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纹图片:日本大地震后见证“中国的大爱”(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06:17:25
日本大地震后见证“中国的大爱” (2011-03-16 21:37:27) 标签:

日本

地震

中国

大爱

杂谈

分类: 中日关系问题评论

百年一遇的特大地震及海啸袭击,加上严重核泄漏,使日本遭受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给予高度关切,也在第一时间伸出援手,中日两国的“救援故事”、“救灾外交”展现了世间大爱,或将为中日关系回暖注入新的契机。

人们注意到,地震发生当天,中国总理温家宝即刻致电日本首相菅直人慰问日本民众。3月14日在“两会”记者会上,温家宝特意询问“在座的有日本记者吗?”他请记者代为转达“中国政府和人民的诚挚慰问和深切哀悼”,并表示中国“愿意继续提供必要的帮助”。温总理的“特别问候”令在场的各国媒体“很意外很感动”。

据日本媒体报道,中国总理的“特别问候”传回日本,许多民众感叹“这是很感人的事”, “让日本国民感受到来自中国的关爱”。

事实上,“来自中国的关爱”已浓浓烈烈。就在同一天,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向日本天皇发去了慰问电。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特别会约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通报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日本灾情的关注。中方强调的紧要事项一是慰问,二是援助。杨洁篪甚至还提及“加强救灾和灾后重建合作”。

要知道,3月10日中国云南省盈江县刚刚发生了里氏5.8级地震,中国也正忙于抗震救灾,但仍毫不犹豫地向日本伸出援助之手。3月12日,中国红十字会向日本提供100万元人民币援助;3月13日晨,中国国际救援队飞赴日本;3月14日,中国首批救援物资从上海运抵东京。中国政府还决定向日本提供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的紧急人道主义物资援助。

不仅是“第一时间”,而且是“特别关照”,这样的关切速度、关爱力度和外交态度是中国与外国交往史上极其罕见的。“来自中国的关爱”将成为目前日本抗灾大救援的一个重要暖点,受到日本各界欢迎和赞赏当在情理之中。

大爱无疆,有难同当。地震和海啸是全人类共同的灾难。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频密,历史上日本虽然多次侵略伤害中国,但中国人民仍然期盼中日友好。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人民首先想到的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尽微薄之力奉献大爱。这是中华民族的本能和传统伦理。正如温家宝总理动情感怀,“中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我们感同身受。”他也没有忘记中国汶川特大地震的时候“日本政府派了救援队,并且给中国以物资上的支援”。

许多中国民众至今还记得当年日本救援队员每抬出一具遇难者遗体都集体脱帽默哀的镜头。人道主义的大爱超越国界,化解了中日两国民众心灵上的隔阂。如今,日本遭遇特大灾害,伤亡惨重,中国作为友好邻国当仁不让,把日本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给予从精神到物质的救助。

人道主义大爱和知恩图报美德,不仅是表现政府层面,同样也体现在普通民众中。网络上尽管曾是民族主义情绪喧嚣的场所,但当下大批中国网民传递着一个超越国界和民族的强音“转告日本人民,中国人牵挂着他们”,“日本挺住!”。“中国首善”陈光标在日本地震当晚即飞赴参与救援和捐款,“现在人家有困难了,我们应该涌泉相报。”而身处日本在日华人华侨已经自愿发起救灾捐款,首批善款已经送往灾区。

患难识知己。在中日关系处于低谷时候,充满人间大爱的一个个亲善之举,或将拉近中日两国国民感情。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某种对立情绪,也许在大灾面前得到一些缓解。令人感动的“救灾外交”可望成为改善中日关系的新动力。灾害中心连心,手拉手,以心换心,培植亲近温暖的民间情感,是构筑中日世代友好的重要基础。

危难见真情。中国在邻国灾难面前展现出的跨越民族和文化界限的人道主义关爱,同样也给世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心理冲击和感动。中国的大爱与仁慈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参与国际事物的基本态度,展现一个“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的新兴大国形象。(本文作者系吴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