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失的记忆迷宫怎么走:上海:要建设什么样的创新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11:40:25

上海:要建设什么样的创新城市?

http://www.sina.com.cn            东方网-文汇报

  对上海建设创新城市的指标体系,应该作更广义的理解。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然是上海创新的重要目标,但不应限于这些目标。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对创新的理解就应该包括文化创意、人才集聚、体制改革创新和全球市场网络建设等。上海可以学习硅谷,但不能强求上海像硅谷。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都应作出相应改变

  “十二五”期间上海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建设创新型城市是上海面对的非常迫切的任务,但首先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创新城市?

  如何看待创新城市指标体系及其评估结果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是唯一的,因为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回答者对“创新城市”的理解。这一点清楚地反映在关于创新城市评估的指标体系中,这些指标体系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例如福布斯对132个GDP达到360亿元以上的中国城市按专利申报数、地方政府研发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等指标进行排名,结果深圳第一,上海第二。

  福布斯也连续多年对美国创新城市作评估和排名,强调人均风险投资、高科技就业以及人均专利数等。在最近一次排名中,纽约排在第49位。虽然纽约的人均风险投资排第14位,但高科技就业排47位,人均专利数排81位。有人认为这个结果是合理的,因为纽约大多数人才供职于金融部门制造新的“把戏”(tricks),而不是创新。

  对同样的城市,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上述的福布斯采用的指标体系,强调的是比较狭义的创新,即科技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但对于创新也可作更广义的理解。一家澳大利亚机构“现在就想”(“2thinknow”)用自己的指标体系对全球创新城市进行排名。它的指标体系有162个指标,包括文化资本、人力基础设施和对于创新经济的活力非常重要的市场网络等。根据它的世界创新城市排名,纽约名列第5位,较之福布斯对美国创新城市的排名大大前移——因为这家机构对创新的理解比福布斯的理解要宽泛得多。

  不难看到,评价创新城市的指标体系有很大的主观性,各家评估机构见仁见智而难达成共识。此外,创新城市的评估结果还与被评估城市的特点有关,用同样的指标体系去评估(或要求)硅谷和纽约,或深圳和上海,难免会忽视不同城市的传统和当前的特点。当然,这些指标体系并非全无价值,借助它们的度量,可以让我们了解,一个创新型城市在哪些方面比较强,值得发扬光大;又在哪些方面比较弱,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我个人认为,对上海建设创新城市的指标体系,应该作更广义的理解。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当然是上海创新的重要目标,但不应限于这些目标。上海要建设“四个中心”,对创新的理解就应该包括文化创意、人才集聚、体制改革创新和全球市场网络建设等。上海可以学习硅谷,但不能强求上海像硅谷。

  “浅城市化”问题涉及城市开放程度

  日本学者将“创新”具体分成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和创新管理(包括企业层面的管理)来作分析。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将较多的精力放在对创新的管理上,放在规划和主导创新活动、直接管理创新项目和选择创新方向上,但对于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的建设,对于促进创新的企业治理和激励方面着力不够。

  一个创新城市应该是高度开放和包容的,一个多元化的城市更能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与我国其他城市一样,逐步提高开放度,国内和国际迁入人口不断增加;但与其他国际大都市相比,上海的开放程度还比较低。例如,纽约市的居民讲800种语言,纽约和伦敦的国际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分别达到四分之一上下。最近刚刚公布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上海有2300多万常住人口,在上海居住3个月以上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共20.86万人,不足常住人口的1%,其中外籍人员更不足0.5%。

  此外,目前上海常住人口中约900万是非本地户籍的外来人员,其中作为主体的农民工的规模越来越大,更有越来越多在上海出生或长大的新生代农民工,但他们拿不到市民身份,形成了中国城市的“浅城市化”或“新二元结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

  “机械型”城市和“有机型”城市

  世博会期间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在上海社科院开了一个城市问题研讨会,会上有意大利专家提出,世界上的城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机械型”的城市,自上而下发布命令,每一个零部件按照指令运作,另外一类是“有机型”城市,身体上每个细胞对外界刺激都会作出反应,这种反应首先是自下而上的。目前我国城市在更大程度上是“机械型”的。在中国城市的社会网络联系中,上下级之间的垂直联系或“经线”非常强,但是官(政府)、产、学、研、银(金融业)之间的水平联系或“纬线”比较弱。甚至在各个领域内部,受条块行政分割的影响也非常严重。所以今后要推动创新,增强城市创新活力,就要努力实现“机械型”和“有机型”城市的结合。

  创新型城市需要为企业发展,但我国大城市往往重视为跨国公司和大企业营造商务环境和服务,不太重视中小企业,这种倾向可能会影响创新。“上海为什么留不住马云”这一问题值得深思。实际上,历数当今世界上成功的创新型大企业,如美国的微软、谷歌、苹果,中国的华为、联想、阿里巴巴等,都是从小企业发展起来的。我国地方政府对于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管理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这种管理模式在向创新型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变革。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形的,而创新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无形的。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要求下,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都应作出相应改变。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