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阳布:微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1:48:04

微时代 - 简介

微时代,即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

140字微博的流行,促进阅读进入“微时代”,人们在身体力行地写微博、读微博之后,恍然发现,原来传播交流信息乃至进行情感沟通,仅仅通过百余字就完全可以实现。

微博客的出现推动着“微时代”的到来。从网络的流变的过程来看,它也经历了一个从加法到减法的过程。大块文章的时代正悄然褪色,有兴趣的人可以深入阅读,但草根们如今更需要惜字如金,140个字之内解决问题。微博客正在改变媒体的形态,它形如一条带有敏锐嗅觉的新闻导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并形成力量的汇集。

Twitter等微博产品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互联网的新形态,也是媒体传播的新格局。它们以外包式的新闻聚合每一个微小的个体,由“微信息”和“微交流”共同推动“微革命”。 

微时代 - “微”革命

微时代 把微博和革命联系起来的,是伊朗在2009年6月围绕选举而发生的抗议。德黑兰在大选之后的骚乱消息像野火一样在Twitter上传播,并被BBC和NPR这样的新闻网拾取并在全世界予以扩散。Twitter的神奇令人惊叹:由于德黑兰封锁了手机短信传送并屏蔽了若干网站,Twitter成为伊朗人满足信息渴望和对外发声的替代网络。在伊朗的抗议进行时中,美国国务院竟然向Twitter创办人发出了一个不寻常的电邮,请求其推迟固定的全球网络维修计划,因为维修期间,伊朗人将无法登入,德黑兰示威现场的信息也无法及时传递到外部。而Twitter也听从了国务院的呼吁,将网络维修时间推迟至德黑兰的凌晨时分才进行,它承认,“我们现在成为了伊朗人的重要沟通媒介”。

Twitter在伊朗抗议当中所起到的传播和组织功能的分析,业已成为社会性媒体研究者的最新热门。不过,数字化抗议活动的整体场景其实更为复杂。首先,在伊朗,使用互联网的多为家境富裕的年轻人及城市人,他们多支持反对派,这较易让外界产生“伊朗快要革命”的错觉,而忽略了乡郊大量保守民众的想法。Twitter创办人之一的BizStone就承认,使用Twitter的只是一小部分伊朗人,未必能反映主流意见。其次,YouTube和Twitter这样的工具更多被用来进行公民报道,抗议活动本身还主要是由反对派候选人在线下集中组织的。

尽管对Twitter在社会行动中的作用有高估的苗头,我们还是要承认,这一面世还不足4年的微博服务在2009年迎来了自己的里程碑。相形之下,数年前依靠中东报道一举成名的CNN却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沉寂,以至于Twitter世界的流行风向标——一种叫做hashtag的标签——当中出现了“失败的CNN”(#CNNFail)的字样。

这就是Twitter所掀起的传播革命,也是我说的“未来头号媒体格局初现”的含义。然而,比传播革命更重要的是微博可能带来的社会改革。事实上,在这样的一场改变中,中国推友(即Twitter友)还走在世界的前头。从舆论监督到黑色讽刺,从广州番禺反对垃圾焚烧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到各种明信片和彩色丝带纪念运动,所有这些,无一不反映出2009年中国推友的行动力和影响力。而这种力量,同以前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的最大的不同是,与其说它是一种伟力或蛮力,不如更恰当地将其命名为“微动力”。 [1]

微时代 - “微”动力

2009中文网志年会的口号是“微动力,广天地”,旨在展望越来越细微的信息分享手段和管道,如何促进社会进步与协作,并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直接效应。“一段媒母(meme),一张照片,或者一枚明信片,都可能带来积极的社会改变,更不用说有千千万万的可能性正在孕育中,带给我们一片广阔的思想天地。”

一个人分享了一个观点,更多人看到之后继续分享给其他人。通过这样不断地分享,就可以实现群体决定。这跟水滴聚集成云的过程相似——著名博客毛向辉把个体比作水滴,而当个体因为认同某个观点而不断分享时,他们就聚集起来,形成一股力量,一股甚至可以改变国家政策、社会秩序的力量。

微,也可以指日常化的微观政治。政治可以分为宏观政治和微观政治,宏观政治是结构性的,微观政治是日常化的。微观制度的改变并不必然地在逻辑上可以推导出宏观结构的调整。但是,假如这些小单位能治理好,因为人民是生活在微观政治中的,我们也能够极大地提升人民的福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需要“大革命”而需要“微革命”,由“微信息”和“微交流”共同推动的“微革命”。

微时代 - “微”时代

属于2009记忆中,包括“开心农场”里的“耕耘偷菜”,我们通过虚拟的小行为获得减压的小满足;我们的记忆中一定还包括微博客里不足140字的琐碎记录,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别人的粉丝并拥有自己的粉丝,每个人都可以与明星大腕对话调侃;我们的记忆中一定还包括奥巴马访华时我们以纯民间的姿态对其行动的细微关注,探究他的弟弟是否在深圳开烧烤店的意义在于体现了民间的欢迎与友好;我们的记忆中一定还包括身为职场里忙碌的“麦兜”,在纷杂的工作后那些微小的幸福和忧伤;我们的记忆中一定还包括诸多的微语录,比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式的自嘲自恋,“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式的寂寞,“生活像一个茶几,上面摆满了杯具”式的慨叹……

2009的大事件中,我们以小人物的微形态和微行动低调地呈现自我,发出声音,这样的呈现和声音最终凝结成不可小觑的力量。

2009的小生活里,我们的日子被多元的信息和多样的内容划分成更多的细小片段,每个片段都精彩纷呈,与其他人的生活一起,共同构建了整个大时代。但是我更喜欢说,2009,微时代。 [2]

微时代 - “微”词语

微民
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个人,我们曾经做着微不足道的事,发出微小的声音。

微动力
当微民的行动和力量在无组织状态下集结,那将是一股推动事件发展的强大动力。

微时代
微民造就微动力的当今时代。

微生活
生活原本细微琐碎,微生活的意义在于小民生活融入时代洪流,带来广泛影响,或者,你也可以将之理解为“微笑着生活”,因为那是普通如你我原本该有的生活态度。 [2]

微时代 - 基本特征

流动的传播

微时代 3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难题。3G网络以及相应技术已经融入到手机应用中;随着电子纸技术的发展,电子纸也将与3G技术融合,增加上网功能。电子纸的重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可折叠的性能能够允许受众将电子纸直接装进口袋。未来的信息接收终端将不会仅仅局限于手机或是电子纸,特别是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建设,各种物品将被赋予智能,兼具传播功能,人类的信息接收终端种类不断增加。这些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可以使人类的传播活动范围大大拓展,进一步突破时空的限制。

迷你的传播

进入“微时代”,各类移动便携的终端将大行其道,他们的体积将大大缩小,屏幕等信息展示框的面积将相应变小。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显示屏为13英寸,而一部手机的平均尺寸为100mm×40mm×20mm。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传播内容已经不合时宜,迷你的传播内容将备受青睐。

不仅如此,信息接收或发送设备的体积将在一定程度上重新塑造受众的时空观。移动终端使得人类的传播更加流动,也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时间的琐碎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来接受大篇幅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或是小说。不仅如此,移动的信息终端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心态,人们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内容。

瞬时性的传播

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传播活动也随之具有瞬时性的特点,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对于传播者而言,小的信息量提高了传播速度,加快了信息内容更新,更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通讯设备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布信息。像微博客,只允许使用者发布140个字符之内的信息,但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等多种途径发布,所以,微博客内容的更新速度非常迅猛。对于接受者而言,接收信息、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信息内容与数量却异常丰富。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具有高黏度、冲击力巨大、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的内容。

扁平化的传播

数字技术使传者与受者位置互换、重叠并且逐渐变得模糊;传播活动逐渐“去中心化”,甚至出现“无限中心化”的趋势。在Web2.0的技术平台上,信息传播交互的每一个节点上都可能是一个传送或接收的中心,传播活动早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而是呈现信息传播的网状结构、双向结构。

在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相比之前,人们进行传播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微时代使得人人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使得传播的长尾效果更加明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