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河副本奖励:不一样的风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8:16:08
就定义而言,风光摄影终极目的是摄影者运用镜头语言进行的一次审美活动。在自然界面前,精心布控光线的技术摄影也好,融入自己心境的主题摄影也好,均是用镜头语言描绘对自己脚下土地和山河的热爱。它给人以感官和心灵的愉悦,由此也将使人平添些过目不忘的情趣。然而这组风光的拍摄者许宝宽却有悖于惯常的规则,那些形式美丽的图像中凝聚着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于是,这些风光就成为了——

  摄影手记·许宝宽

  这组作品是我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思考与焦虑,内容分为湖泊、河流、山林、田野。拍摄于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上游。就地理而言,这里与北京有着特殊的渊源关系。公元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边患严重,八月,英宗御驾亲征于此。由于轻敌与人为的过失,明军大败,皇帝被俘,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这就是有名的“土木之变”,由此引发了历史上著名的“迁都之争”和京城保卫战。今天的环境之患会不会成为五百年前的隆隆铁骑?我经常提问自己。

  就影像而言,这组片子由纪实转向“纪空”,既有传统纪实摄影强调写实、关怀、人文的“入世”特征,又具有风光摄影讲求构成、光线、审美的写意趣向,拍摄中放弃介入事件对情节的捕捉、描述,转向对细部的凝视,以此来展开作者立场、思想、理念的阐释。通过深入细致的空间描述,赋予现实以深度,让现实与空间之间形成一种批判的关系,进而给人们提供反思现实、反思社会的空间维度。

  作品以美丽的形式感暗喻着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组影像“在模糊了纪实与表现的边界的同时,也质疑了艺术与记录的各自定义”,作为思索摄影本质、寻求摄影突围的实践成果,期望得到阅读者的指教。

  对于中国而言,适当的自我约束,在不远的未来应该得到体现。我们确实需要问问自己:只剩一滴水时,用在哪里?任何一个地区的资源承载力都是有限的,比如华北,地下水一直在超负荷使用,也在不断面对地面塌陷、裂缝、水倒灌、污染等问题。长此以往,即使能扛过旱情,也可能是暂时的,自然环境的长远变化将是更大代价。

   ——水利部旱灾及对策研究室主任吴玉成

  国际水利学界的一个共识是,人类使用一条河流水量的20%,对河流自然生态破坏不会太大;30%就达到警戒线,会对生态有严重影响。而我们对永定河水量的使用,达到了90%,这无异于喝干榨尽,河流必然毁灭。

   ——河北省水利厅资深专家魏智敏

  我们也在关注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对干旱的影响。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必然导致土壤越来越干。目前华北干旱持续几十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自然因素。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柱国

  缓解干旱最有效的工具当然是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连续八年涉农的一号文件,今年聚焦在水利上,可见该问题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郑风田

  新风景

  地球原本没有这样的风景。它原来的风景是高耸和逶迤的山川和莽莽绿野,以及浩瀚无垠的大海。人类掌握了机器之后,风景变了。烟囱、电线穿插在天地之间,大坝阻断了河流,公路切割了田野。这些被称为人造风景。二十世纪中叶以后,人造风景越来越花哨,地球的样貌也就日新月异了。人类开始大量使用塑料之后,无以计数的塑料废弃物也开始为地球环境增加色彩。但这些鲜艳的色彩并不美丽,它甚至令人恐怖。因为它直接污染环境,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成为“现代”的问题。许宝宽拍摄的这组“美丽风景”,以“漂亮”的形式反讽了这个无奈的现实,令我们震惊。

  ——平遥国际影展策展词鲍昆

  山水中的“山水”

  自然空间已然收缩,并不得不逐步退守。那些远离城市的山水,它们的命运不容乐观。

  河北摄影师许宝宽的《新风景》离开了都市语境,而转向真正的山水。拍摄于永定河上游的这组作品,摄影师运用了传统风光的拍摄方法:美好的构图、灿烂的光影。而此刻的山水已经面目全非……

  许宝宽的这组未完成作品,其拍摄状态也明确地表达了对于这种现代文明的侵蚀性的关注,而其未完成状态就意味着这种侵蚀的无休止状态。因此,我们所依赖的传统文化中那些用来修身养性的山水已经消失,转身进入一种文化想象里。而真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山水,则是货真价实的人造山水。

  ——资深媒体评论家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