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重用尤太忠:回故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7:33:16

     上周,终于实现陪年迈的父母回老家的夙愿。
  父亲今年80,解放初当兵离开山东老家,至今已经快60年。这接近一个甲子的时光里,他总共就没回去过几次,而最近的一次回乡还是18年前的事情。可以想见,早过古稀之年的老人那份思乡的心情。
  回家的事情筹划了差不多整一年,因为父母毕竟是80的老人,舟车劳顿还不说,光回老家见亲人的心情波动就让人担心。好在,今年以来,父母身体还算硬朗,于是终于成就此行。
  对于父亲这个年龄,回乡是很郑重的事情。因此,他希望我们举家前往。于是,父母,两个哥哥、大嫂,我们一行6个中老年人,终于踏上了归乡之路。
  我老家在山东肥城冉家庄。1994年,我利用出差回去过一次。但由于从小没有在老家呆过,一个亲戚都不认识,因此也只是穿村而过。
  记得那是一个隆冬的下午,在村口碰到一个晒太阳的老者,搭讪中居然知道我父亲,说小时候和我父亲一起上过学堂。
  关于故乡的记忆也就这一点,而我的两个哥哥更是从来没有回过老家,因此一路上更是兴奋。
  我家是大家族,我爷爷辈有哥儿六个,因此我们有六个爷爷。这六支下来,可以想见亲戚队伍之庞大。到了肥城,当晚就来了二十几个亲戚,这还只是县城周边的。加上山东省内以及闯关东到东北的亲戚,我估计从我父亲这代以降,我们这个家族应该不下百人。
  也是这次回故乡,我才把家谱和辈分弄清楚了。
  在老家扫墓时看到,所有墓碑都刻着“先贤冉子东平公七十某代孙冉某某。父亲告诉我们,所称冉子就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的冉耕冉伯牛,我们这一支冉姓就是冉耕的传人。
  过去读《论语》知道当中有三个姓冉的,分别是冉有(冉求)、冉雍和冉耕。这回终于知道冉耕才是我们的祖先。
  论语中关于先祖冉耕的记载不多,在《雍也》一章中,有孔子去探视得重病的冉耕的记载,当时孔子慨叹“亡之,命矣夫!”
  据司马迁《史记》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也就是说,在孔子的弟子中,论德行,孔子最推崇上述四人。
  的确,孔子对先祖冉耕十分器重。孔子出任鲁国司寇时,曾让先祖冉耕担任中都宰一职。可惜,好人命不长,冉子得了不治之症,据说是一种传染病。据载,孔子亲自前去探望,隔窗握着冉耕的手,仰天长叹,悲痛不已。
  汉以后,儒家渐入正统。随着孔子地位不断提高,孔门七十二贤也沾了老师的光,主要的几个门生都一同被皇帝追封。
  据史料记载,先祖冉耕在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称“先贤冉子”。墓碑上的文字就是沿用了明代和宋代皇帝的册封。
  此外,冉姓的辈分也是按照孔家序列排的,到我这辈,为令字辈。可惜,由于父亲离家早,在部队受新思想影响较大,我们的名字都没有按家谱走。
  父亲还告诉我们,他离家的时候,冉家庄还保留有冉子祠和冉子庙,距庙20里还有冉子墓。但这些均毁于文革。冉子墓早没了踪迹,冉子庙也改为小学。
  不仅冉子墓,如今随着农田的开垦,包括我爷爷在内的先人墓要么不见了踪迹,要么已经包围在农田里。我们去上坟,只能踏田埂进去。
  好在,家庙变学校也罢,墓地变良田也罢,固然是那个时代的劫数,但是再一想,反正惠及的还是冉氏子孙。对于目前人均不到一亩地的冉家庄,虽然没有了家庙,甚至没有了墓地,但是冉子后代只要在心里祭拜祖先,感激祖宗恩泽,我想,以德行被孔子看重的先祖,是不会和晚辈计较的。
  而且,不仅不计较,估计他们的天上之灵还无时无刻不在保佑着他们的后代。就拿这次回家,三天里第一天下雨,第三天刮风,唯独扫墓祭祖那天,风和日丽,一丝风都没有。
  看着烧过的纸灰扶摇直上青天,我想,那是祖先收到晚辈们的敬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