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印标签专业版注册机:又到端午节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4 01:19:57
...
二泉映月 发表于 2008-6-15 17:13:00
又到端午节啦

又到端午节',1)">
“又到端午节!”一位同事的话使我想起小时候许多有关端午的事来。
一、割艾蒿
端午前后(时间据说不能退后也不能提前,否则避邪防毒之效就差些),大人们趁天儿麻麻亮,就背上凉背架子,带上茅镰刀和绳索,爬上山坡,瞄上那又大又绿的艾蒿,迅速的割起来,带回家,铺好后晾晒在地上。用绳索最好是红绳索捆好四五枝,挂在自己的大门的房框上。据说这是为了避邪。其他的放在楼上空闲处,放着以后说不准会用上它。如果流鼻血,这可是止血的良方。记得我好几次流鼻血,我只要把已枯干的艾蒿叶,用手细细搓成一小团,堵上流血的鼻孔,血就止住了。后来,我的儿子皮肤不十分好,一直喜欢长疮,而且奇痒,好几次请医生看都没有治好。后来,我父亲,拿上楼上的艾蒿,唰下艾叶,在大锅里熬上好一会儿,再用热水掺和着洗一洗,连续洗上一周。嘿!真有效!疮全没拉!
人们还把菖蒲、艾蒿插在门框上方,称蒲剑、艾虎。菖蒲、艾叶也是中药,有驱虫作用。在明、清两个朝代,北京人还在端午节这天举家出游,大多是到天坛“避灾”,也有的到金鱼池、高梁桥、积水潭、二闸等地游玩。“避灾”虽有迷信色彩,然而到郊野或空气好的地方出游,对健康还是有益的。
二、发馒头,看划船
头天早上,拿出告子(我也不知是哪个字,查了一下也不知所然,只好将就用此两字,不知是否?)掰成几块放在一个大面盆里,倒上水。过一段时间(大概是两个小时)后,再用筷子和一和,加上会面搅一搅,再过两个小时后,再和一和,再加面搅一搅。顺便到到外面找一找芭蕉叶或大的竹叶、美人蕉叶,掰下来洗干净,晾干。到了晚上,告子就变成满满的一面盆面。此时母亲就放下其他活儿,洗好大方桌,调好火。最好是大柴灶火,火势旺,比煤炭火蒸起来更香。在生好火的过程中,母亲一边揉好面,做成了馒头、菜包子、糖包子。那时很少有肉包子,也许是肉紧张吧。等火烧好水后,母亲就放上包子馒头,盖上盖子。好!只欠东风了!蒸上近一个小时,揭开盖子,母亲用洗好的手指头在馒头包子按一下(现在回忆起来母亲那时真了不起!直到现在还敢直接用双手拿出蒸锅中的菜碗)见按下的手指印立即恢复了,就端出蒸锅。揭开盖子,稍敞一下,拿出一个个包子馒头。我和妹妹一人一个捧着馒头,尝上一大口一下,真香!别慌!不能吃完,还要等明天端午节带上馒头到城关看划龙舟竞赛备用呢!
第二天,天儿一亮,就有好伙伴来喊我出发。于是我挎上馒头,高高兴兴的来到车站。车站早就人山人海啦!车只有一辆。怎么办?“走!即使走也要去看划龙舟!”于是我们一群小伙伴在几个大人的引导下,踏上到秭归的路。还好!因为是早晨,天儿不十分热,虽有几个小朋友喊赖不活了,但我们终于到了城关秭归秤砣----划龙船比赛的地点。人比老家更多,河坝上全都是人。连平时田里(这是附近的农民种的菜,平时是不种的,因随时有被淹的可能,种了也收不到)也站满了人。对河岸边,也是人山人海。
“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龙舟竞赛开始了!领导讲完后之后,就是各种船只唱着招魂曲游江招魂。当初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于阴历五月五日投入汨罗江,人们为了寻找尸首,人们自发组织起一只只船,嘴里不停的呼喊:“屈大夫,回来吧!屈大夫,回来吧!”这消息传到秭归,家乡的父老乡亲也组织起一条条招魂船(因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坚信:屈大夫会回来的!魂灵会回来的!)手里不断撒着粽子,以免鱼吃屈大夫尸首,也不断的喊出:“屈大夫,回来吧!屈大夫,回来吧!”屈原的妹妹屈幺姑更是悲痛欲绝,一天到黑披着散发喊着:“哥回,哥回哟!”十天,没找到!二十天能没找到!屈幺姑也泣不成声气绝身亡,变成一种鸟——幺姑鸟。他一直喊着:“哥回!哥会哟!”于是人们称屈原的故乡所在县为姊归(妹妹盼哥哥屈原回来),可是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不能把女的放在前面,只好改“姊”为“秭”。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形成啦!每年五月五日,到江边祭祀,游江招魂,把粽子(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投入江中,以免鱼吃屈大夫尸首,五月十五,仍是划龙船,仍是投粽子,屈大夫尸首没找到.五月二十五,仍是划龙船,仍是投粽子,屈大夫尸首仍没找到。后演变为划龙船吃粽子以纪念屈原。之所以划龙船投粽子,据有的渔夫说吞下屈大夫尸首的鱼回来了,它始终上游到泄滩,下至青滩,之所以吃粽子,意在一是睹物思人,由粽子想到屈原,二是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像屈原一样的状元。于是形成端午节人们划龙船江投粽子吃粽子的习俗。而且在秭归五月初五----这是小端午,五月十五,这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这是末端午。后来这一活动在南方得到普遍推广。因为自古划龙舟就是一项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水上游艺活动,具有竞技性。就连北京地区也曾有其踪影,但由于水域条件所限,其竞渡规模及影响比南方各地都要逊色。如今,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尽管有关赛龙舟的起源虽然有多种说法,但屈原对端午习俗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它早已成为我国许多地方过端午时的一项最热烈的庆祝活动,它最富激情,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努力奋争、拼搏向上的精神。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
“刚哥哥,你瞧!划龙船开始啦!”突然,一个小伙伴喊道,打断了我的回忆。顺眼望去,黄色代表队、白色代表队、红色代表队、蓝色代表队等九支龙船竞相比赛,队员们的嘿咗嘿咗嘿咗的吆喝声、指挥者咚咚咚的一阵紧似一阵的的鼓点声,观众的“加油!加油!”的呐喊声,响成一片。最后都是归州代表队或是县职代表队赢啦!
三、吃粽子,煮鸡蛋,饮雄黄酒
我不知道为何我的家乡只与归州相隔几公里却没有卖粽子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但我深深明白屈原与端午习俗的渊源关系,因为我们从小就听大人讲挂艾蒿、划龙船、吃粽子、喝雄黄酒的来历及其对今人健康的关系。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其实吃粽子也有很多讲究,都和日常健康息息相关。在中医里,包粽子的苇叶及荷叶均是清热解暑的良药,就连我们司空见惯的糯米,在中医里也具有益气生津、清热的药效。中医认为,端午节后,便进入了夏季最热的月份。由于苦夏难耐,人们普遍会有上火、中暑现象发生,而此时常吃粽子,确实是药食同源的解暑良“药”。
虽然市场上粽子馅是林林总总,但以中医饮食的养生观点给大家提出建议:由于枣味甘性温,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栗子具有补气健脾、益肾的功效,因此,选择红枣、栗子做馅儿的粽子,可算是粽子中的“极品”。
粽子虽为节日中的鲜品,食之不当也会伤人。以糯米做主料的粽子不宜消化,过食会因伤脾胃而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因此,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群不可贪吃。即便是脾胃功能健强者,也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如果过节家里自己包粽子,要把握“现包、现吃”的原则,而从超市中购回的冷冻粽子,应蒸煮透了再吃。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此外,端午节这天,很多地方还有饮雄黄酒杀肚虫的习俗,但有人认为,应该抛弃饮雄黄酒习俗!因为虽然雄黄可杀虫、除湿止痒,但却是剧毒,日服0.3克便可致人中毒,轻者呕吐、恶心、腹痛、大小便不下,并可继发喉炎、头痛,严重则可使心、肝、肾及肠受损。
又到端午节啦!端午回来啦!屈原回来兮!端午文化回来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