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紫棋手机壁纸高清:柳潜“报笔”引领与毛泽东为文为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02:32:38

  今日,高考生又在为考场作文绞尽脑汁,不禁想起近日中央档案馆展出的毛泽东中学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1912年春,毛泽东以第一名考入湖南省立高等中学学习。同年6月,学校举行了一次作文大赛,毛泽东这篇论说文夺得头名。

  作为班主任和国文老师的柳潜,头一个翻出来的便是毛泽东的卷子。举贤不避亲的柳潜,写毕评语后破例给了满分。柳潜的同事看了,也一致认为毛泽东“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

  作文仅500字,柳潜的眉批和总评就有150字。“实切社会立论,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报笔,而义法亦入古。逆折而入,笔力挺拔。历观生作,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是有功于社会文字。”

  不难想像,柳潜批阅时的快慰与喜不自胜,对这篇见解独到、文笔一流的作文,除了赞美、推崇与激励,竟还有超出尊重的敬畏。

  然而,这篇作文在今天却可能会遇到麻烦。除了与800字的高考要求明显不符,容易引发疑义的还有“报笔”。

  “报笔”说的是报上文章的笔锋,此处指新闻评论笔锋。当日的代表人物是梁启超。梁启超嗅觉灵敏,立论锋利、思想广博、议论新颖,行文流利畅达,文思如涌,极富鼓动性。怀揣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想用笔惊醒国人睡梦的梁启超,笔锋无数次打动过毛泽东。

  今天的老师对“报笔”仍有成见。幸运的是,毛泽东遇上了柳潜。

  清朝秀才出身的柳潜并不泥古,不喜欢弟子读那些内容老化、与时代脱节的文章,而这类文字当下仍然被传诵得钟鸣鼎沸;也不让弟子只在“统编”教材里使劲,而在今天,范式确立已久的文字才能“登堂入室”;新闻评论得到了柳潜的青睐,而至今仍有人顽固地认为新闻是“易碎品”。

  柳潜有意引导毛泽东学习梁启超的文风。作文比赛前一个时期,毛泽东遵循师命,几乎每天都要交给柳潜一件强化训练的习作。想必这些训练同样得益于“报笔”之深锐观察,同样深受梁启超的影响。毛泽东才气纵横,笔力雄健,性格桀傲不驯,如果不是“于我心有戚戚焉”,断然不会从命。解放后,毛泽东曾向老师符定一打听柳涤庵(柳潜)的下落,得知“此人早已谢世,子孙后代情况不明”,毛泽东深感遗憾:“可惜了。袁大胡子不喜欢的梁启超式的新闻记者的手笔,是我向柳涤庵老师学来的。那篇《商鞅徙木立信论》,他给了我100分。”

  “报笔”是一种引领,是时代变革的先声,是灵魂中的精华,是旗帜中的方向,是社会风向的潮涌浪卷,是大势发展和变化的轨迹,是尖锐泼辣、振聋发聩的呐喊;“报笔”壁立千仞,居于时代高端,意高气壮,张力如剑,切中时弊,气势逼人,激情豪迈;“报笔”催人奋进摧折,仿佛大战当前,阵云突来,呼风唤雨,风驰电掣,刀光剑影,恢宏壮烈;“报笔”出击迅捷,精准把握驰毫骤墨的时机,诸如动员与号召、传播与鼓动、启迪与引领、碰撞与交汇,无不激发共鸣和心声……

  为文终是为人。毛泽东终成文章大家,与其胸襟、抱负、个性及才情等等莫不相关。在这一阶段,作为发现毛泽东“伟大之器”第一人,柳潜为毛泽东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大动力。而在这其中,柳潜激赏的“报笔”磨砺,对毛泽东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窦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