以从字里行间感觉对官有一种敬畏的东西,也是有一点理想化。

  对社会矛盾,也涉及到官场矛盾,很多尖锐的矛盾,解决的时候轻易了一点,多多少少有一点廉价的乐观。在这个方面,作者过于乐观了,对问题的解决比较乐观,而不是那种更加现实主义的严峻。

  我作为一个路遥的朋友,我替路遥感到高兴。刚才你讲到信仰的问题,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感觉到一个最难的东西,包括我自己,就是超越自我的困难,在精神上超越自我非常难,我们都被物质的锁链锁着,欲望、感官、物质的占有,实惠化的享乐,这些东西在生活中占着比较主要的地位。

  我们觉得我们的肉体很沉重,想飞飞不起来,想跳跳不起来,这个是很大的困难。不是说路遥提供了多么高的超越性,但是他有这个东西,人活着有味,有劲,有精气神,就需要有一种超越性的东西,《平凡的世界》有自我超越的努力,和自我实现的追求。这些都是可贵的因素。

  主持人:所以今天我们可能还是应该从这里面再去寻求一些精神的给养。我这两天再读的时候和初中时会有不一样的感受,那时候确实对我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重新读的时候,读到激动的时候,依然是泪流满面的。

  雷达:这部小说一开始是写到食堂去打饭,这段就使我很感动。我也是在西部学校出来的,到食堂吃大锅饭出来的,确实是欧亚非三种,欧是白面馒头,亚是玉米馒头,非是黑馒头,高粱面馒头,5分钱的菜是清水熬白菜,1毛钱有点粉丝,1毛5的菜带点肉片,那个挺真实的。郝红梅和孙少平最晚去打饭,他们不吃菜的,这些东西都经历过,我从西部贫困地区来,一看这个就抓住我了,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很感动,一开始就带着很感动的心情读这个作品。

  主持人:读他的书,除了刚才谈的激励人的东西,另外就是感动,很朴实的文字,朴实的感情。

  雷达:但是在文学成就方面,可能还是有一些不同的意见的。文学描写的手法,他是比较传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很扎实。但能不能更精髓地揭示人类精神的存在,能不能借助更多样的艺术手法更加丰富地表现人的生存,和我们现实生活的丰富性,我觉得这些方面还是可以分析的。《平凡的世界》其实起到了一个新旧文学中间承前启后的作用。

  主持人:非常感谢今天雷老师,能跟您一起在重新回味这部作品,也听您给我们解读了背后更深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