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火灾 逃生方向:文人的改名换姓逃生术 [蔡登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5 22:51:28

文人的改名换姓逃生术

类别:人文历史   浏览量:339   版次:AA29   版名:南方评论 历史评论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6-05
作者:蔡登山 原创   手机看新闻 全国订报编辑此文 摘要:武侠小说中的好汉,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行不改姓,坐不改名。但到了文人手中,改名换姓,却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了。似乎不取个笔名、弄个别号,甚至用个斋名,就不像个文人。于是有人用了上百个别名、外号,这就让后来的研究者伤透了脑筋,不得不编个本名、笔名、别号对照的工具书了。

    ■浮世阅史(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 蔡登山 知名学者

    武侠小说中的好汉,最常说的一句话是:行不改姓,坐不改名。但到了文人手中,改名换姓,却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了。似乎不取个笔名、弄个别号,甚至用个斋名,就不像个文人。于是有人用了上百个别名、外号,这就让后来的研究者伤透了脑筋,不得不编个本名、笔名、别号对照的工具书了。

    其实说起来作家的笔名,有的是妙手偶得,有的却是大有来历。像武侠小说名家金庸,他本名查良镛,金庸乃是从“镛”字拆开而得,谁知后来人们只知金庸,而忘记了他的本名。相同的例子,老舍是从舒庆春的“舒”字而得,曹禺是从万家宝的“万”字(繁体的“萬”拆开为“艹”、“禺”)而得。至于鲁迅本名周树人,取名鲁迅,一般认为是因其母亲姓鲁之故,而“迅”字则有自勉之意。也有人的笔名,是为了纪念或怀人的,像本名李尧棠的巴金,为了纪念在巴黎的沙多吉里小城认识的好友巴恩波,而用他的姓。而本名徐嗣兴的路翎,为了情人李露玲和好友兼情敌姚抡达,而取“露”的谐音,加上姚的笔名“彤翎”的“翎”字,成了“路翎”。另外女作家黄英似乎要隐去生命的某些东西,于是她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取名“庐隐”。至于萧红、萧军都不是他们的本名,那是取“小小红军”之意,于是原名张乃莹、刘鸿霖的两人,就从此改名换姓了。

    中国人好取名号,自古已然。于是除了本名外,还有字、号、堂名等。文人有笔名,艺人有艺名,连尼姑、和尚都有法号。但当这些名字被叫开之后,他们原本的姓名就被人们忘记了。这无疑是一种改名换姓,但纯属附庸风雅,也从无人去追究什么。(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但到了抗战期间,它却有种不同的意义了。我们知道从1942年到1944年间,日本军国主义的文化机构“日本文学报国会”策划召开了三次所谓“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其用意是想对中国沦陷区文学实施干预和渗透,企图将中国文学拖入“大东亚战争”里。那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沦陷区实施思想控制和文化殖民化的主要措施。而当时像柳雨生、周化人、钱稻孙、沈启无、周越然、陶亢德、柳龙光、梅娘等作家,都曾参加过“大东亚文学者大会”,柳雨生还是为数不多的三次都参加者之一。他还发表《告日本文学界》和《大东亚战争与中国文学的动向》等文章,对于“大东亚战争”、“大东亚共荣圈”,更是直截了当,不厌其烦地进行赞扬和鼓吹。柳雨生更广为人知的是创办了《风雨谈》杂志,吸引极多的南北名家,包括包天笑、秦瘦鸥、苏青、予且、谭惟翰、文载道、周越然、钱公侠、谭正璧、陶亢德、路易斯等上海文坛的知名人士,又有北方的文坛名家,如周作人、沈启无、林榕、南星、庄损衣、朱肇洛、张我军、闻青、李道静、瞿兑之、徐凌霄、徐一士等。南京有纪果庵、龙沐勋等人。从作者的阵容而言,《风雨谈》无疑是空前巨大的,《风雨谈》是“当时上海乃至整个沦陷区最引人注目的大型文学期刊之一”。另外1944年柳雨生以敌伪资金接收“太平书局”,凡此种种,使柳雨生成为沦陷时期上海汉奸文学活动的“台柱”之一。

    正是由于当时的这些具体表现,他战后受到中国政府的法律追究,是被以“汉奸文人”罪名缉捕治罪的为数不多的作家之一。极短暂的牢狱之灾后,柳雨生到了香港恢复其本名柳存仁,先后任教于香港皇仁书院和罗富国师范学院,后来更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长期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执教,成为国际著名的道藏学者(详见蔡登山《“文”与“人”的纠葛》,载《南方都市报》4月17日历史评论版)。(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同样的在1940年2月任汪伪中央宣传组主任、负责汪伪政权文化理论宣传工作的周化人,后来又任汪伪铁道部常务次长,1941年后,历任汪伪社会行动指导委员会常委,汪伪广州市长、汪伪全国经济委员会委员、上海行政督察专员。抗战胜利前夕他逃亡吉林,旋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通缉,他继而逃至香港。到香港后他也恢复本名周亿孚,嗣后在香港担任中学教员、大学教授,成为一著名的学者。著有《基督教与中国》、《中国文学史稿》等。直到1976年才病卒。

    曾在上海沦陷时期,创刊《古今》杂志,网罗诸多文士撰稿,使之成为东南地区最畅销、也最具有分量的文史刊物的朱朴,因曾是汪伪政府中的一员,《古今》与汪伪政权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加上后来他又成为汉奸梁鸿志(曾任汪伪“行政院院长”)的“乘龙快婿”。因此在抗战胜利前,他即遁居北平,并没有被捕。而后在1947年他到了香港,改名朱省斋。以他的天赋聪明,兼得他丈人梁鸿志当年的指点,又因先后与吴湖帆、张大千等名画家交游,耳濡目染之余,寝馈于书画,乃卓然有成。在香港20余年中,他已成为中国古代文物的鉴赏专家。并先后出版《省斋读画记》、《书画随笔》、《海外所见名画录》、《画人画事》、《艺苑谈往》五本专谈书画的书籍。(南方都市报  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类似的改名换姓的还不少,如附逆文人周黎庵变回周劭、文载道变回金性尧、金雄白化名朱子家等等。以笔名写作原本是件风雅的事,当时改回原名却是救命的逃生术。而在他们重新功成名就之时,他们是否有过悔意,或还是大言不惭地夸夸其谈?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而更多的是对附敌的讳莫如深,甚至要误导读者,让不明究里的人,无法画上等号,割除前半生的附逆行为,苟若如此,则其心态就颇为可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