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感染者第一季:坚韧、解决难题的能力和勇气,这是成功者的三大法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00:53:57

我关注过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相当一部分成为百万富豪的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有些富豪甚至没有多少文化,但他们成了成功者。是什么原因促成了他们的成功?我发现,这批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有着坚韧不拔的强悍性格,有着遇事喜欢动脑筋的良好习惯,他们很少对别人有依赖心态,更没有遇到难题就撤退的习惯。正是这种性格和习惯,让这些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成了富豪。

为什么是他们?因为他们是农村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从小就必须学习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活下去的心态和能力。当他们还不能走路的时候,就必须在泥地上爬来爬去,这不但锻炼了他们的骨骼,也锻炼了他们独立处事的能力--遇到水坑怎么办?遇到石坎怎么办?遇到蚊叮虫咬怎么办?……稍微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就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再大一点的时候,他们就要学习耕地种田,学习到集市上卖鸡蛋买盐巴。当长得像一个男子汉的时候,他们就必须离开父母外出独立谋生。

这一路上,没有人会帮助他们。摔倒了,自己爬起来;肚子饿了,自己想办法找食物;天冷了,自己想办法取暖;没有钱坐车,那就必须一步一步丈量脚下的路,往家的方向挪动……正是这艰辛的成长,让他们学会了坚韧,学会了独立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能力,积累了遇到困难必须迎头冲上去的勇气。

他们没有城里人那样丰富的社会资源,也没有城里人有文化,但他们从小就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如何解决难题、学会了如何寻找走向成功的路,一旦被允许可以创业的时候,他们拥有的巨大潜能就立即爆发出来。

坚韧、解决难题的能力和勇气,这是成功者的三大法宝。这三件法宝,只能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学校的教育、从小就开始的各种各样看似细小的训练。它们不会一夜之间就形成,更不会凭空获得。

欧美电影大片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英雄成长故事。多少年来,改变的只是故事本身,故事的模式却一直没有改变:一个人陷入无法想象的灭顶之灾之中,他时刻面临着考验,必须作出判断,并迅速采取行动。这些考验的魅力在于,对于主人公来说,往左走还是往右走,都是难题。在这样的两难之境中,他必须作出选择,没有任何商量或妥协的余地。

一个人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无路可走。这正是欧美大片的固定模式--把主人公推入绝境,不给他任何进或退的空间,他唯一的出路就是作出判断,两害相权取其轻,立即采取行动。

当主人公采取果断行动后,他又被推入下一个两难绝境……陷入绝境、逃出绝境、再陷入绝境、再逃出绝境,如此往复推进,一个坚韧不拔、勇猛无畏、聪明极致的英雄就成长起来了。

我喜欢看这样的电影,是被这些故事背后所倡导的观点所吸引。一个人要战胜不可思议的困难,必须具备坚韧、勇敢和机智的品质和能力,否则死路一条。讲述这些英雄故事的欧美大片之所以能被全球欢迎,恰恰就是它们宣扬的观点是被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都认同的:坚韧、勇气、力量、智慧。

一般认为,美国的强大依托于它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力量、科技力量、民主制度等等,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只不过是表象,美国强大的真正力量,来源于这个国家的内心--符合人的成长规律的价值体系。没有强大的内心世界,就不可能有美国强大的今天。

你要变得强大,你要达成既定的目标,就必须坚韧不拔,必须勇气十足,必须具备完成工作的力量和智慧。

坚韧的品质来自独立意识。李阳太太的孩子摔倒了,只能自己爬起来,不会有人来提供帮助。这样做,并不表示美国人生性冷漠,没有爱心,恰恰相反,李阳太太这样做,反映出来的是更为深邃的爱心。她知道孩子在未来的路上会遇到无穷无尽的困难,父母不可能永远伴随在孩子的身边,这些苦难必须由孩子自己去勇敢面对,去独立解决。要让孩子将来有能力、有勇气去面对去解决这些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小就让孩子学会面对、学会独立,这才是真正的爱,是负责任的爱。

让一个人强大,就得让他从小就接受走向强大的训练。

在我居住的这座城市里,我经常去观察一道奇观: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这座城市的一所很有名的小学校门外总是人山人海,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发生了什么群体事件。这些人是在这所学校读书的孩子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也有可能是保姆。他们每天按时来到校门外,等候孩子放学出来,接他们回家。

每次看到这样的奇观,我都会感到无比悲凉。这哪是在爱自己的孩子,这是在贻害自己的孩子!这些父母、爷爷奶奶正在用他们自认为的爱,把孩子变成低能儿。

这些孩子从学校回家的路一般都很近,最远的也没超过2公里,就是几条街道的距离。这些孩子都是7岁以上了,他们完全有能力独自或者结伴回家去。但是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太爱他们了,总是担心他们不安全,会被人拐骗,会遭遇车祸,会怎样怎样出事。由于担惊受怕,他们每天将孩子护送进校门,每天坚持不懈地到校门外接孩子回家。其中一部分孩子已经快小学毕业了,十多岁了,他们的父母和爷爷奶奶依然每天坚持接送!

在这样长期的接送中,孩子们的确变得相对安全了,但孩子们同时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

孩子什么都不用操心,什么都不用去思考应对,他还会有独立处理事务独立面对危机战胜困难的能力吗?孩子的一切事情都被父母包办,孩子永远得不到独立成长的机会,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怎样呢?莫非他会突然一夜之间变得强大起来?

一位朋友的孩子也在这所小学读书,孩子第一天上学的时候,他亲自送到校门口,然后对孩子说:“儿子,今后爸爸就不送你了,更不会来接你放学回家。你是男子汉,每天要自己上学、自己回家。”

这个孩子在回家的路上要横穿两条马路,经过三条小巷。滚滚的车流,城市里复杂的人群,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他就告诉孩子过马路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在经过三条小巷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遇到陌生人要如何处置。“我要教会他怎样去面对,而不是逃避。”

突发状况往往是难以预料的,你教给孩子再多的应对方案,有时候也不管用,因此他就反复对孩子说,遇到状况首先不要害怕,然后要多动脑筋。“多动脑筋,必有办法。”

现在,他的孩子小学快毕业了,这五年多时间里,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也曾遭遇过几次危险,但都被孩子自己想法处理掉了。这个孩子,真的与周围的孩子有些不一样,虽然小小年纪,他的眼神里已经有了无所畏惧和自信的光芒。

这位朋友教育孩子遇到状况首先不要害怕,这就让孩子受到了勇气的训练,古人所说“狭路相逢勇者胜”,也就是这个道理,有了勇气,战胜困难就有了心理保障,如果遇到状况就害怕,就只会逃避,或者变成牺牲品。平常人们喜欢对孩子说“要勇敢”,大部分时候也就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实际机会让孩子学会勇敢。孩子的勇敢只会来源于他独立面对困难,喊再多的口号,灌输再多的“勇敢”理论,而不给予孩子展示勇敢的机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他教育孩子遇到状况要多动脑筋,这就是在训练孩子的行为能力,不动脑筋,怎么去战胜困难呢?一旦开动脑筋,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训练不但让孩子获得了智慧,增长了解决问题的力量,还让孩子在一次次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的源泉。建立在自知基础之上的自信会让孩子受益无穷,会让孩子总能化险为夷。

更多的父母亲却拒绝给予孩子从小独立训练的机会,在“爱”的幌子之下,隐藏着的是极度的自私,在这些父母的潜意识中,孩子是他们的私有财产,一定要好好看管,不能有半点闪失。孩子在未来的岁月里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力量和智慧去独立面对无穷尽的难题,是很少有人考虑的--如果他们真的担心孩子将来没有能力、没有勇气和智慧去独立面对人生,他们就会对孩子从小放手,让孩子独立成长。

我到一些朋友家里做客,发现这些朋友的孩子几乎没有处理个人事务和家庭事务的能力,除开读书,孩子们的一切都被父母包办。衣服脏了,是父母洗,肚子饿了,父母会把饭菜做好端到孩子的面前,甚至连孩子的家庭作业父母也要帮着做。

据说现在的大学生里面不会做饭不会洗衣的女孩子比比皆是。这些不会做饭不会洗衣的大学生会有坚韧、勇气、力量和智慧吗?我不能确定。

气质刚强而柔韧,丝毫不能改变,这就是坚韧。很多的孩子,有这种气质吗?孩子从小的一切事务都被父母包办,没有机会接受坚韧的训练,他会凭空具备这种高贵的气质吗?

有一次参加一群记者朋友的聚会,有人向我推荐一本小说,《肖申克的救赎》5,一本薄薄的书,一个超级畅销书作家写的。这本小说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回到家里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读完后,窗外已是朝霞满天,我站在书房外的阳台上,呼吸着清晨清香的空气,内心感慨万分。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1947年,银行家安迪因为妻子有婚外情,酒醉后误被指控用枪杀死了她和她的情人,安迪被判无期徒刑,这意味着他将在肖申克监狱中度过余生。

瑞德1927年因谋杀罪被判无期徒刑,数次假释都未获成功。他现在已经成为肖申克监狱中的“权威人物”,只要你付得起钱,他几乎有办法搞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香烟、糖果、酒,甚至是大麻。

安迪不和任何人接触,在大家抱怨的同时,他在院子里很悠闲地散步。一个月后,安迪请瑞德帮他搞到一把石锤,之后,安迪又搞了一幅丽塔·海华丝的巨幅海报贴在了牢房的墙上。

一次,安迪和另几个犯人外出劳动,他无意间听到狱警在讲有关上税的事,安迪说他有办法可以使狱警合法地免去这一大笔税金。

由于安迪精通财务制度方面的知识,他很快摆脱了狱中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其他变态囚犯的骚扰。不久,声名远扬的安迪开始为越来越多的狱警处理税务问题,同时安迪也逐步成为肖申克监狱长诺顿洗黑钱的重要工具。

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这个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到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但当安迪向监狱长提出要求上报这一情况以争取重新审理此案时,却遭到了断然拒绝,并受到了单独禁闭两个月的严重惩罚。为了防止安迪获释,监狱不惜设计害死了知情人!

面对残酷的现实,安迪变得很消沉……当天夜里,风雨交加,雷声大作,已得到灵魂救赎的安迪越狱成功。

原来,二十年来安迪每天都在用那把小石锤挖洞,然后用海报将洞口遮住。同时,因为他精通银行业务,监狱长一直让安迪为他做黑账,洗钱,把用监狱的廉价劳动力赚来的黑钱一笔笔转出去。而安迪将这些黑钱全部寄放在一个叫斯蒂文的人名下,其实这个斯蒂文是安迪虚构出来的人物,安迪为斯蒂文做了驾驶证,身份证等各种证明,可谓天衣无缝。

安迪越狱后,用斯蒂文这个化名,以斯蒂文的身份领走了部分监狱长存的黑钱,用这笔数目不小的钱过上了不错的生活,并告发了监狱长贪污受贿的真相。

监狱长在自己存小账本的保险柜里见到的是安迪留下的一本《圣经》,扉页上写着:“监狱长,您说得对,救赎就在里面。”当看到《圣经》里边挖空的部分正好可以放下小石锤时,监狱长领悟到,安迪一直都没有屈服过。

《肖申克的救赎》后来被拍成电影,受到广泛欢迎。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就在于主人公坚韧的绝不屈服的性格。这种高贵的性格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拥有的,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能够拥有这种高贵品质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一旦发现有人拥有这样的高贵品质,我们就会去集体仰慕歌颂,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的魅力之所在。

我们欣赏和仰慕的,往往就是我们的匮乏所在。

如果没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安迪估计早就郁闷而死,或者只有在监狱里等待老去。但他坚信自己能够活着走出去,重新过上自由的生活,因此他几十年如一日,想尽一切办法动用一切智慧去实现他的梦想,最后,他终于成功越狱,远走高飞,重获自由。

在这个故事里,安迪坚信自己能够重获自由,这个信心不可动摇,这是“坚韧”的一个面:坚。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在实际操作中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不惜“帮助”监狱长从事违法勾当,这就是坚韧的另一个面:韧。信念的不可动摇,行为的随机应变,就构成了安迪坚韧性格迷人的两个面,让每一个看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为之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