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雷器检测报告:美国记者眼中的重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2:31:07
    美国记者眼中的重庆 刷新               标签: [ 原创 2011-05-23 09:01:18] 作者:东方视点       此日记引用地址:http://blog.people.com.cn/blog/trackback.do?wlog_id=1306112628807535 ——为什么重庆在全世界都这样引人注目◎ 文/李希光《人物》杂志报道“为什么重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这样引人注目?”90岁的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辑西默?托平带着“要弄清楚”的想法, 2010年12月9日偕同夫人来到了重庆。前一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刚刚离开这里。“64年前在延安,最让自己感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在重庆,我看到这种精神依然在闪光。”西默?托平在完成他的重庆采访后感慨道。托平在美国新闻界享有崇高威望,至今仍是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荣誉教授。在西方世界,托平是少有的能够用“亲历”大跨度比较中国发展变化的媒体人之一。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他曾赴延安,采访过朱德、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他不仅是赴人民解放军前线阵地采访、报道淮海战役的唯一的西方记者,更是第一个向全世界报道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西方记者。1971年托平以《纽约时报》副总编辑身份访问中国,这次经历,也使他成为新中国成立之后采访周总理的第一位美国记者。托平的夫人奥瑞?朗宁?托平,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稿人、摄影记者。她是加拿大著名外交家切斯特?朗宁的女儿。她也是上世纪60年代屈指可数的能进入中国采访的西方记者,另一位是埃德加?斯诺。重庆是一个独特的直辖市,地处中国西部,既有世界级的大都市,也有连绵成片的山区和库区,被称为中国国情的“缩影”。这片土地的建设发展,绝非易事。但年轻的直辖市,让托平夫妇感到时尚而充满活力,他们用镜头记录下这座城市的鲜活瞬间:两江新区建设工地,机器轰鸣,丘陵低谷平整成一块块平坝,规划出一个个厂区;城市广场,草木葱茏,市民跳坝坝舞,唱红歌,其乐融融;街角路边,整齐划一的交巡警平台,24小时保障安全。破旧的危旧房成片拆除了,一栋栋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他们听说,今后3年重庆要建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加上危旧房改造,300万中低收入群众将住上新房。一位机关干部还告诉托平夫妇:“我结了一户‘穷亲戚’,平时经常走动。现在,全市机关干部一共结了53万户‘穷亲戚’,20万名机关干部还‘大下访’,解决矛盾纠纷11万多件。”虽年事已高,但托平不愿放过任何一个近距离了解重庆的机会。白天参观采访,晚上他就看资料、读报。托平的笔记本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今后5年,重庆定了一个很有勇气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要缩小到2.5∶1左右;保证130万留守儿童每人每天喝上一杯牛奶,吃上一个鸡蛋,有营养午餐,还要下更大功夫,照顾好他们的日常生活,落实好医疗、教育等问题;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让500多万城乡老年人老有所养。”“从历史视角看重庆,今天的重庆意义重大。”托平感慨地说,“1946年我在延安宝塔山下,看到中央党校的学员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高唱革命歌曲,高举着为人民服务的大旗。前天在报纸上,我读到,习近平副主席在重庆调研中,赞扬重庆党和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大力培养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目前,重庆还提出了以民为本的民生幸福指数的执政理念,而不是GDP为导向的执政理念。重庆继承和发扬了为人民服务的延安传统!”几天采访下来,托平说,“看到了自己64年前看到的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重庆,托平夫妇与市委书记薄熙来有过一次会面。一见到托平夫妇,薄熙来便高兴地说:“今天见到托平夫妇非常高兴。特别是你们熟悉中国的历史和国情,跟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情谊深厚,还曾见到并多次采访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对中国革命做了大量真实客观的报道,中国人民非常尊重你们。今天在重庆见到你们,仿佛回到了很多年前,深感荣幸。跟你们这样有高尚情怀的老人交谈,会沾上福气的!”托平夫妇向薄熙来提问:“我们在重庆看到了为人民服务的延安传统,能不能听听您的想法?”薄熙来说:“重庆地处西南,山高沟深,基础比较薄弱,要抓好发展首先必须改善民生,也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并不是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独创。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最早的誓言就是‘为天下劳苦大众谋幸福’。胡锦涛总书记说,‘一定要和人民群众水乳交融。’重庆还有14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60多万城镇居民吃低保,一定要把共同富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我们刚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决心通过5年努力,让重庆的老百姓有更便宜敞亮的住房,更优质的教育,更充分的就业和全面的社会保障,要使市民有充分的幸福感,这其中的关键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众的幸福感。”薄熙来告诉托平夫妇。薄熙来送给托平夫妇一本《重庆》画册,并在画册扉页上题下:“愿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托平夫妇健康长寿”。托平夫人一边翻看画册一边说:“今天看到重庆,更发觉中国的变化就是一本科幻小说,速度令人难以置信。”“1971年周总理就曾对我说,中国未来最大的问题是环境污染问题。1995年9月,我的妻子在重庆采访后,在美国《外交事务》发表了长达15页的文章《生态大赌注:扬子江上建大坝》。今天的重庆如何应对环境问题?”几天的重庆之旅,托平夫妇试图寻找答案。当车辆在重庆穿梭,托平夫妇看到最多的颜色是“绿”,山坡上,道路旁,楼宇间,到处是新栽的大树,而且多是银杏、香樟和桂花。在过去两年,这座山水映衬的城市,仿佛一下子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植树热情。2009年,投入178亿元,完成造林面积798万亩,一年种出十年树。2010年,以同样的力度推进。重庆正在努力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在这场脱胎换骨的城市发展中,老百姓也获得更多的实惠:一万多所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了5500多名校警,确保了518万名学生的人身安全;中小学塑胶跑道从过去的260多条增至1000多条,一周体育课从两节增加到4节;修建了70多条登山步道;外出务工的农民留在农村的老人和孩子,得到政府悉心照顾;对广大低收入群众实行基本医疗药品零利润。托平夫妇告诉陪伴的人,在他们的采访本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五个重庆’”。按照重庆市政府的规划,重庆主城未来将成为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千万的特大型城市,而“五个重庆”的设计,将保证“新重庆”一百年不落后,二三百年后看更有味道。这是一个鼓舞人心的目标,从一个方面即可见证。重庆正加紧建设“畅通重庆”。城市规划建设者的日程表里,罗列出一系列目标: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提高到3000公里,达到欧洲发达国家水平;铁路运营里程提高到2300公里,基本实现“8小时出海”;市内轨道交通通车里程提高到200公里,贯通主城9区,要用轻轨将新建的主要公租房片区连接起来,减少拥堵,成为不塞车的城市。薄熙来也给托平夫妇作了“解读”:“五个重庆”都是民生工程,都是为人民服务。“森林重庆”是要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畅通重庆”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重庆”要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庆”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宜居重庆”则要着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这“五个重庆”是为后代造福,让我们的子孙100年后都受益。在重庆,托平夫妇看到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公寓,其中“民心佳园”公租房项目引起了他们很大的兴趣:楼宇间是花园绿地,周边规划有轻轨、学校、医院和超市,生活方便。托平夫妇了解到,重庆在中国率先建设公租房,租给中低收入居民、进城农民工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租金比市场价格至少低40%。“公租房的确可以解决农民工住房难、进城落户难的问题。但是,这些正在建的住房和小区等待人民来居住,人民只有在城市找到了工作,才会搬进这些城市公寓。重庆如何解决这些中低收入群众的就业问题?”托平夫妇有了新的疑问。随后的采访中,托平夫妇发现,中国中央政府批准重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开放区——两江新区,拥有甚至优于上海浦东新区的政策,给重庆带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过去一年间,重庆成功引进了惠普、宏碁、英业达、富士康等一批国际IT企业,2015年将形成8000万台产能、7000亿元产值、1000亿美元进出口的笔记本电脑产业基地。同时,市政府每年将投入3亿元,扶持微型企业发展。作为西部开放高地,重庆的加工业、服务业、商业也蕴含着巨大的就业容量。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才正涌入重庆寻找机会。良好的前景,也吸引了托平夫妇。“我个人对重庆高新技术和软件业的发展有浓厚兴趣。我女儿现在担任微软全球财务总裁,我回去要让她来重庆帮助建设两江新区。”托平向薄熙来表示。在重庆访问期间,托平夫妇还发现了一件新事——农村土地制度方面的改革。他们认为,这件事很有意义。在重庆,一方面是城市建设提速,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渝东南、渝东北偏远地区,守着土地却无法充分“发现价值”。托平发现,重庆首创的农村土地交易所,巧妙地实现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并增加了农民收入。挂牌一年多,农村土地交易所形成了各方受益的运作模式:政府鼓励农村将闲置的宅基地复垦,形成“地票”,拿到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这样既能确保农村耕地不减少,又能使城市有发展空间,还能让农民通过级差地租获得合理的收入,一举三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便进行了土地革命,为他们的人民谋到了最大的福利。重庆的这个改革,也是一种新的还利于民的做法啊。”托平说。“从延安到重庆,我作为一个记者整整走了64年。我发现,中国越来越成长和成熟了。”结束在重庆的采访后,托平如此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