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胀缝设置图:质疑证监会和央行的决策者:你们要干什么?(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5:23:15

文\萧柏行

以系统论、控制论的观点分析,社会系统或是社会的经济体系,都可以视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货币作为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流通元素,它在经济体系中循环是否正常,直接决定着经济体系的健康与否。

下面继续以模型进行分析:第一步,先不考虑对外贸易的影响,将研究的经济体系设置成为一个封闭系统。

在这个经济系统中,按照发挥的作用分类,可以将经济体系的大系统分为消费者、生产者、政府、银行4大子系统。其中消费者假定其全部收入来源都来源于工资收入;生产者集团为社会消费者提供全部的产品及服务,利润是这个子系统参与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政府负责收税、收费,为社会提供非盈利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银行子系统负责社会的信贷,维护币值的稳定。

一个经济学模型是否有效,主要看它的简化、取舍是否合理,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角度分析,笔者设计的这个模型是基本完备的,无重大遗漏。所以,只要下面的推理过程不出大的纰漏,由此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可信的。

因为经济活动是一个无限延续的过程。为了分析方便起见,假定上一个经济周期结束时,生产和消费处于均衡状态,即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品完全被消费掉,没有结余;货币与产品是适配的,即币值保持稳定,没有通胀或通缩发生。

在新的一轮经济活动开始后,由于消费者要储蓄,生产者要有利润,所以必然在银行出现货币资金积淀,如果央行发行的货币不过量,必然在市场上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不足。因此央行的货币增发量必须满足:

央行货币增发量 = 经济增长需要的货币增量 + 社会储蓄总量净值 + 利润总量

考察一下世界经济发展史,无论是哪个国家,凡是采取货币宽松政策的,其经济发展都处于增长较快的时期;凡是采取银根政策的,则要么是通缩和经济萧条,要么是滞涨。假如央行的决策者们不知道采用何种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妨学习一下世界经济发展史,从中或许能够得到一些有用的启迪。

回过头来继续分析央行的货币政策,央行的主要决策者一再强调要保持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处于良好状态,这完全是一个企业高管(CFO)的思维方式,不是一个大国央行决策者应有的思维方式。因为一个经济体系中最重要的平衡就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均衡,请问:在“消费者要储蓄,生产者要有利润,政府也要保持收支平衡不肯有过高的赤字”的状况下,谁来担当整个经济体系的负债者?如果这个负债者不存在,经济体系中“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均衡”能够实现吗?

中国经济学界目前最流行的风气就是批判“凯恩斯主义”。笔者不仅要对这些批判者们问上一句,你们对“凯恩斯主义”真正了解吗?批判一个自己不了解的理论,是否显得有些可笑?如果不了解“凯恩斯主义”,又不肯下点功夫静下心来研究凯恩斯先生的著作,那么,本人可以告诉你们,“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精髓是“政府消费加财政赤字”,现在人们对“凯恩斯主义”的误读就是,以为“凯恩斯主义”只强调政府消费,忽略了财政赤字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政府作为整个经济体系承担的负债者角色。假如只有政府消费而不增加财政赤字,这势必要增加税收,挤压了企业利润和社会消费能力,其结果必然是滞涨。

所以,“凯恩斯主义”的核心问题就是要解决“谁来担当整个经济体系的负债者”角色的问题。或是政府出面,或是央行出面,或是两者共同出面。由政府出面就是赤字财政,由央行出面就是货币政策的“定量宽松”。

如果央行的决策者不屑于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也搞不懂马克思理论和“凯恩斯主义”,不妨学学陈云先生的经济学思想,或者是学学中华民族先人们的治国谋略。千万不要不懂装懂在那里瞎折腾。

中华民族是一个早熟的民族,2000多年以前就已经有了很高的智慧。那时虽然没有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体系,但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已经对国家治理复杂性有了深刻的理解。

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告诫统治者们,大国的事情非常复杂,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如果不知道干预的后果,就不要轻易干预。由于经济体系的复杂性,更要特别谨慎。像央行这样连续调高准备金率、证监会脑袋一发热就要设立“国际板”,不仅是不负责任,简直就是胡闹!

所以,笔者的真诚奉劝就是:在出台任何新政策时,先扪心自问,你们对政策的后果清楚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最好还是三思而后行,如果是“心中无数决心大”,就宛如“盲人骑瞎马”,难免最终陷入“夜半临深渊”的危险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