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挡车牌神器图片:端午“龙舟游涌” 香港“抢注”非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2 07:44:52
  端午“龙舟游涌” 香港“抢注”非遗港府此次申请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舞火龙,深圳南澳也有此传统节庆活动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1年06月07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香港大澳龙舟游涌,由龙舟拖着载有神像的小艇巡游各水道,当地人称之为“游神。”  据港府新闻网    端午划龙舟,中国南方都有这些传统民俗,但香港却玩出了新花样。港府宣布,已成功将“龙舟游涌”活动列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港府认为该项民俗为香港独有,并称在华南也是“凤毛麟角”。此次香港“抢”到的非遗项目,还包括深圳南澳传统庆祝活动——舞火龙。香港的“抢注”行为,目前尚不知会对广东省申请类似非遗项目带来哪些影响。

  南都记者 付可 发自香港

特首带队参与龙舟汇演

  昨日是中国传统佳节端午节,香港特区政府多位高官与民同乐,包括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在内,分赴各处参加龙舟汇演活动。

  其中大澳的“龙舟游涌”活动,更是举办得热烈,除了庆祝传统节日外,香港人还给这项传统活动争来了响当当的名头:在香港有上百年历史的“龙舟游涌”,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港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毫不避讳心中的喜悦,“经过专家们多月来的认真评审和科学认定,我很高兴,在刚刚批核的最后名单中,香港的四个申报项目全部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内。”

  香港此次获批的四个项目,分别为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长洲太平清醮、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和大坑舞火龙。

在学生中推广香港非遗

  曾德成表示,龙舟游涌活动在整个华南地区凤毛麟角,目前成为非遗被香港收入囊中。曾德成评价说,这是一项具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配合庆祝活动,香港特区政府此前已经特别拨出70多万港元,以资助大澳制作神艇和龙舟。

  此外,香港文化博物馆昨日还联同教育局、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及香港大澳传统龙舟协会,邀请中学教师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在学生群体中推广本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港府在解释“龙舟游涌”的历史由来时表示,相传在百多年前,大澳出现瘟疫,渔民用龙舟拖着载有从各庙宇接来的神像的小艇巡游水道,瘟疫得以驱除。之后,这个当地称为“龙舟游涌”的传统维持至今。

  港府在解释申报理由时表示,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传统活动,是全香港独有的传统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价值,故成为香港首批向国家文化部独立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之一。

“舞火龙”也同时获批

  此次获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香港传统文化,除了“龙舟游涌”之外,还有“大坑舞火龙”。

  港府昨日未解释“大坑舞火龙”获批的具体原因,但事实上,除了香港之外,深圳的南澳也一直在延续此项传统文化活动,每到春节期间,南澳居民表演的舞火龙都会吸引大量深圳市民前去欣赏。

  另据《宝安县志》记载:“火龙(又叫草龙)流行于南澳镇的渔民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晚进行表演。”

  据了解,南澳草龙舞最大的特点——从制作草龙至结束焚化,只一天时间,也就是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舞龙,当天送龙,俗称舞“一天龙”。

  也就是说,香港这次将深圳也有、甚至是深圳原创的传统文化活动“抢”到了自己的名下。

  港府昨日表示,特区政府重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提升社会的认知,并以不同方式推展有关工作,包括研究、教育、推广、申遗和传承等,目前政府正进行全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以编制香港第一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整个普查预计于明年上半年完成。普查完成后,香港会展开进一步的申报行动。

中大副教授张朝枝谈内地传统文化保护存在问题 “文化常为经济让路”

  南都讯 记者王日晶 香港“端午龙舟游涌”刚刚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这项活动并非为香港所独有,为什么广东类似项目没有申请非遗?对此,中山大学旅游学院旅游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张朝枝认为,香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方面,有不少值得内地借鉴的地方。

  以香港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为例,在过去,由大澳3个传统渔业行会,即扒艇行、鲜鱼行和合心堂统办。尽管现今大澳渔业已式微,3个渔业行会为维持这个节庆传统,在2008年联合组成“香港大澳传统龙舟协会”,并将大澳的渔业环境、生产技术、渔业经济、渔民组织、宗教信仰及仪式整合起来,成为一个维系和团结小区的民间自发活动。

  张朝枝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香港民间对传承传统习俗的意识似乎更加强烈,而在内地,呼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发扬的更多是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老百姓是否觉得发扬某种传统文化很重要?这点很关键。”张朝枝认为,文化传承的根本在于老百姓的认同和支持。对此,政府要做的是,如何把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市民联系到一起,唤醒老百姓的传统文化意识。

  另一方面,从政府的层面上看,“不是说政府不重视,而是政府制度没跟上”。在张朝枝看来,近几年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确实越来越重视了,然而,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发扬,主观上愿意,落到实处很难。

  “在内地,保护、发扬传统文化说得很多,但在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导致无法执行下去。这种利益的调整不是一个政府部门便能做主,也并非一天两天可以解决。”对于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时常让位于经济建设,张朝枝的话语中透露着无奈。

港澳观察

香港抢了深圳的非遗?

  相比韩国抢走“端午”,香港把深圳也有的“舞火龙”给“非遗”了,算是国家的内部竞争吧。

  但从深圳来讲,这是个令人尴尬的事。据《宝安县志》记载,舞火龙是南澳人的祖先所原创。更关键的是,这项传统民俗,南澳每逢春节都会隆重上演,且引得万千市民前去观看,准确地说,这已经成为深圳市民节庆的一部分。

  除了尴尬,还会有现实的损失。据2006年颁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被列入非遗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可获得国家的经费资助,也许经费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是:国家级非遗可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除此之外,还有现实的遗憾:据深圳边检的消息,就在昨日,大量珠三角旅客专程前往香港观看龙舟赛事。

  不少内地旅客说,可以感受到香港较之内地对传统文化节日不同的传承方式和氛围。而香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不笑逐颜开,龙舟游涌成为非遗,已经为他们带来现实的旅游收益。

  一样的语言,一样的文化,为什么你会发现,香港民间往往比内地拥有更多的“文化中国”?

  从港府高官对传统习俗的重视,到从小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从湾仔鹅颈桥的“打小人”,到西环穿上唐装衫裤的掌柜,都展示香港的“中国风”。在内地传统文化屡屡因多种原因“断层”时,香港却一直延续着中国的传统。尽管我们一再说,这是个国际化的大都会。

  传承与发展,汇聚与包容,这就是香港,领先于现代潮流,也没有丢掉传统。

南都记者 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