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译文听读:拒绝“鼠昧”!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5:50:56

有一回吃罢晚饭在小区散步,沿着弯曲的石子路绕过一棵花树,猛抬头吓了一跳:有条凛然大汉赤条条只著短裤,正把一条塑胶管接在草坪的公用水龙头上;那塑胶管直连他家庭院,透过窗子,见他家装修豪华、灯光灿烂,不像需要省下几毛钱买咸菜下饭的样子。我不禁摇摇头:说他什么好?

类似的事见得太多了。在家把龙头水溜儿开成一条细线,下面用桶接着,据说可以不“走字”;可这位同志又往往买个西瓜,在单位水房大开龙头一冲就是一下午……让我如何评价他?

这两个例子都跟经济有关,大概过去搞“穷过渡”,大家穷怕了,养成一身毛病,乍富之后一时改不过来,本也无可厚非。倒不在乎占了公家多少便宜,我指的是这种处心积虑、蝇营狗苟的心态,让人看不上眼!

一个老百姓倒也罢了,若一个单位也这么搞,就更让人看不起!

前些日子报载某省省长到一所大学调研。学校闻风而动,早做安排。知道省长视察有到学生食堂就餐一项,于是事先安排学生集体培训,准时到食堂集合就座,恭候省长到来共进午餐(打了饭不准先吃)。而谁与省长同桌,也早有布置。那天食堂饭菜质量颇高,价格反而有所降低;据说还摆上各色糕点,但只许看,不准卖——以前读《金瓶梅》,见财主家请客设有专门的“看席”,大概就是此类!

校领导的心思如此细密,不知在教学上是否也如此用心?然而在这件事上,我敢保证最受伤的是学生——还没走向社会,就对领导产生轻蔑心理:这干的都是什么事?

不过这还不是个别现象。同样是媒体透露,某省一些高校为了迎接“省级文明学校评估”,纷纷出台临时规定:学生在校园中若遇“酷似领导者”问路,一定要注意礼貌。若有人询问食品安全等敏感问题,不要偏激,务必给出正面回答,相信学校可以解决好。其他一些临时规定,连叫餐、边走边吃东西、穿拖鞋走路等平常习见且被默许的行为,也被暂时叫停!

为了应付临时检查而搞突击,在过去常常是街道老大妈的活儿。譬如有外国人要来参观,先是全体动员大扫除,然后开会“统一态度”,一般是要做到“不卑不亢”(这态度若拿捏好,可以直接考戏剧学院了)。参观谁家,早已内定,还要现给这家人添置沙发电视之类,当然“活动”完毕还要拉走!——没想到,如今高等学府也开始搞这一套,我甚至怀疑某些校领导很可能当过居委会主任(完全没有看不起基层干部的意思)!

对了,写到这儿,忽然想起一个词儿来:我上大学时有个姓唐的同学,是个老北京,为人耿直,凡事总爱用老北京话评说两句,语言俚俗而生动。他把这类蝇营狗苟又拿不到台面上的事,一律评价为“鼠昧”!——前一个字肯定就是“鼠”,后一个字是否是“昧”,不敢断定,但读时要读轻声。

我翻了各种词典,包括《俗语词典》,都未见这个字眼儿。至于《红楼梦》《儿女英雄传》以及老舍、邓友梅等的古今京味小说中,也都未见此词。其确切的含义,还真不好阐释。不过从直觉上感到,上述几件事用这个词儿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了。

有时静下心来想想,这类事其实还很多:什么以权谋私啊、弄虚作假啊、阿谀奉承啊……一切见不得人的猥琐勾当,莫不能用“鼠昧”一言以蔽之。——不过“拒绝鼠昧”的人和事也不是没有,前些日子就发生了一件,我指的是音乐人高晓松醉驾的事。

尽管我对留长发的男同胞无甚好感,高晓松做过什么音乐,我也一首说不上来。但他酒驾犯错后勇于承担,即时悔过,并不利用自己的社会名声以及丰富的人脉关系遮遮掩掩、文过饰非;甚至律师在法庭上替他辩护,他也再三打断,声称自己已经“认罪”——我觉得高晓松是在给全社会做榜样: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就应当像他这样堂堂正正地面对社会,体现出自己做人的尊严!

查百度,高晓松家庭背景“显赫”:爷爷高景德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电机工程学家,曾任清华大学的校长;外公张维是中国工程院、科学院两院院士,是深圳大学的创办者;舅舅张克潜是著名的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兼博导;母亲是著名的建筑学家——看来高晓松的血管里流着父祖辈传承下来的“道德的血液”,这是他不屑于“鼠昧”之行的重要原因所在吧

每个人,尤其是一些自认为有些身份、有些地位的人,都应以高晓松为镜照照自己,看看自己在生活、事业中有没有这种坦荡与担当?是否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立身处事、问心无愧?如果没有,你就要小心了,你很可能沾染了一种很坏的习气;我的同学老唐口中,把这一律称作——“鼠昧”!


(本博客文章均属原创,如有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插图来自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