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闪石的作用:于漪: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3:50:54
于漪: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

作者:于漪????文章来源:《教育参考》2006(6)????点击数: 245????更新时间:2006-9-18

?

名师简介: 于漪,女,1929 年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 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基础教育这块园地辛勤耕耘。她饱含深情地说:“我常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更常常意识到重任在肩,要积极进取。”由于对基础教育作出了突出贡献,她荣获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 我一直在教学第一线跌打滚爬,对语文教学的感情真是难以言表。首先我是中国人,中国人必须学好母语。今天来的大多是中青年同志,中青年教师是语文教学的希望所在。我在学校里担任过各种角色,我觉得最难的莫过于上课。学校里每节课上得有质量,学校教育就天下无敌。但是把每节课上好谈何容易!教师是站三尺讲台的,三尺讲台联系着学生的青春,一个人只有一个青春,青春年华是无价之宝。记得在中学读书时,老师教诗词,教完了我也就背出来了。刚才康土凯校长讲,他依然记得初中老师教的王之涣、李白的诗词,可见,语言文字洒播到学生心中,可以刻骨铭心,终身受益。所以说,三尺讲台是联系着学生的青春,因为每堂课的质量影响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形成。

??? 我觉得现在课改最难改的是上课。有些老师说课时可以头头是道,但一上就不一样了,因此说和教还是很大的距离。我做了几十年的教师,悟出学校工作最艰难的就是上课,追求的目标是每节课都是高质量的,因为课的质量高低影响学生成长、成人乃至成才。特别是语文学科,它影响孩子的终身,陪伴他们一辈子,它是长效的,不衰的。正因为是这样的学科,所以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语文成为热点,大家都可以批评,语文教师日子不好过。但再不好过也要过,因为母语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影响的是孩子的一辈子,再艰苦也要迎难而上,否则要语文老师干什么?语文老师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华文化而努力奋进的。这次圆桌论坛的主题是“诗歌的个性化教学”。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好的诗歌从泥土里迸发出来以后,它的芳香有的会延续几千年,长久地弥漫大地,形成民族精神的精华。但由于社会的功利思想作祟,人们的语言粗俗化,文化趣味降低,诗歌教学受到的冲击也很大,但我们要直面现实。我提三个问题,与同志共同探讨。

??? 第一,如何坚守语文精神家园

??? 海德格尔讲过,“语言是存在的家”。人的思想情操都寄存于语言当中。语言本身是富有诗意的,只要思想深刻流畅,表达出来的就有诗意,母语是精神家园。世界上有6000多种语言,现在面临消亡的大概有 2000多种。中国的语言——汉语,是非常优秀的语言,它是双脑文字,对孩子智力开发非常有益,而且还是联合国用语的六种工具语言之一。我国人口众多,汉语的历史悠久,应该说语文的地位是不成问题的,但由于种种影响,语文的地位、价值日益下降。我从报上看到:某地举行翻译大赛,一等奖空缺,二等奖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原因在于他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复旦大学历年来的母语比赛都是中国人第一名,而今年的结果,却也是外国人说汉语得一等奖。现在社会天外奇谈多,我居然还看到有人用标点符号写小说,14个标点符号写成文学小说,说这是“创新”。究竟是“创新”还是猜谜语?标点符号只是语言的辅助工具。更有甚者,从小学、幼儿园开始,人为地把外语提得莫名其妙的高。不是不要外语,马克思讲过,学会一门外语可以认识一个世界,可以多一种思维。但外语和母语位置该怎么摆?有次开会,谈到语文教学的艰难,一位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副主任讲,担忧没有必要,现在外国人学汉语不是也很多吗?我是不敢苟同这个意见的。为什么?中国人学母语和外国人学汉语完全是两回事。外国人学汉语是要和中国做生意,赚中国人的钱,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搞研究。中国人学母语是传承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形成中华民族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这两者是不能等同的。我讲这些,是说明圈内圈外对语文教学的认识都有误区,谁才能正本清源呢?我觉得主干力量是我们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们是正本清源的中坚力量!因为教师最理解母语对孩子整个人格完善的重要性,对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民族素质。这个重任就落在语文教师身上,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身上,因为中青年教师要顶起语文教学的一片天。

??? 母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战争侵略是看得见的,而文化的侵略是在不知不觉中的,文化无孔不入。犹太人厉害的是文化,打不烂,它的财富就在脑中。因此,一个民族有民族经济、民族政治、民族文化,而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根。对一个国家的侵略,第一是军事,第二就是语言。想当初,日本蹂躏我大好河山时,第一是烧杀抢掠,第二就是中小学马上学日语。香港推广普通话为什么比较困难,因为它曾是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地,所以这个问题不可小看。一个民族,语言没有了,它就消亡了。我们都教过都德的《最后一课》,为什么把它作为世界少年教材?因为它将语言对民族的重要性阐述得是那么深刻。法国的语言规范是总统办公室直接管的,它要弘扬法国的语言。所以,语言不能只把它看成是技能技巧。有人曾说,语言就是思想的博物馆。一个人语言的丰富就是他思想的丰富。我们中国语言的精细程度,运用的宽广程度,这是在世界上非常罕见的,因为它反映的是几千年丰富的民族文化。现在要发展孩子思维的能力,要培养创新的能力,离开了语言的发展,离开了语言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从何而来?语言就像空气一样在我们周围,它形成了人的气质、品格、感知的方式、思维的方式。所以语言发展绝不能只看成是字词句篇。

??? 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师要坚守语文的精神家园。怎么坚守?要以出色的语文教学质量坚守这个阵地!坚守阵地就要打仗,打仗就要凭实力。实力是从精神到物质的。我们要孩子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单靠说是不行的,要把课教得情趣盎然,让他们感到这里面是宝库,就好像是九重之渊的骊龙颔下的明珠,要进去把这颗明珠采到。把课上得左右逢源,使学生学得欲罢不能,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师的实力,以精彩的课堂教学来感染、教育孩子热爱我们的母语,学好母语,会学母语,只有用这样的办法才能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

???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易的。有人问我做语文教师有什么深刻体会——八个字:茹苦含辛,艰苦倍尝。语文教学古今中外无所不包,现在媒体如此发达,怎么知道孩子会问你什么问题?如果课上学生经常将你的“军”,我觉得这是极大的成功。为什么?因为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充分发挥了。我长期教高中,有一段时间领导安排我教初中,我就被初中的孩子将过“军”。《木兰诗》一课结束时,我说范文澜先生说过,乐府诗中有双璧——两块美玉——《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木兰诗》反映古代女子刚健风格,这类反映古代女子刚健风格的诗很少见。这时一个叫张××的女孩子扑哧一笑,很不以为然。我觉得自己没讲错,就请她站起来发表意见。她说:“好是好,不过全是吹牛。你想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军队里的人都是傻子啊?”一下子教室里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古代女子是裹小脚的,战争间隙的时候洗脚,鞋子一脱就出洋相了”……我顺口回答了一句,“那时候还没裹小脚”,学生就问,“那么中国古代女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裹小脚的呢?”我从来没研究过,我备课没有想到从《木兰诗》要备到中国古代女子裹小脚的起源,我就说回去查资料。老师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强不知以为知。教师不是万能博士,一个老师,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后,你能回答出70%的问题,你就是个超级教师。要欢迎学生“将”住自己,难住自己,逼迫你进步,这才叫教学相长,这也是教师的实力。因为我不怕,你成长,我和你共同成长。

??? 第二,语文学科的性别是什么

??? 现在语文学科的性别发生差异。本来文科是文科,理科是理科,文理可以渗透,但并不是都要用理科的思路来处理文科。现在有些课搞不清楚是语文课、政治课,还是电视课、杂耍课。我弄不清楚。男女性别有异,学科性别也有异,现在有些语文课的性别发生混乱了。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的课!你是教孩子语言文字和语言文字的内涵,它的思想内涵,文化内涵,离开语言文字,语文学科将支离破碎。乱拓展,乱发挥,这是什么课?我就弄不清楚。我们现在讲得很多的是人文,人文是什么?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绝不是教学环节,教学步骤,它不是胡椒粉。正如我们讲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是一种指向,不是讲这所学校是素质教育,所有学校都要按照它这样做。人文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工具加以表达的,我们现在有些做法是把语言文字抽掉空谈,语文课离开了语言文字的含英咀华、篇章结构的探讨,教什么?现在有些课用量化的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有多少可以量化的?我也做过很多傻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对学生的品德进行量化,于是乎很多学生写捡到皮夹,量化以后都不像人了。在课上用量化的办法美其名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言怎么量化?这可能与我们的科学研究有些关系。

??? 我最近参加论文的评审,比如专门研究语文教师的教学知识,论文里全是洋人。我不反对洋人,我们的数理化知识基本上是洋人的,研究语文,所有的理论根据都是洋人的,这大概就是毛主席讲的“言必称希腊”,中国人不会说中国话了。中国人要说洋话来表示时髦、时尚、有水平。其实理科与文科是不一样的。古代祖冲之、《九章算术》都是了不起的,领先的,但与今日的数理化相比,现在的进展是一日千里。而人文有几个超过孔子、庄子?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语言之精炼,从社会到家庭细胞每个层次用这么精炼的语言加以表达,这就是人文,这就是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祖祖辈辈认识社会的智慧的结晶。这能用数量来衡量吗?为什么要弘扬民族文化?这里面是宝库啊!

??? 语文的性别一定要搞清楚,它是语文,是文科。培根讲过,“物质是以它感性的诗意光辉向着整个人微笑”。语言文字亦是如此,它应该是以“诗意的光辉”向着学生微笑,来感染影响学生,但是我们现在忘了。卢森堡讲得非常好,有些人“为了他伟大的事业,没心没肝地把孩子撞倒了”,我们现在为了伟大的应试事业把孩子撞倒了。语言文字本身是有表现力、生命力、充满诗意的。有老师告诉我:小学生在刚拿到彩色的课本时很高兴,但学了一两个月就讨厌了。其实,我们的语言文字真是漂亮,“山”就是一座大山,“川”是流动的水,我们的文字如诗如画。所以我觉得,教课能把诗情画意都教出来,孩子一定受感染。老师备课,深入钻研教材,备到文字一个个站在纸上和你对话,和你交流了,你就享受到人文的乐趣。我们的语文千万要让它姓语言文字,恢复它的本性,而不是去搞花里胡哨的东西。

? ??第三,教学泡沫问题

??? 现在,教学中泡沫很多。我听了些课,泡沫最多的一是过滥地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作为信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是一大进步,可以开阔学生视野,但任何事情有个度,要弄清楚为什么而用。某地有节推广的小学语文课,上“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整节课就是用多媒体上一幅国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对发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是多好啊!白云生处有人家,房子画好了,地方固定了,不要再发挥想象了。用多媒体本来是件好事,现在却适得其反。比如说,余光中的《乡愁四韵》,现在上课大多是多媒体四幅大的画。对于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还要去做多媒体干什么?当课非常缺知识时,用多媒体,这是营养,是养料;当不需要出现时就是赘疣。语文对孩子的空间想象很重要,空间想象并不是数学的专有权利,语文的空间想象真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没想象能力如何去创新?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有教学手段都是应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离开了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就是多余的,这就是泡沫。

??? 还有就是讨论。讨论当然好,可以集思广益。课改有几个要点,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三根支柱是一个亮点。我们的课从线性的知识传授到立体的三个维度的支撑,这是一大进步。“以学生发展为本”有三个维度的支撑,就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实,过程和结论应是统一的,而过程更重要,因为教育本身是一个过程,一堂课就是一个过程,一学期就是一个过程。在过程里学生能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思想情操受到熏陶,所以这是一个亮点。第二个亮点,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前把学生当容器,现在正如古希腊哲人柏拉图讲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现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这应是一个过程,一下子从容器到自主,没这么简单,要一步步醒悟过来,逐步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讨论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有的讨论,对教材的一度开发都没有,教材讲什么,为什么这么讲,这些都没搞清楚。在学生对教材文本还没有产生文化认同的时候,就已经讨论了,游离了文本,抓住一丁点的问题无限地拔高,学生能有多少收益?对语言文字表达的思想感情,它们是在什么场合下怎么表达的,在不太清楚的时候就进行所谓的讨论,这不叫讨论,是瞎讲。有些时候学生讨论言不及义,这就是泡沫,对学生没有作用。学生必须和老师一样,要静下心来,沉入文本之中,倾听作者的发言,倾听心灵的诉说。作者到底倾诉什么,要真正搞清楚,在此基础上加以升华、拓展,这才是有力量的,才能品味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语文教学不能看表面的热闹,教学就是要货真价实,把泡沫挤掉,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我们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生命力,真正领悟到其中蕴涵的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无穷的智慧,这样学生就会成长。

做教师是不容易的,有人说当教师是清苦的,我觉得这不足以说明教师的价值。我体会到:谁选择了教师,谁就选择了高尚。因为教师在黑板上写的是真理,抹掉的是功利,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教师要和影响孩子的各式各样的光怪陆离的不健康的思想进行对抗、抗争,要的是勇气、毅力,要的是坚忍不拔。所以我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永恒的事业。没有教师,人就不能成才;没有教育,社会就一片黑暗。教师的崇高职责就是在学生心灵深处滴灌生命之魂。生命之魂,第一,是德性,做人是要有德性的,没有德性,生命就没有魂,德性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古人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人的话气吞山河。英国大历史学家汤因比早就说过,“希望在中国”,物质发展,道德堕落,希望在哪里?希望在中国。语文教学担当着对学生培养德性的重任。第二,是滴灌智性,希望学生才华横溢。求知脱离愚昧,求学是为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因此对学生的教育是滴灌他们的生命之魂,让他们德才兼备,成为合格公民,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为此,再苦再累也心甘。普教事业不像发明创造那么辉煌,面对2亿多的中小学生,我们正像杜甫所描写的泰山那样:“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就是要在学生心中撒播一片阳光,把绿撒向祖国大地。

(本文系作者在第六届“新语文圆桌论坛”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