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梦西游3玄武:期货市场经典理论的几个“软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20:45:06

 

 在期货市场中,一方面,由于风险远高于普通投资,投资者急需实用的市场理论来加以指引;另一方面,传统期货理论的“现金价值”又受到质疑。这一现象凸显了传统期货理论本身长期以来存在的缺陷和难解的问题。

      虽然这是期货这个特殊市场与生俱来的天性形成的,但从某种程度来说,作为市场理论它的确还有太多未解决的矛盾,这是需要我们去研究的地方。


   这里只简要列举部分理论的情况,并针对四个存在缺陷的地方加以论述。


     1964年,奥斯本(Osberne)发表随机漫步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EMH),提出资本市场价格遵循随机游走的主张,指出市场价格是市场对随机到来的事件信息做出的反应,投资者的意志并不能主导事态的发展,从而建立了投资者“整体理性”这一经典假设,并进一步假设期货合约的持有期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从而可以用数理统计学的工具来分析资本市场。

    1965年,经济学家法玛(Fama)等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这个理论是假设参与市场的投资者有足够的理性,能够迅速对所有市场信息作出合理反应。这是否定基本面分析和图表分析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对于目前的投资者来说,这就是存在着很多看淡基本面分析和图表分析的人士的理论原因。


      法玛于1970年进一步强化了其有效市场理论:由于理性投资者以理性和无偏的方式与非理性投资者博奕,前者将逐步主导市场,使得市场至少能够达到弱式有效(Weak Form Efficient)。在这一过程中,“市场选择”这个自然法则使理性投资者成为主导市场的有效力量。“有效市场假说”的支持者认为,市场中的非理性投资者将会遭遇理性投资者的套利活动,“市场选择”使得发生错误的非理性投资者处于被动地位(亏损),从而被逐步淘汰出市场,直到套期机会消失。通过这一“试错”过程,市场趋近于“无套利均衡”状态,这一过程中市场价格逐步接近其真实价值。

      这样,“有效市场假设”就隐含着两个判断:一是非理性交易者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无足轻重的,因为他们不能长时间影响价格;二是投资者只有根据证券的内在价值进行交易才能获得效益最大化。

      在“有效市场假说”产生的同时,马克维茨首先用“均值——方差”方法提出资产组合理论,经托宾(Tobin)、夏普(Sharpe)、林特纳(Lintner)、莫辛(Mossin)将“有效市场假设”与马克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相结合,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及相关的“有效市场假设”构成了传统金融理论的标准范式,占据了金融理论研究领域的主导地位。


      这些理论的特点就是在持有期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的基础上,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分析期货市场,指导期货投资。


      比如,资产组合理论进一步假设投资者总是追求较大的收益率和较小的收益率方差(风险的度量)。在EMH否定了投资者的价格预测能力之后,资产组合理论指出,投资者也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来降低投资风险,尽量获得平均收益率。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一系列附加假设的基础上,经过研究指出,高风险的资产组合会有高收益率期望值,也就是所谓的“风险与收益互换”。在实际应用中,投资经理人根据这一理念使其主要工作是设计资产组合以适应不同群体和不同风险偏好者的需要。


      传统理论的这几个观点,其本身在实践中就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关于随机漫步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的问题

     1投资者并非是“整体理性”的


     实际研究表明,每个投资者对信息的获取和反应能力都是有限而且需要时间的,认为信息能够被立即消化是不符合实际的;再者,在市场中情绪和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总是存在的,而且一直得到投资者的重视。因而,“整体理性”的假说难以真正成立。EMH的理论家也不否认这一点,但他们认为,尽管投资者个体可能有不理性的判断,但从统计学看来,这都是在“理性均值”左右的正常偏差。所以,他们强调,投资者作为整体是理性的。

     但是,“整体理性”一说也是可疑的。所谓投资者整体,无外乎就是由众多的人组成的一个“群体”。这种“群体”特征早有人类学家作出了成熟的论断:其一,人类对群体声音的敏感度远超过其他任何东西的影响,这就是所谓“从众理论”。我们能观察到群体可以因某一信息而动,但其内因往往并不是信息本身,如时尚、极端社会运动等现象。其二,群体会受到狂热、恐慌等因素的支配,如经济恐慌、市场情绪等都能控制群体。其三,群体明显会受到“领头者”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立即可想起拿破仑、希特勒,或者市场上大都关心大户情况等这些现象。这些群体特征能说明“整体理性”的问题吗?应该是刚好相反。

     另外,期货市场中各交易主体之间实际上存在博弈的关系,博弈的结果可能会导致整体非理性,就像“囚徒困境”的例子一样。


     2市场中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很明显,信息不能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不偏不倚。而且,信息会产生累积效应——就像伯·巴克(Per  Bak)研究的沙堆,一开始的累积只会有量的增加,但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大的变化——塌落。市场也会发生类似的行为。如某些单个的信息也许对市场没有太大影响,但类似信息的数量叠加就会产生超过信息总和的力量,形成传统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市场剧变。


     3市场是有效的吗
     
从以上两点,我们就自然会提出这个问题。对市场有效与否的问题,不仅经验主义者提出疑问,就是在理论界也有争议。首先,强式有效市场假设(认为即使拥有内幕消息也没有优势)就受到广泛的质疑。国内外资本市场上都有很多利用内幕交易牟利的行为,被公开处罚的也不在少数。比如,乔治·索罗斯就被法国的法院判罚220万欧元。法院认为他在14年前靠内幕交易在该国股市上获得了相当于220万欧元的利润。其次,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技术分析无用)也与事实相悖。技术分析在今天的国内外资本市场上仍然被证明有一定的意义,受到广泛的推崇。

     4收益率并不服从正态分布    从理论上讲,因为期货价格变动明显是有趋势性的,所以期货收益率显然不是完全随机的,也就不服从正态分布。从实证的角度来看,有许多学者,包括EMH的创始人Fama在对资产持有期收益率的观测中都曾发现,其频数分布曲线不是钟形的正态分布曲线,一般是负斜的,且峰部比正态分布所预言的更高,尾部比正态分布所预言的更大。这是一种叫作稳定帕累托分布的曲线,或称莱维曲线。其特点是有较胖的尾部,即发生市场剧变(如崩盘或暴涨)的概率比正态分布所预言的要大。

     5关于时间的问题


     在EMH框架下,由于是随机游荡的市场,时间是可以忽视的。现在和过去没有关系,未来和现在也没有关系。在时间变量下,价格的变动形式是不变的(随机分布)。也就是说,在这个理论框架下,没有“时间之矢”的概念,时间是可逆的。但实际上,时间在期货价格变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的价格会影响到未来,过去的信息会影响到未来。也可以简单地说,市场是有记忆效应的,历史不能视之若无。这是符合物质世界运动普遍规律的。我们在研究期货市场时,必须尊重这个普遍规律。


     以上这几点可以说明,随机漫步模型和有效市场假说在很多方面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这些经典理论存在天然的弱点。即使从整体来看该理论有积极的地方,但也无法摆脱自身之“痒”。EMH所否定基本面分析和图表分析的理由就不能充分成立。

     二、“有效市场假设”隐含的两个判断是否合理


    随着信息经济学的发展,“金融市场噪声交易”理论成为正在兴起的行为金融学的一个分支。行为金融理论与传统理论的分歧并不在于“整体理性”的假设,而在于传统金融理论认为市场“优胜劣汰”的进化中,胜者必定是具有完美理性的投资者。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德龙(De Long)、席勒(Shiller)、萨默斯(Summers)和瓦尔德曼(Waldman)等“金融噪声交易”学者认为,当理性投资者进行交易时,不仅要面对所有公开信息发生变化的风险,而且要面对“不拥有内部信息却非理性地把‘噪声’作为信息进行交易的‘噪声交易者’”(布莱克,1986)所造成的非理性预期变动的风险。理性投资者作为风险厌恶者,可以放弃套利机会而不与“噪声交易者”的错误判断相抗衡,从而使“噪声交易者”获得高于理性投资者的收益。套利者对“噪声交易者”的对抗力量削弱,便可能使价格明显偏离真实价格。

     “噪声交易者”可以从自身创造的风险中获利,而且为新进入市场的交易者作出示范效应,同时,一部分套利者也会转变为“噪声交易者”。因此,“噪声交易者”有可能主导市场,从而使市场效率消失。所以,“有效市场假设”隐含着的两个判断就难以成立。


    三、马克维茨“资产定价模型”的失败

    马克维茨的“资产定价模型”严重依赖“均值——方差”作为选择投资组合标准的前提条件,即投资者是风险厌恶者,而且收益分布必须符合正态分布或投资者的效用函数为二次型。而许多研究表明,收益分布往往不遵循正态分布,投资者在实际投资中对待风险的态度也并非固定不变。

     对这个理论还有很多实证说明它的缺陷。例如,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基金,其合伙人是数学金融学家、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马顿和麦隆·舒尔茨,其获奖论文是《期权交易的价格形成理论》。他们根据马克维茨的理论,建立了一个精巧的模型,以这种数学金融学理论编制程序,运用计算机预测价格走向,以此决策投资组合。1998年9月,该公司由于投资的巨大亏损而面临危机,不得不求助于美联储(FED)的“软预算约束”以避免破产。这是经典理论工具失败的典型案例,给资产组合理论及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主流金融理论以沉重打击。


    四、对“风险与收益互换”观点的质疑

     对“风险与收益互换”的说法也存在疑虑,即使是在美国等发达的资本市场上,也有很多现象与这点不一致。实证研究表明,风险和收益经常是不能互换的。EMH的创始人Fama和芝加哥大学的另一位经济学家French就发现,CAPM方法中提到的风险与长期收益实际上并无关系。这个研究结论再次凸显了其理论的难解之“痒”。

    当然,以上列举的这些经典期货理论的“软肋”,也为逐渐“层创演化”的新理论提供了发展依据。从最早产生的技术分析法到上世纪60年代兴起的数量分析理论以及现在开始受到重视的分形市场理论等,都是对资本市场这个“复杂系统”认识的进阶,都是一个从初级的复杂观到高级的简单观,再从简单观到更高层次的复杂观的过程。每一个新的理论出现以后,虽然在逻辑上否定了以前的观点,但在实际应用中都不能很好地完全替代以前的理论。就像西医并不能完全取代中医一样。

     其实,目前分形市场理论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它只是告诉我们资本市场是个分形,不要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那一套来分析市场,但它还是没有比较清楚地告诉我们怎样在新的思维范式下更好地投资,只是它没有否定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

     我们都知道,市场不可能存在完美的理论工具,但作为投资者,应该注意描述市场的理论不足何在。随着复杂性科学理论的不断进步,相信人们对资本市场的分析水平会有一次质的飞跃。


                              作者:梁峻  出处:华夏期货经纪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