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海by白芸百度云:二战最荡气回肠:日本遗孤完美注解中国大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6 10:19:57

二战最荡气回肠:日本遗孤完美注解中国大爱

  • http://www.huanqiu.com
  • 2011-06-02 10:53
  • 环球网
  • 我要评论
字号:T|T

      环球网记者李亮报道  战争,所到之处皆人丁凋敝,大地疮痍。但在离乱中,有一种大爱能穿越敌我之界与历史风尘。日本遗孤,这是世界二战史上最为传奇而荡气回肠的一章,也是中国人对这种大爱的完美注解。北京时间6月1日,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在其官邸举行“遗华日本孤儿养父母感谢信授予仪式”。他代表日本政府,向在日本侵华战争后收养日本遗华孤儿的中国养父母递交感谢信,感谢他们超越国仇家恨,给予战后流落异国的日本孩子“第二次生命”。


      1936年5月,日本侵华关东军制定了所谓“满洲农业移民百万户计划”,大批日本农业贫民涌入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开拓团”。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关东军从东北溃退,开拓团平民们也慌张逃散,数千名日本儿童在这个过程中则因亲人死亡或与父母走散,成为孤儿。他们就是中日交往史上一个奇特的群体——“日本遗孤”。


      “1941年,我和三个弟妹跟随参加开拓团的父母来到中国。战争末期,一个完整的六口之家只剩下我自己。由于饥饿和疾病,我已奄奄一息,是我的养父母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出席仪式的王林起(日文名:渡部宏一)回忆起他于1945年夏末在沈阳的经历时几度哽咽。而他身旁满头银发的老人,正是他的中国养母,89岁的贾凤朝老人。


      也是在这个夏末,被遗留在东北的余作民(日国名:真真田丰彦,79岁)、张国安(日文名:山中重一,73岁)和孙生华(日文名:佐佐木庆子,67岁)也走进东北三个农民家庭,成为中国的孩子。在经济极其窘迫的五六十年代,他们的中国养父母费尽心血,使新添的孩子得以存活。而在政治斗争的年代,他们背上“收留日本人”的罪名,将孩子藏在身后。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双方政府开始着手为这些日本遗孤寻找血亲,失落的孩子即将返乡。


      “1981年我第一次去日本。临行时养母对我说,你对这个家的义务已经尽完,可以回日本去定居。”王林起说。但在日本停留了一年零一个月后,他再次返回中国。“我从小就决定不再回日本。这是就是我的家。”而余作民、张国安和孙生华三人也与王林起一样,在多次前往日本探亲之后,又重返养父母身边,敬奉老人至终。


      在四名遗孤中,仅王林起的母亲贾凤朝健在,因此,她成为今天唯一能亲自领取日本政府感谢信的主角。在仪式尾声,念及66年的母子情谊,王林起对着母亲深深鞠了一躬,高声说道:“老娘,谢您了”。一直静静注视儿子的慈母闻此开怀一笑,现场无人不动容。


      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先生对贾凤朝老人与另三位代表自己养父母的遗孤一一朗读了由日本政府签发的感谢信。他说,面对这些遗留在中国大地上的日本孤儿,是“善良而慈悲”的中国人放下国仇家恨,将他们收做儿女。“这种感情,我们永不会忘记。”丹羽先生刚刚从济南回来,向济南三位养父母亲手交付了感谢信。“因为是感谢信,不能用邮寄,必须要亲手送达。”他说,“我还想去中国二十多个地方,把这些感谢信一一送抵。”


      对于这个堪称浩大的工程,丹羽先生对环球网记者表示:“日中关系需要加强是毋庸置疑的。但首先,我们希望把我们的感激传递给这些养育了日本国民的中国父母。从小事做起,中日两国关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