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王立平:杨佳案:恩仇与是非难解难分 有江湖义气,却无法律是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8 11:46:39

 

 

  上海闸北袭警案发生后,杨佳不仅暴得大名,而且博得了很多同情,甚至还有人喝彩。特别是在网络上,有很多人借杨佳案渲泄着一种强烈的情绪。有人称他为杨大侠,有人把他比作梁山好汉,江湖英雄,还有人为他树碑立传。这种渲泄着的情绪中,夹杂着几分恩仇快意和敌意。

  杨佳案,以及它引发的情绪风暴,有着相当强烈的破坏力。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象一块伤疤,象一条裂缝,表明了社会分裂的程度。隐藏在社会分裂深处的,是人们内心的分裂。这个价值分裂的社会,这个利益分裂的社会,造就出精神分裂的人们。既可能是社会学上的人格分裂,又可能是病理学上的人格分裂。这种分裂之深,直入人们的内心,足以让人心寒齿冷。如果撇开个人情绪的好恶,从中性的角度来惦量杨佳案及其社会反应时,是不是有种透心凉的感觉?人情和法理血淋淋撕裂和背离,伤害着许多人心,让你痛并不快乐着。

  几多快意恩仇,却无些许是非。有恩仇,无是非,也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之一吧。记得《水浒传》中,李逵就常常滥杀无辜,挥着斧子大喊痛快,但这竟然没有妨害他的好汉形象。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很多是杀人的好汉,更不说还有那么多的奸雄,为了大业、伟业、霸业,杀几个人又算什

么大事。

  恩仇与是非,难解难分。有江湖义气,无法律是非。有成王败寇,无Fair play。当把恩仇与是非因循起来,互为因果,是非就有了相对性。这种相对性,道德的相对性,排斥着普世价值,反对着终极信仰,取消了最后的底线。他们对普世价值嗤之以鼻,却根据个人的恩怨情仇,阶级爱憎,会党帮派,趣味偏好,来权衡各自的是是非非。他们的是非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随波逐流,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

  恩仇具有相对性,就象债权债务关系具有相对性一样。恩仇是一连串的债权债务关系。甲有恩于乙,乙欲报恩,则甲是乙的债权人;甲有仇于乙,乙要报仇,甲就是乙的债务人。恩情似水长,仇恨如火烈。有仇必报,父仇子报,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张三报了旧仇,李四添了新恨。既有制造仇恨之人,更有恩将仇报之辈。冤冤相报何时了?虽说冤有头,债有主,但因循久了,积淀厚了,恩仇就是一堆剪不断理还乱的糊涂账。比如,城管欺服他了,他却将愤恨发泄在农民工身上;派出所的警察伤害他了,他却将仇恨发泄在分局的警察身上。人心是脆弱的,仇恨是可以转嫁的。常年累月下来,人人都有那么一股子气,觉得别人都欠他一笔债,不仅要收回血本,而且还要驴打滚的利息。这种债权债务关系的乱账虽然无理,却没有什么办法将其一笔勾销。当我们以法律的名义判处杨佳死刑时,杨佳可能还得意他够本儿、划算了呢。这种心态其实比他手中的刀还要可怕。处死杨佳易,解开他的心结难。这种有向社会讨债心态的人多了,就会把社会给挤兑垮了。社会公正是种信用,本来可以化解这种社会债务。可是,如果丧失了信用,旧债未还,新债又生,本钱未还,利息又生,产生三角债,四角债,多角债......那么,整个社会都被这种债务链条所束缚,就会产生“信用危机”,爆发“债务危机”。这种社会债务危机比金融危机,比次贷危机,比股市暴跌,更可怕,也更残酷。

  杀人是罪,这是不是普世价值?不杀人,这是不是行为底线?如果连这种基本共识都无法达成,只能说这个社会太分裂了,这种分裂太可怕了。其实,杨佳案的是非,最简单、清楚不过了。只是情绪让人们心态不平,让一些人不愿意去面对是非。特别是,上海当局在杨佳案的处理手法上,和西部偏远乡镇无异,大有古代社会的遗风,发生许多法律程序上的问题,比如辩护律师的人选、案情和审判公开等问题,给人不够公开公正的感觉,加剧了人们的不满和疑虑。谁都知道杨佳难免一死,但人们关注的是程序和过程,以及真相而已。程序优先,比结果更重要,这是法学上的共识。能否公正地对待一个死刑犯,意味着将来能否公正地对待我们每一个人,关系着公众对法律的信心和在法律面前的安全感。

  社会应该有它的共同底线,社会需要同舟共济。当社会价值观分裂、混乱时,当社会利益急剧分化时,需要普世价值来给定是非标准,需要法律规定来划定行为底线,需要信息公开来化解猜忌,需要加强交流来建立信任。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江湖漂,怎能不挨刀。当我们身陷恩怨情仇时,给自己点神性去超越皮囊肉身吧,用清醒的是非观对恩仇进行定位吧。最终,还是得超越恩仇,回归是非。爱其人,憎其罪;人罪分开,法断是非。愿因杨佳案而发生分裂争吵的人们,在常识和底线面前,平静情绪,和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