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名言:古代汉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04:25:33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简介
古代汉语书面语大致有两大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历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即通常所谓文言.二是六朝开始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文言文的范围很广,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而写成的古文也是文言文,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龚自珍《病梅馆记》等都是文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
时期
直到现在,还没有对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定下公认明显的划分界线。一般都以“五四运动”/“白话文运动”为分水岭。古代汉语可以细分为上古汉语及中古汉语。
文字
汉字的构造规律共有六种,称为“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汉字的造字法只有前四者,而后面的只是用字法。
字体
夏朝,商朝,周朝主要使用的文字是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发展自己的书写方式 。到了秦朝,文字书写方式才得到统一,以小篆作为通用的字体,并陆续创造出隶书,用于对小篆的简化书写。
实际上,由于汉字发展的师承关系,地域不同,实际书写也有所不同。所以一部分古籍和字画中使用了不同写法的汉字。
语法
汉语本来没有所谓的语法,只是后代进行对比才有了这一概念。古代汉语的语法主要体现在词汇使用和句子结构上。
词汇使用
汉语没有西方拼音文字那样的词性变化,它直接利用别的词性的词汇来活用(这只是用现代的概念来说,不是说,中国古代汉语有这些概念)。比如名词动用,动词名词化,动词形容词化等。
句子结构
古代汉语大量使用省略句式,主要如主语,所以大量句子看不到主语的存在,只能靠上下文的意思来推定。另外,很显著的一个用法是否定句式中,将宾语提前。例如:“时不我待”是典型的古汉语结构的一个成语,把“我”这个宾语提在“待”的前面。同样的词汇和句子还很多很多,这也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音韵
在周朝之前,中国境内没有统一的音韵 。随著周朝国力日增,各地的音韵慢慢以首都的方言或者口音为标准,称为雅言。尔雅就是周朝第一本把字词分类的著作。“尔”的意思是近/接近 。“雅”的意思是雅言,即是正音 。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词典,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音韵、文字、训诂)逐渐辑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在所见的规模,共收录上古时期词语4300多个。
拼音系统
早期汉语的拼音系统为“读如某字”,即用相同或相似读音的字来标注别的字的读音。
后来,汉语的拼音系统称为“反切”:用两个的汉字音韵合并,即取前者的声母和后者的韵母及声调。随著时代变化,古代音韵跟现代音韵差别不同。
被采用的地区
因为中国古代国力鼎盛,所以影响邻近地区的民族采纳或者参考汉语及汉字作为当地的语音及文字。
文字方面,例如:朝鲜半岛从统一新罗时期是直接采用汉字,有学说指在古朝鲜时亦有使用燕、齐一带通行的文字。契丹根据汉字来自创契丹大字(契丹小字为依照回鹘文创建的字母拼写文字)。金(女真)大字根据契丹大字结合汉字为基础再次改造出新变种方块字。西夏文亦是根据汉字笔画改造而成。
语音方面,例如:现代日语残存古代吴音。现代韩语也保留不少古代语音的痕迹。详见日本汉字音和朝鲜汉字音。
古代汉语在国外
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古代中国具有高度发达的文化,对睦邻国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很多外国的语言里都有汉语词存在,日本、越南、朝鲜伸直还系统的保留了整套的古代汉语读音。
日语的“东京”念Tokyo,或许有人不信这本来就是汉语的念法。只是这种念法是一种古代汉语方言——公元五六世纪的江浙话。这种方言叫“吴音”,随着中国历史上大规模输出汉语字音的第一股浪潮到了日本,第二股浪潮是在7世纪左右从中国北方涌入朝鲜,产生了“高丽译音”。
几乎在第二股浪潮的同时,又有一套汉语读音从中原输入日本,构成了日语的另一种读法——汉音。汉音和吴音是不同的,假如用汉音来念“东京”两个字,就成了toukei。越南人开始接受汉字是在秦汉时代,而大规模地采用汉字则是在唐代末年,这就是古代汉语涌向国外的第四股潮流,过去叫做“安南译音”。四种读音彼此不太一样,一方面是因为不同时代和地区的汉语读音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外国人把汉语本来的读音按自己的发音习惯作了一些改动。
日本、朝鲜和越南都是用过汉字,不过情况各有不同。朝鲜是把汉字和朝鲜文夹杂起来使用,而对汉字的写法没有做什么修改。日本把汉字和假名夹杂起来使用,但对两百多个常用汉字进行了简化,这些日本简化字和我们使用的简化汉字不一样。吸收汉字最多的是越南,大约在3世纪,越南人就仿照汉字的样子自创了一种“字喃”和原有的汉字混合使用。不过,越南的“字喃”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汉字,现在都被拼音文字替代了,只有日本和韩国的汉字一直使用到今天。
性质与内容
古代汉语这门课在解放前的旧大学里没有普遍开设,解放后到56年这段时间,高校把古代汉语作为语言专业课开设,但教学内容不同,有的当作历代文选教,有的讲成文言语法,有的专讲文字,音韵,训诂,有的讲成汉
书籍
语史.各校要求不同,但都是从理论上系统地讲述,其目的不在于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当时学生有对文言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认识.而57年后的学生,阅读文言的能力较差,所以古汉语课程的性质就由专业课转为基础课,成为培养阅读文言能力的工具课.61年,王力先生率先实践,把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改为文选,常用词,通论三部分.事实证明,这样做效果很好.我们在教学时只讲通论,文选.文选重在字,词,句落实,并把一些现象放到理论高度上认识,与古代文学要求不同.古代汉语的通论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文字学常识
文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有统一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的本义.大佛寺东坡楼东坡像左侧东坡书写的欧阳修散文《醉翁亭记》:"朝而往,莫而归."一般写作"暮".如何解释 "莫"甲骨文作 ,《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莽中."音"莽",是"草莽"的"莽"的本字.太阳落入草莽中,即傍晚.后来"莫"常被借为否定副词"不"和无定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则在"莫"下加"日",以表将近天黑意,"莫""暮"就成为一对古今字.
《诗经·豳风·七月》:"塞向 户."向,指朝北开的窗户,这个意义今天已不易体会.甲骨文作 ,象屋檐下面墙上有一个窗户之形,并不从口.《说文》:"北出牖也,从宀从口."为了防寒,在冬天把朝北的窗户堵上,用泥抹好柴门."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研究古代汉语的语音结构以及古今语音演变的规律.
懂得音韵学,有助于加深对古书词语的理解.
书籍
苏轼《喜雨亭记》记叙喜雨亭建成后,苏轼与客庆贺:"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注:"属zhu,后来写作嘱,属客:斟酒给客人喝."其实"属"与"斟"无联系.将"属"讲成"嘱"不妥(古今字)."属","注"声母皆为"章"母,在《广韵》中同为"遇"摄(《广韵》16摄,每摄由发音相近的韵所组成)两字声同韵近,意义相通."属"通"注"即"斟""灌"之意.举酒:拿起酒.属客:斟给客人.
懂得音韵学,有助于对方音作出解释.方音是古音的保留."街".古音j,q,x是见系g,k,h和精系z,c,s演变而来的.《水经注·汉水篇》:"文水,即门水也." "文水"为什么读成"门水"呢 因为上古没有轻唇音声母."文"在唐宋时读轻唇音"微"母,在上古时就读成重唇音"明"母.于是,wén(文)就读成mén(门).今天有些方言还保留这一上古读法.湖南益阳方言就把"wén zi(蚊子)"读成"mēn zi".
懂得音韵学,有助于对汉字结构的认识."颠":从页真声,"特":从牛寺声.(古无舌上音)."排"从手非声,古无轻唇音;蚊,又作蟁.
懂得诗词格律,对理解词义很有好处.如:近体诗要求平仄协调: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平仄必须交替: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出句(上句)和对句(下句)的平仄必须对立.王维《老将行》:"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杨"用的是修辞学上的借代,代语."杨"即"柳".用典,《庄子·至乐》:"俄而柳生其左肘."王先谦《集解》:"柳即瘤,声转借字.""柳"通"瘤",用"杨"代"柳",押声韵,写老将飞箭,使鸟无全目.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从诗歌对仗上看,"沉"应与"长"词性相同,"长林梢""沉塘坳"均应为偏正结构."沉"即"深",又沉思,即深思.飞得高的挂在高的树梢上,低的飘转到深水塘里.词汇学常识
词汇学主要研究古代汉语词汇的构成,词义的变化规律等.
《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采采"毛传,孔疏讲为采集,采了又采;清·戴震,马瑞辰讲为茂盛.当为"茂盛"义.①全诗四章写的是女子怀念征人.妻子在家想念丈夫,卷耳正茂盛,提的又是浅筐,老采不满,说明心不在卷耳上,符合诗的主题.②《诗经》中"采采"全当"茂盛","众多"讲.《秦风·蒹葭》:"蒹葭采采"另一章作"蒹葭萋萋",都当"茂盛"讲.《曹风·蜉蝣》:"采采衣服"毛传"采采,众多也."③全部《诗经》中及物动词都无重叠形式,"采集"之义只用一个"采".而凡在名词前的叠音词全为烘托态貌的形容词.这种叠音词的意义非单字意义的简单相加,将"采采"讲为"采了又采",是由于对叠音词的这种性质认识有误所致.
1987年高考题,要求选择字形,字音全对的一组,剩下唯一一组中有个词"盘跚",有人言当作"蹒".其实均可.连绵词只求语音相同或相近,不求字形相同,故写法比较自由.如双声连绵词"犹豫"可写作"犹预""犹与""由夷""由豫""犹夷"等.
《资治通鉴》:"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爪牙"在现代汉语中为贬义词,义"帮凶,走狗".在此却是褒义词."爪牙"本来是禽兽寻找食物和保卫自己的工具,借喻而为武臣,猛将.这些将领,有的充任心腹,有的充当武臣,有的是功臣.语法学常识
研究古代汉语结构的规律.包括词法,句法.
《孟子·尽心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告子上》:"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
书籍
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不拘于时,学于余."第一个"于",介词,引进行为主动者,"被".第二个"于",引介动作涉及的对象,"向".不受当时社会上那种耻于学师的风尚拘束,向我学习.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修辞学常识
研究语言的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借代","互文""借代"现代汉语仍然使用,而"互文"用得极少."互文"指前后文句或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参互见义.重在形分义合,上下文互相补充,共同表达文意.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烟""月"在上,"寒水""沙"在下,它们是"笼"与被"笼"的关系.在这里"烟""月"互相补充,理解为:烟,月都笼罩着寒水,笼罩着沙.《捕蛇者说》:"叫嚣乎东西, 突乎南北."在东西南北都大喊大叫,横冲直撞.假如不明互文的特点,只从形式上理解,易误.《楚辞·离骚》:"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王逸《楚辞章句》注释没有考虑互文,把"夏康"连读,讲成人名,即"太康".实际"启"为夏启,"夏"亦为夏启.两者互文,一言启,一言夏,实指一个人.这样理解形式上对应才整齐.训诂学常识
训诂学是以训诂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训诂学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作为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
懂得训诂学,有助于对词义的理解.如训诂学中词语训释的一种方式是声训.用音同或音近字解释词义.有助于识别通假字.如:《诗·秦风·终南》:"终南何有 有纪有堂."毛传:"纪,基也.""堂,毕道平如堂也."
字典
王引之《经义述闻》第五:"山基,毕道仍是山,非山之所有也."他考证:本文上一章:"终南何有 有条有梅."指山上出产的树木.全部《诗经》凡属于山有什么都找出来:山有榛,山有扶苏,山有乔松,山有枢,山有漆,南山有桑,北山有杨,北山有李,南山有杞,都指好树木.这首诗第一章写终南山有草木,二章谈山,不对.不符合《诗经》体例.他通过古音解决:"纪"通"杞","堂"通"棠""纪"声母"见"母,"杞"声母为"溪"母,都是"之"部."堂","棠"皆定母,阳部.
学习古代汉语还应懂古代文化常识.
《许行》:"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秦汉时,一尺只有23公分,五尺即1.15米.《西门豹治邺》中有"斋戒"一词,课本注为:"古时举行祭祀,先要斋戒(包括沐浴,更衣,素食,独居等),表示对神的恭敬."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佛教传入中国前,"斋戒"的内容包括沐浴,更衣,节制嗜欲等正心洁身的要求,但并不要求素食.相反据《周礼》记载,古人斋戒还要强调肉食.特别是天子斋戒,一天要杀三次牲,早,中,晚都要变换花样.佛教传入中国后斋戒才要求素食.《西门豹治邺》反映的语言事实是西汉以前的事.
通论部分只讲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训诂,其中文字,词汇,语法是重点。
学习方法
总的来说,以运用为主。注意::
1,树立历史观点,重在掌握古今汉语不同之处。
书籍
2,熟读课文,多练习。所讲篇章要精读.要求背诵的篇章有: 《郑伯克段于鄢》 , 《齐桓公伐楚》 , 《鞌之战》 , 《吕相绝秦》 , 《晏子不死君难》 。
3,勤查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辞源》 , 《大字典》 , 《大词典》 ,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中科院语言所古代汉语教研室编《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等。
学习目的
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大致有三:
1.提高阅读文言的能力,便于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文言文,它代表了汉语书面语的大多数,古人利用这种书面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要了解古代的文化遗产,就必须学习古代汉语.
医学上,学习医古文,有利于继承古代医学遗产.《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华佗告诉其弟子吴普,古时长寿的人运用气功锻炼身体和治病的方法之一:熊颈鸱顾."熊颈"应作"熊经".而《古汉语研究》95年4期李怀之《"熊经"新解》指出以前解作熊经,形近而误,"经"当"悬挂"讲,"熊经"即象熊一样悬挂.模仿熊攀挂树枝的动作.《广雅·释言》:"经,径也." 《文选·左思》李善注:"直行为经."径:径直行走.马王堆汉墓帛书导引图有题为"熊经"的,其图为左右两脚一前一后,左右两臂一起一落,收腹挺胸,身体悠然有摇晃之状,类似后人的行步功法.这正是熊直立行走的姿态.鸱,又名角鸱,是猫头鹰的一种.鸱顾,象角鸱一样回头顾盼.模仿角鸱回头顾盼的动作."熊""鸱"都在动词前作状语,这种现象称作普通名词作状语.译为象熊一样径直走,象角鸱一样来回顾盼.
军事上,要学习古人的军事思想,也要接触文言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述了齐国和魏国在魏马陵的一场战役.齐军师孙膑向大将田忌分析两国军情时说:"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百里指每天行军一百里;"趣"义同"趋"."趣利",跑去争利.蹶,形声字,从足厥声.本义为仆倒,跌倒,引申为"挫折".蹶,动词的使动用,使……受挫折;上将,高级武官,义同大将,主将.每天行军一百里跑去争利会使大将受挫折.
书籍
2.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
语言是一个历史范畴,就其自身的规律来说,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代汉语中还保留着古代汉语词语,语法规则,修辞手法.还保留着表现力极强的成语,格言,诗文名句.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现代成语词典》(甘肃师大中文系):"百足,虫名,即马陆,约一寸长,躯干计二十节,切断后仍能蠕动;僵:僵硬……用以比喻人虽死去,他的势力或影响仍然存在."《战国策·燕策一》:"苏代谓燕昭王曰"章苏代讲"其丈夫宦三年不归,其妻爱人.其所爱者曰:子之丈夫来,则且奈何乎 其妻曰:勿忧也,吾已为药酒而待其来矣.已而丈夫果来,於是因令其妾酌(斟)药酒进之.其妾知之,半道而立.虑曰:吾以此饮吾主父,则杀吾主父;以此事告吾主父,则逐吾主母.与杀吾父,逐吾主母者,宁佯踬(zhì)而覆之(倒了它).於是因佯僵而仆之(倒掉它)."又《战国策·燕策一》人有恶苏秦於燕王者"章苏秦讲忠信之事:"臣粼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男主人),言之则逐主母(女主人),乃阳僵弃酒."(阳:通"佯")《文选》卷52曹 《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李善注引《鲁连子》:"百足之虫,断而不蹶,持之者众也."
《光明日报》:"他们在思想上腐蚀拉拢,引诱一些人唯名是争,唯利是图,唯官是抢,唯权是夺,肆无忌惮地侵吞和挥霍人民的劳动果实,追求比资本家还腐朽糜烂的生活."其中"唯名是争,唯利是图,唯官是抢,唯权是夺"是古代汉语中"唯…是…"的格式.
平常说一锅饭能吃十个人,一条登子能坐五,六人.实际运用的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使动."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没有不知道的东西.
而立:三十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既然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然要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就要从古代汉语中摄取养料.像鲁迅,茅盾,朱自清,冰心等现代文学大作家,无一不在古代文学,古代汉语方面有精深的造诣.钱钟书《管锥编》.台湾作家琼瑶《在水一方》,篇名和主题歌都取自《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可见,熟悉古代文学的语言,对于提高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书籍
3.培养教中学语文特别是文言文的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有的没有注释,需要老师自己解决.。如《孔雀东南飞》写焦仲卿恳求焦母留下刘兰芝时说:"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复"下无注."复"作副词的常用义是"又,再",如本文"终老不复取".这里讲成"又,再"不妥."又,再"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而焦仲卿只娶了刘兰芝一人,也只娶了她一次."复"有助动词"能"义.《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如果解为"又,再"似乎亦通,但不合事理,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百川不可能西归,更谈不上再向西归."幸复得此妇"即幸好能得到这个妇人.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高中课本"极"下无注.在这段文字中,"劳苦倦极"与"疾痛惨怛"相对,"劳苦""疾痛""倦极""惨怛"都当为同义结构,"极"不能理解为"极点"."倦""极"同义.《广雅·释诂》:"疲,惫,极也."西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庸人之御驽马……胸喘肤汗,人极马倦."对文,"极"亦"倦".南朝·梁·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闻元帝沐,上启云:伏闻沐久劳极,不审尊体如何 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也."其中"不极"一本作"不劳",可见"极"有"劳"义,而"劳","倦"义相通.又《世说新语》中常见"小极"一词,有时亦作"小倦".可见,"极"就是"倦".
课本中注释有的是错误的,需要老师有辨别能力.高三《信陵君窃符救赵》魏公子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于是选兵八万,进军击秦军."勒兵"注"检阅军队""勒"无"检阅"义."勒"本义为"马笼头"引申为"拉缰止马",再引申为"整顿""部署".《后汉书·光武纪》:"亲勒六军,大陈戎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 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故臣复取璧.""以戏弄臣"一说"戏"为动词,一说"戏弄"为动词.两种说法于上下文意均欠稳妥.《艺文类聚》卷17"人"部引《史记》作"今大王见臣,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故臣复取璧."又卷84"宝玉"部引作"今大王见臣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为戏弄,无偿赵王城意,故臣复取璧."用此校勘今本《史记》,得知"臣"是因下文而衍.原来戏弄的是玉璧而非相如.秦王因骗得稀世珍宝而喜形于色,又将之传给妃嫔赏玩,这才是文意重心所在,而非着意玩弄相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