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西游4悟空过黄眉:《醉翁亭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5:53:04
案例21号

由 丽
山东省邹平县鹤伴中学
一、教学设想及构思
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游记的古代散文为主。学习本单元,要体会游记散文写景抒情的特点,要体味古诗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经验加深理解。
《醉翁亭记》就是其中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对阅读这样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新课标》的要求是“突出强调审美体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怎样才能通过阅读这些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作品达到体验人生的目的呢?这就需要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与作者、与作品用心灵、情感去感受、体悟!这个过程实际就是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过程。本文作者欧阳修由堂堂朝廷重臣而贬谪滁州,而为区区太守,"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本文描摹山水,抒写游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是积极从政的结果,是"与民同乐"的积极思想。但他也是骚人之流,其愁苦怨伤之情岂能全埋于心底?文中的"翁"、"醉"、"颓"三字,实是他心迹的露脉。作者内心世界很复杂,通过对醉翁亭秀丽风光的描写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写景和抒情相结合,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情怀,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愁怀的复杂感情。这样的人生经历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该如何上呢?应该找一个突破口,我思考了许久,就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二、案例片断描述
(这是《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前面一课时主要介绍写作背景、疏通文字、熟悉内容、理解文意,这课时,主要任务是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一)问题的提出
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领略到了欧阳修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醉翁亭记》作为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是本文什么样的情愫打动了人们?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师: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
生: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师:那么,怎样理解文中的“醉”字呢?
(二)学生探究问题:怎样理解文中的“醉”字?领悟其思想内容。
依据自己读书的感受,谈谈对“醉”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1:(其他同学补充):“醉”可以理解为“陶醉”: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陶醉于山水之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陶醉于宴酣之间;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陶醉于人情之间。“醉”就是“乐”。
学生2:“醉”可以理解为“酒醉”。实际上作者心里是“愁”的。
师首先肯定了这种求异思维的过程:为什么,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依据?
生2:因为这篇游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写的,文中说:“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字号曰醉翁先生。”说明先生是在借酒消愁。
学生3:“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众宾与太守形成鲜明的对比,太守心里是苦的,只能以酒解愁,“举杯消愁愁更愁”,所以就“饮少辄醉”。
学生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说明太守的心思没人理解,给人以孤家寡人的感觉 。有广告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众生笑)。所以我也认为作者是在借酒消愁,“醉”也可以理解为“酒醉”。
师:那么,怎样正确理解醉与乐、醉与愁的关系呢?即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当时的思想感情呢?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学生5:“醉”不只指“酒醉”,更指“陶醉”。实际上是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是乐中含悲 。
学生6: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就意味着当时政治清明,这是太守到滁州后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的结果。临溪而渔,酿泉为酒,山肴野蔌,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面对此情此景太守作者自然感到欣慰,怎不陶醉?何不乐在其中?“醉”与“乐”是统一的。
学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太守以百姓的快乐为乐趣,“乐其乐”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滁州百姓同乐。这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师小结: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欧阳修虽被贬,但他以宽和仁爱之心对待滁州的百姓,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乐民之乐”。这样才算把握了本文的主旨。
教学反思 
课后想到同学们课上那么积极、那么认真的探讨,我有一种惊喜的感觉。细细想来,体会如下:
1、理解课文的主旨,要找好切入口,一点带面,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本,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才能对作者的思想境界有深切的理解,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不管学生的思维结果如何,对学生的思维过程都要加以肯定。关键是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观点的依据。萨特曾说 “阅读就是自由的梦。“阅读是一种生命,一种生活,学生正是在自由阅读中享受人生、体验人生!课堂上的求异思维,往往会把我们的思考带进更为深入的层面,取得更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