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都酒剑仙txt全集下载:最近还是在看书,平凡的世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26:22

平凡的世界据说有110万字,可是电脑上显示只有797145个字,而且还算上了“更多精彩图书尽在http://...更多作品访问http://”之类的话。难道部分被和谐了?

怪不得后面看到什么兰香去医院打工之类的话觉得前面没写到过。但总体的情节还是完整的。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我先前看了他的一本中篇小说《人生》,现在无论怎么样努力回想都想不起来他具体写了什么了。封面上的加黑字体还写着马云和另外一个人写的什么《人生》这本书震撼了他们,改变了他们一生的道路之类的话。我只依稀记得(说记得还不如后说猜想),那应该也是讲自强不息的农民的故事的吧,有一点文化加一点头脑加一点魄力和改变的勇气,相当的不容易的事,看着文字却觉得这如命中注定般必然发生,必然活得和其他农民不一样,或者说读者觉得他们不一样了。至于震撼什么的,既然已经记不清他讲了些什么,就当然不用说了。

是不是我记忆力已经不知不觉相当差?还是时代不同那本《人生》的作用不再?还是像很多演讲,讲座的作用一样,看的时候听的时候热血沸腾发誓要艰苦奋斗立志高远勤奋苦读打造一个不一样的自己,然后,然后就慢慢冷却,慢慢忘却了??

这种悲凉总让我想起傅程豪学长在我高一时给我说过的话,知道该怎么做的人很多,坚持下来的人太少。

热情冷却后总以为那受刺激后的热血沸腾是冒失不理智不现实的,其实,人,多么需要保持那种傻傻的热情!

好吧,不知不觉扯远了。记住潘老师高一时给我们念的那篇文章吗?是很多年前某个学校开学全体师生一起念的,然后被刊登在报纸上,然后就被潘老师看见了。我至今记得开篇的那句话:“孩子,我希望你至始至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扯回来说,《平凡的世界》给我的感觉不错,我不是什么文艺评论家,写不出什么“掩卷深思,心中浮浮沉沉,颇有感叹世事苍桑,人海茫茫之情,正象路遥在后记中写道;'希望将自己的心灵与人世间无数的心灵沟通。"”之类的话。只想说说自己的感觉,有时候,正是因为感觉不太强烈才写点东西来激发。

这类描写农村生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影响下的农村生活的作品看过一些了,总是跟着他们生生死死,也更加体会到潘老师说的穷,是可以同情的,但是绝不值得崇敬。农民总是被描写成善良淳朴,但是,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农民的狭隘局限。童年外婆家的善良宁静只是孩子眼中无邪的印象。(但是,孩子的伟大就在这里,记得《九三年》里对那三个被“俘虏”的孩子的描写,天真美好。怪不得雨果说地狱对孩子来说是无用的,因为孩子即使在地狱,也只会欣赏地狱的美好。虽然我也常怀疑,这种对孩子近乎迷信的赞美是不是对逝去的童真和青春的变相祭奠。又扯远了……)

关于《平凡的世界》可以摘录一段话概括:《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从1975年到1985年,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不忍释卷。

我表示们如果我看之前先看到这段话可能当下决定不去看这本书了,写得大而无当,到处是刻画塑造,我还是没喜欢上这样的文字啊。但,书本本身真的值得一看。虽然他想要我们得到的鼓励激励面对苦难的勇气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个人觉得是书本之外的力量。

书中的一段关于亲戚的论述很精辟:“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占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且不说这话对不对(其实这也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看到的时候确实震撼了下。当然这段话可能,极有可能只是为了阐明孙少平他远房舅舅对他的冷淡。

孙少安和润叶,孙少平和晓霞,孙兰香和仲平。孙家的孩子,突然语塞,不知道该如何说对他们的感觉。不论最后是喜是悲,经历总是美好。那个晓霞和少平两年后的约会,我居然有点盼望路遥像琼瑶一样来一个庸俗的灵魂现身。。本书中最喜欢的女孩应该就是晓霞了,喜欢她的魄力和学识、性格。虽然她最后死得比较乌龙,救小孩就被洪水冲走了。当书中写道尸体都没找到时,我还暗暗希望这是个伏笔,后面会有个好心人看到了奄奄一息的晓霞,救了她,把她送回家。或许,生活只能这样给少平一个死去的晓霞来促他成长。(这个代价是否大了?嗯,是的。太大了!!人家少平又不是没长大,少平的沉稳和成熟是少有的呢!)

悲喜剧的转换,在这部长篇中有时候显得太过简单,就几段,突然就从地狱到天堂了,让人感觉路遥的笔太快,是他的笔而不是书中的人本身改变了命运。这点我觉得有点失败。伏笔有时也显得太过牵强,比如少安的扩大砖厂然后破产,伏笔是那个不懂装懂的河南技术师和他老爸玉厚的预感,觉得孙家世代贫穷,突然发达了不可想象之类的。这,难道是偶然中的必然?不可理解。

书的最后是少平回去挖煤。脸上留下了伤疤,英俊不再。拒绝了调到安全又不用苦干的城里,继续在井下寻找他生命的寄托。劳动的伟大,不在于它创造了多少财富,而在于,寄托。这样的结尾并不意外。好像大家都喜欢并习惯这样的结尾。主人公在那么多的磨难之后又朝气蓬勃地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样也好。不想说什么留白,发人深省,意味无穷,想象空间之类的话,就这样以后的路让少平自己走,我们不再一路相随,就是这样而已。

文章写的文+革期间的农村乡镇,滑稽悲凉确实有,但总觉得还不够深,那种十年文+革的悲凉凄怆总是觉得很压抑。但是,又有谁会写呢?经历过它的人一个个老去,以后,还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刻吗?淡忘的速度总是太快。历史的讽刺和重演在哪里出现?

写的累了,似乎跑题是重点。便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