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刀闸 母线停电:黎城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8:27:56

黎城县位于长治市辖区东北部,是太行山中的一个小型山间盆地,东与河北省交界、北与晋中为邻,面积1120平方公里,人口14.81万。县政府驻城关镇。黎城县辖5个镇、4个乡:黎侯镇、东阳关镇、上遥镇、西井镇、黄崖洞镇、西仵乡、停河铺乡、程家山乡、洪井乡。

目录

·                                 • 历史

·                                 • 地理地貌

·                                 • 工农业

·                                 • 交通

·                                 • 名胜古迹

[显示全部]

黎城县-历史

 

 

黎城,春秋为黎侯国,东汉、魏迄为西晋,为潞县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置刈陵县,县址设于今故县村,隋开皇十八更名为黎城县,唐末天佑二年改为黎亭县。五代后唐复名黎城县,宋天圣年间迁县址于今县城。

 

 黎城地图


       
黎城县名出自黄帝时期的古部族九黎,这是山西省境内少见的远古地名之一。
       
相传在黄帝时期,生活在南方的九黎族在其酋长蚩尤的率领下,最早就进入中原地区。还有一种说法是:蚩尤是炎帝的子孙,为九黎之国君。九黎有9个部落,每个部落又有9个氏族,这81个氏族首领即所谓蚩尤81个弟兄。据说蚩尤首先赶走炎帝,又在涿鹿之野与黄帝展开争夺,结果九黎人战败,81个氏族四散逃命,其中有一部分九黎人来到今长治、黎城一带定居下来,后人便称此为“黎”。还有大部分九黎人逃到长江流域,形成战国时的荆楚和今天的苗族。
        
商汤灭夏建立商王国后,封其族人于黎,建立了黎国。据殷墟卜辞反映,当时的黎国被称为黎、黎方,从属于最高领主商王。 《左传》中记述楚国臣子椒举劝谏楚王时,曾引用过商末黎国的一个故事,说商纣王在黎国举行田猎,对于参加的诸侯骄横跋扈,态度暴戾,结果东夷背叛了他。这个典故叫“商纣为黎之搜”。
        
商末,周人在西部兴起,并在周文王的领导下开始完成翦商大业。他们东进的步骤首先是向河东扩张,使虞、芮两国归顺,然后攻灭黎国,直逼殷都。周文王灭黎国的消息使殷人大为惊恐,当时诤臣相伊仓皇禀报纣王,并直言不讳地指出殷命将终的危急情势。史官记录了这一禀报过程,后收入《尚书·商书》中,篇名为“西伯戡黎”。
      
西周建国后,周武王又封商汤后裔于黎,这就是春秋时的黎侯国。春秋初,赤狄潞子国在今潞城市一带兴起,随之夺取了黎侯国土。黎侯被迫逃到卫国去避难。流落他乡的黎侯日夜思念故国,归心如箭,常常哀叹“式微式微,胡不归?”“何多日也”,“何其久也”。这些伤感的句子形成了卫国民歌《式微》和《旄丘》,后来收入《诗经·卫风》中。晋国在讨伐潞子国时,历数酆舒五大罪状,其中第三条就是“弃仲章而夺黎氏地”,意思是:排挤迫害贤臣仲章,又夺取黎国领土,欺凌弱小国家。公元前594年,晋国大将荀林父灭潞,又把异乡的黎侯后裔请回来,重建黎侯国。
    
目前我们了解到的黎国故城遗址有两处:一处叫黎亭;一处叫黎侯城。黎亭旧址即今长治县人民政府驻地韩店,附近有黎侯岭和黎岭村。《后汉书·郡国志》:“壶关有黎亭,故黎国”,即指此地。黎亭应是殷商卜辞中的黎国故址,商纣为黎之搜和西伯戡黎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而黎侯城则在今黎城县东北10公里的东阳关附近,城址颓垣尤存,为清代黎城八景之一“黎侯古郭”。这里南邻潞城,应是春秋时遭赤狄潞氏侵略的黎侯国。又据《路史》及《万姓统谱》等古籍记载,这座古老的黎侯城还是我国黎姓的发祥地。
    
西汉至魏晋期间,今黎城县地只是潞县的一部分。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上党人郝温杀害守将叛乱,后事败被杀,全家伏诛。九年,魏太武帝拓跋焘亲临上党,诛杀与之有关的潞县叛民二千余户。同时,他听信流言,认为上党大王山(在今长治市郊区东北)有“王气”,是地方不安定及叛民铤而走险的诱因,遂下诏在大王山累石为山以厌其

 

 

不祥,又挖凤凰山南足以断其“风水”。十一年,出于对潞县叛乱的仇视而撤销潞县,将所遗百姓集中起来设置刈陵县,以儆效尤。
    
刈,含义为“杀也”,刈陵县名有斩杀叛民,以示惩戒的含义,更有斩断大王山“风脉”,镇杀其“王气”的意愿。据说后来上党地区有传言,高欢曾屯兵大王山,因而创建北齐,唐玄宗曾为潞州别驾,后登皇位,此皆王气之应验云云,其荒诞与太原龙城龙脉之说如出一辙。
   
刈陵县治在今黎城县城北5公里处的古县村,这是黎城县境内首次置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将刈陵县地分为两县:北部地区为黎城县;南部地区为潞城县。唐末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权臣朱温为避其父朱诚名讳,改黎城县为“黎亭县”。五代后唐复名黎城县。北宋天圣三年(公元1025年),黎城县治由刈陵故城迁至白马驿,这就是今天黎城县的县城。

黎城县-地理地貌

 


黎城境内山脉属太行山分支。西北部多山,诸峰海拔在1700米以上,最高峰桦树凹海拔2012米。

 

山上多长草丛灌木,间有小片森林,树高在5至9米左右;东与西部为丘陵区,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中部黄土覆盖,地势较低;南部有小型盆
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为主要农业区。境内河流以浊漳河最大,由西北流向东南,境内流长约35公里。清漳河从县境北部流过。

黎城县气候具有暖温常大陆气候的一般特征,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酷热多雨,秋季旱涝无定,冬季寒冷少雪。年均气温10.3℃,一月零下4.5℃,七月24℃。年降雨量568毫米,霜冻期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170至180天。

黎城县-工农业

 

 

 


黎城县共有耕地 27.94 亩,农作物以玉米、谷子、 豆类、小麦为主。漳河沿岸也可种植棉花、花生、水稻等。畜牧业主要有羊、牛、骡、马。大青羊是黎城县畜牧业中的良种。

矿产资源有铁、钾、石膏、石英、大理石等。

工业以黎城造纸厂和城关农机厂规模较大。此外有源庄的石英砂厂等中、小厂矿。以农具修配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其他工业也很多。黎城县铁矿,年生产能力可处理原矿30万吨,年产精矿粉13万吨。

黎城县-交通

 



交通以公路为主,横穿县境南部的长至治下浣公路和纵贯县境中部的阳泉至黎城公路为主要干线。全县所有乡镇均
可通汽车,大部分乡村可通大车。但西北部山区仍以驮运为主。

黎城县-名胜古迹

 



境内的广志山,因山势高矗雄峙,奇峰突兀,游者登上峰顶有开胸广志之感而得名“广志山”。山上有古代建筑老君殿、开山殿、梳妆楼,山峰最高处还有玉皇殿、奶奶庙。据载,庙宇建于南唐年间,距今已达千

 

 黄崖洞旅游地图

余年。此外,著名的古建筑还有赵店村的三官阁、悬山顶、琉璃脊,造型生动,光彩照人。

县城以北40公里处的黄崖洞,因山中峭壁上有一天然石洞而得名。现有黄崖洞革命烈土墓,墓前有高8米的烈士纪念塔,矗立于群峰中心,雄伟壮观。县城以北30公里处的西井镇后寨村太行山上,有1940年太行山区抗日人民为纪念八路军抗日三周年而立的纪念塔一座。

 

黎城到德澳推销旅游景点

     
黎城县为打响黎侯虎、黄崖洞两张王牌,在已开设12个销售网点的基础上,又在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设立了销售点,为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做准备。

  
黎城从三方面着手培育上党品牌,打造特色旅游。该县聘请省内外旅游规划专家,将黄崖洞、善陀、白云洞等重点景点分为6大区域,进行项目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对服务业存在的脏、乱、差等进行集中整治,设立游客投诉电话,保障游客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实行“定任务、定人员、定市场、定数量”的考核办法,加大促销力度。

 
黄崖洞风景区    

 

 黄崖洞旅游区

位于黎城县北面45公里处的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面积50余平方公 里,海拔1600多米,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因陡壁上有一个高25米、宽20米、深40米的天然山洞,名曰“黄崖洞”,此洞附近一带山地便因之得名为“黄崖洞”,包括翁圪廊、 黑虎口、水窑山、桃花寨等地。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朱 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左权等长期在这里战斗生活;震惊中外的黄崖洞保卫战,以敌我伤亡6:1的辉煌战绩,开创了中日作战史上前所未有之“纪录”.

1985年对景区进行大规模修整,在翁圪廊口建起一座由邓小平题词的“黄崖洞”牌楼。1992年由山西 电视台录制的反映黄崖洞保卫战的四集电视连续剧《虎踞黄崖》 ,在中央及省市电视台播放。1995年开展的“请您来黄崖洞当一天八路军”专项旅游在国内反响极大。现为国家森林公园、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自然风光与革命传统于一体的风景名胜。

     
黄崖洞石窟    

站在烈士塔前向西北望去,黄崖峭壁,横亘东面、千仞逼云。黄崖洞就高悬在它的峰腰之中。相传,在很远很远的过去,有一条黄龙在此替天行雨,久而久之,黄龙吐出的黄烟把山洞周围的悬崖都熏黄了。因此,黄崖洞也称黄龙洞或黄烟洞。这座天然石洞,在抗战时期是兵工厂的物质和弹药仓库。

     
翁圪廊 黄崖洞瓮圪廊, 两山对峙,峭壁如削,湍流飞瀑,线天日远,蜿蜒一 华里峡谷险道,气势雄胜,奇绝海内。

 
黄崖洞高山公园    

黄崖洞高山公园,山溪淙淙, 碧水盈盈,花红草绿,波光倒影,石亭翼然水上,步 桥斗折蛇行。在这里驻足小憩,既可消除登山的疲累,也可以尽情地赏阅水色山光的情趣。

 
黄崖洞 镇倭塔

黄崖洞镇倭塔位于高山公园的西南,有一座锥形孤峰,镇倭塔就高耸峰顶,和孤峰浑然一体,直刺青天。一架人工砌成的石梯,沿孤峰盘旋而上,把游人送至塔前。倚塔扶栏,环目四望,山林泻翠,野花飞红。

 
黄崖洞烈士陵园

台阶两旁栽满了红艳欲滴的鲜花和四季常青的松柏,远远看去,简直是一道倾斜而上红绿相间的长廊。烈士陵园主要由烈士公墓、纪念塔和展览馆组成。纪念馆以大量的珍贵史料、实物和照片,再现了当年兵工厂的原貌和保卫战的壮烈场面。 这里浓缩了万世共仰的黄崖洞精神,使五湖四海的游客深受教育。

 

 城隍庙

 
板山胜景                                                                     

     
“群峰壁立太行头”的板山,又名“栓马岭”或“左会垭口”,是西从武乡通往黄崖洞的咽喉要冲,海拔2000多米。“太行雄姿”、“太行日出”、“太行云海” 和“太行秋色”从不同角度和季节展示了板山风光的绚丽多姿。

太行雄姿:登上板山, 太行山的巍峨博大扑面而来,远眺东南,但见千峰竞秀,万壑争奇,八百里太行如汹涌的海涛,万千座峰峦似攒动的拳卵。俯瞰下望,层层黄崖鳞次栉比,无尽秀色尽收 眼底。

太行日出:早晨四、五点钟,登上板山头顶,遥望东方,万千座峰头淹没在乳白色的晨雾之中,千里太行如无垠的大海,苍苍茫茫,横无际涯。一轮红日,缓缓升 腾,明亮的光波,五色的霞彩,灌满山川,涂满崖谷。

太行云海;雨后登上板山,脚下云腾雾卷;远处,白茫茫直连天边。环顾四周,迷离的白云,瞬息万变,看不见远处的峰壑,看不`见身后的大山,只觉飘飘然如在白云之上,深有如临仙境的感觉。

太行秋色:深秋的板山是最美的季节,万岭千山的林木,经霜变红,真是满山铺秀,遍岭堆锦,秋色烂漫,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