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访美纪录片:[文汇报]培育大师的土壤,可以准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7:41:03
[文汇报]培育大师的土壤,可以准备 2011-06-06   坚持不扩招,中国科技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特立独行。它每年只招收本科生1800名,其中包括少年班、创新试点班等“特区”的学生。   为何不扩招?副校长陈初升说,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大势所趋,但具体到一所大学,却要根据定位妥善思量。中科大坚持精英教育路线,“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记者在中科大采访时,反复听到一句话:“要为孕育大师准备丰厚的土壤。”或者换一种表述:“大师,可遇不可求;但培育大师的土壤,可以准备。” 本科新生踏进校门,先“消毒”   本科新生踏进校门,中科大做的第一件事是“消毒”——消除他们多年接受应试教育所中的“毒”。招生办负责人蒋一教授说,即使躲过了高考的少年班、创新班学生,依旧“中毒”颇深,比如习惯听老师讲,不习惯独立思考。   “消毒”,就是要让他们学会自主抉择,学会主动学习。   中科大有国内高校最自由的专业选择制度,本科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学习情况自主申请改换所学专业,而且可以多次申请和改换。   很多新生并不适应这种“自由”。一名考入了地学系的学生甚至说,自由让他痛苦:以自己的考分,能入读更热门的信息专业,是否要转?他咨询导师,再三思量,决定留在地学系。在国内,大学把专业依照抢手程度“标价”,而考生和家长把考分当“货币”,“等价交换”;他摒弃了这样的俗套,听从了自己的兴趣。   感受并且理解了这种自由,许多学生觉得,为了追个热门,为了用足考分不“浪费”,或者为了要进某所大学而服从“调剂”,学自己没兴趣的专业,是“难以忍受的事”。08级的宋珊考进了信息学院,却在大一结束时转去了地空学院,因为她觉得新专业更适合自己。而她有个同学先后转了两次专业,才找到“真爱”。   中科大教务处长刘斌教授说,他们每年招收本科生1800人,次年提出转系申请的将近300人;不过到大二、大三结束时,要求转专业的人数会降到十位数、个位数。   “消毒”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让学生上课时由“低头”变为“抬头”。中科大即使是本科基础课,也尽可能控制规模,课堂人数最多在百人左右;学生们被要求自学,走上讲台做报告,展开课堂讨论。通常经过一学期训练,学生身上被应试教育封住的“聪明眼”会重新打开,创意和灵感开始涌现。 除了“土壤”,还有“天梯”   中科大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陈卿说,他们还为学生准备了“天梯”,有能力爬上去的,就具备了一流数学家的潜质。   这架“天梯”是怎样的?数学学院从全校选拔有数学天赋、爱好数学的一年级新生进华罗庚班,为他们精心开设10门核心课程。在本科最后一年,他们将去北京,直接进入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课题组,走到数学研究的前沿。   教授们精挑细选出数学经典名著,带领学生们研读:霍浦夫的《整体微分几何》、格里菲斯的《代数曲线》……华罗庚班课程组组长欧阳毅教授说,与音乐、文学名著一样,数学经典里有丰富的数学思想,足以让人品味数学之美。   虽然,最后攀到“天梯”上端的只有少数,学生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转换到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但这一段训练和熏陶,让他们每个人都终身受用。据统计,中科大毕业生中,有17%转向金融领域,而由于深厚的数学功底,在金融界颇为抢手。中国的外汇首席投资官就毕业于中科大。   在中科大历届毕业生中,最终有18%留在了科研领域,68%进入高新技术企业从事研发。1980年代以后毕业的本科生中,已有25人当选美国物理学会会士,26人当选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   副校长陈初升自信地说,中科大精心准备“土壤”和“天梯”,大师的产生,将只是时间问题。 RoboCup和创新新苗   中科大有个盛大节日——全校机器人大赛RoboGame活动周。从2002年起,每年5月海报一出,全校学生不分专业,都踊跃参加。去年的主题是设计一个能在最短时间内将魔方复位的机器人,全校组成了20多个参赛队,比赛结果:最快的那个机器人,49秒就完成了任务。   历年来的比赛主题,有“舞蹈机器人”、“机器人剧场”等,学生们除了将科学原理和技术方法付诸应用,还要编排音乐、舞蹈,写剧本;今年的主题是家庭服务机器人、杂技机器人,难度也高。   学生们热情很高,为了备赛,很多人暑假不回家。08级机械系学生刘方说,参加RoboGame,使他有机会第一次用CAD软件画图纸,又跑工厂加工,很有成就感。有的同学为了挑选装配机器人的零件,几乎跑遍了合肥的五金市场。   活动负责人、工程科学学院的孔凡让教授说,做一个机器人,需要一个团队的合作,涉及机械工艺、电路设计等很多学科,“沟通协调、优势互补,成本核算……很多东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会。”   通过RoboGame,中科大遴选出团队参加RoboCup世界杯机器人足球比赛。在这项国际最高水平、最具影响力的机器人赛事中,“科大蓝鹰”队先后获得4次冠军、9次亚军。   这些年,我们总在讨论大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开设一些有关创新的课程、组织一些让学生参与创新的活动,当然重要,但远远不够。(本报记者 许绮敏)        文汇报2011年6月6日一版头条http://ewenhui.news365.com.cn/wh20110606/ 更多阅读 [文汇报]为大一新生上课,是莫大荣耀  2011年6月5日一版头条[文汇报]行政管理低调温馨人性化    2011年6月8日一版
[文汇报]培育大师的土壤,可以准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文汇报]为大一新生上课,是莫大荣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中国水仙可以用土壤培育吗? 白春礼:进一步发挥好中国科学技术“火车头”的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南方周末:院士,不会退休的荣誉与待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光明日报]一流大学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年轻“军团”冲击科学高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张柏春在科大纵论近现代中国的科技战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香港中大校长:别让“排名”挤掉大学的首要使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侯建国校长在201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广州日报]人的差别在11于怎样使用智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当下的教育制度培育不出大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清华新闻网-大师是怎样成长的 中国博士生数量增长遭遇质量“拷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深圳特区报]培养尖端人才不能急于求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人民日报]科研不能“仕而优则学”(新语)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大学教材:如何打造人才培养“范本”?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学者呼吁:让学术会议回归本来面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温家宝出席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闻网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的启迪〔三农在线、中国农业新闻网〕 “太空农场”培育植物:从月球土壤获得营养 太空农场”培育植物:从月球土壤获得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