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战天书辅助官网:中国思想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13:44:29
第一编
 先秦的中国哲学
引   言
?中国哲学是文明凝聚的产物,也成为了这种文明的一部分。 ?文字产生之前的神话传说和习俗,是先民们的最初哲学形态。
?神话传说与宗教信仰是先民们精神世界的两大支柱。 ?文字的产生使先民们可以保存智慧,认识自己、认识自然和创造发明。
?夏、商、周三代,中国文明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春秋时期,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的发展为哲学探讨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思想文化蓬勃发展,“百家争鸣”。学术文化空前繁荣。 ?哲学就在这样的气候下拓展了空间,扩大了影响。
第一编  先秦诸家思想
第一章  中国原始社会思维形态与商周宗教变革
?【学习目的】  通过原始宗教信仰问题的考察,了解先民在自然问题上的基本态度,进而探讨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的关系、特点;再从原
始宗教信仰与上古神话之纠葛问题切入,就宇宙起源与天地开辟、种族起源与文明开端、人与天地自然诸方面,追踪先民的神话思维;透析
殷周宗教变革的文化背景及其所包含的哲学理趣。
一、原始宗教信仰的思维形态
?早期人类的知识既简单又缺乏系统。 ?原始宗教便是早期人类知识的总框架。(一)自然崇拜
?埋少劳于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诸侯在其地则祭之,亡其地则不祭。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其万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此五代之所不变也,七代之所更立者。 (《礼记·祭法》)
?《舜典》称: ? ?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类肆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土地及谷物崇拜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      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
?《国语·鲁语》: ?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共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故祀以为社。 
?思维特点: ?第一,简单的类比思维 ?第二,实用的混沌思维
(二)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
?图腾崇拜 ?祖先崇拜 ?思维特点: ?第一,寻根思维 ?第二,强化思维
二、上古神话母题及思维特点
(一)宇宙起源与天地开辟神话?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 (《三五历记》)
?《述异记》: ?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盘古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
(二)种族起源与文明开端神话
?王维的“咏花诗”: ?渔舟逐水爱山村, ?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清溪不见人。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    太皋氏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首人身,有圣德。
(三)人与天地自然关系神话
“夸父逐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海外北经》)
(四)上古神话思维的哲学蕴含
?(德)恩斯特·卡西尔: ?    只要哲学力图确立一种理论的世界观,那它所面对的,与其说是直接的经验实在,不如说是这种实在的神话变形。哲学并没有发现它在后期所获得的(并非没有哲学反思的关键性作用)那种形式的自然,其特征是高度发达的经验意识,相反,整个物质世界掩蔽在神话思维和神话幻想之中。(德)谢林说:?    并不是神话受自然影响而产生,因为它宁可说是使人类的内在生活摆脱这种影响;而是神话过程根据同样的规律,经历了那些自然界最初经历的阶段……。因此它不只具有宗教意义,而且具有宇宙意义,因为在它之中所重复的是宇宙的进程;因此,包含在神话过程中的真理就是宇宙真理,无一例外。我们不能像人们通常所做的那样,否认神话的历史真实性,因为它的产生所经历的过程本身本身就是真实的历史,一个实实在在的事件。我们也不能排除自然真理,因为在神话进程中如同在宇宙进程中一样,自然是一个必然的转变阶段。
? 神话是一种象征符号体系。
三、殷周宗教变革及其哲学理趣
殷周宗教变革时期:?    及少暤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蒸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尧复育重黎之后不忘旧者,使复典之,以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叙天地,而别其分主者也。其在周,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宠神其主,以取威于民,曰:重实于天,黎实于地。(《国语·楚语》)
?“天”在殷商是很重要的概念 ?《诗经·商颂·玄鸟》: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尚书·周书·召诰》:?    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殷周之际的宗教变革的哲学意义:?首先,促进了大一统思维形态的逐步形成 ?其次,反映了包含了哲学上的规整平衡理念
【本章提要】
?道家思想渊源于黄帝;姜太公、彭祖也是在先秦道家学派之中经常被言及的上古人物 ?道家的理论创始者乃是老子。《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第一部系统的著作
?老子之后,由关尹子、列子、庄子继承和发挥,形成了一个影响巨大的思想流派 ?稷下黄老学派是先秦道家的又一特出的理论代表
【概念与术语】?道家、老庄学派、黄老学派、黄帝、姜太公、彭祖、可道、常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万物之母、反者道之动、自然、无为、功成身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贵虚、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六极、上善若水、内圣外王、心斋、坐忘、同于大通、稷下学宫、太一生水。
【复习与练习】?  1.如何看待道家学派的思想渊源? ?  2.《道德经》辩证法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 ?  3.《道德经》养生与治国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有一致性,其表现何在? ?4.从老子《道德经》的言辞可以发现他的什么思维特点??5.试说明庄子是怎样继承老子的道论及其修养方法的。 ?6.稷下黄老学派的思想与老庄学派思想之异同。 ?7.有人说道家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的反映,其特点是消极避世。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读物】 ?  1.《庄子·齐物论》等篇。 ?  2.王明:《论老聃》,见《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  3.陈鼓应:《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见《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第二章  周易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影响 
一、《周易》的名义与由来
(一)从伏羲氏的传说到六十四卦 l l l        《周易》略称《易》。它是以一套特殊的符号为其基本框架的。八卦,乾、坤、坎、离、震、巽、艮、兑,又称作“经卦”,每卦各有三画,称作“爻”。而最基本的“爻”有两种:阴爻(――)与阳爻(  - )。
 ?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下传》)
? 关于八卦向六十四卦的推演,古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l或谓神农重卦 l或谓夏禹重卦 l或谓周文王重卦
? 《封神演义》中有写周文王在监狱里推演卦象,诗云: l七载艰难八里城, l卦爻一一变分明。 l玄机参透先天秘, l万古流传大圣名。
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曾被囚禁于今河南省汤阴北。后来,他推翻商朝的统治,任用贤人,国势强盛。 l        他所任用的贤人中,有著名的姜子牙,据说也是一个精通八卦学问的高手。
(二)六十四卦排列与三《易》 l l l      
 ?古代归入《易》类的书,有三种,分别称作《连山》、《归藏》、《周易》。
? “经卦”,就是以阴阳爻重叠而成的最初的八个“三画卦”; l        由八个“三画卦”再重叠,就演化出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等等六十四卦。 l 古代的三种《易》类专书就是由这些卦组成。
? 关于《周易》之名,前人所论亦不尽一致。最有代表性的是四种意见: l        第一种意见就是以《系辞上传》所谓“生生之谓易”为准。 l        第二种意见,以日月交替为易之本义。“字从日下月”。l        第三种意见,“三义说”,即简易、变易、不易。 l        第四种意见,乃以蜥蜴为其本义,蜥蜴之“蜴”古或作“易”,故可通。此外,尚有以“宇宙之本体为易”。黄寿祺先生追根溯源,以为其义乃以变易为主。
二、《周易》体系及整体功能
? 从内容上看,《周易》一书大要所在就是“象数”与“义理”。所谓“象数”就是卦象,在概念上含有征象、形象、象征旨趣。数就是筮数。义理就是根据象数而引发出来的道理。
? 《周易》的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 l l        一是卦爻图象系统;  l        一是文字解释系统。 l        两个系统谐调复转,形成了有机整体。
? 《周易》古经的文字就是卦爻辞,据说是周公所作。 l        《传》的部分,由十篇组成,具有“羽翼”的辅助作用,称作“十翼”。
? 分析《周易》思想要把“经”与“传”分开来考察 l    任继愈将《易经》哲学思想概括为三个方面: l    (1)观物取象的观念; l    (2)万物交感的观念; l    (3)发展变化的观念。 
? 《周易》的整体功能或价值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 l   (1)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符号系统,表现了中国先民运用象征的自觉意识。 l   (2)设置了一个具有初步辩证特色的信息处理系统,表现了中国先民由数取象的决策行动趋向。 (3)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基本框架,为后人的思想发挥、理论建构开辟了通道,留下了充分余地。
必须指出: l        《周易》卦爻辞关于宇宙统一性的认识以及矛盾、发展、变化观念还出于一种构架阶段,受到占筮活动的限制,卦爻辞作者不可能对某些重要思想进行深入阐述,更不可能进行严格论证。与 卦象的系统性相比,卦爻辞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言解释学。
   解释言辞是与卦象符号互相对应,为宇宙之描述与符号表达提供了一个模式, l言辞之简略为后人的进一步开发留下了广阔天地,隐藏着无穷的吸引力。
三、《周易》与阴阳五行思想
(一)从《周易》体系本身看阴阳五行l l l        首先,《易经》的八卦包含阴阳五行思想,这一点到此可以成为定论。 l        其次,在阴阳五行思想发生的时代问题上帛书本明确地表达了八卦和阴阳五行的密切关系。
(二)阴阳五行思想的历史发展及其方法论意义l l        从文字学角度看,“阴”的本义是“暗”,“阳”是“高明” 。 l    阴阳起初指云蔽日而暗及太阳之明。
《国语》记载周幽王时期伯阳父以阴阳概念解释地震的原因。在这个解释中,他所使用的阴阳概念已具有对立的意义。
l五行 l《尚书·洪范》载有水火木金土五行。 l“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樯。” l对五行的解释尚未有抽象的意义。后来五行就被抽象为事物关系的代表,彼此之间具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l在天文、历法、农学、医学等诸多方面广为应用。
阴阳五行 l     “阴阳”说与“五行”说本是两个不同的思想体系,而后相互汇合。 l        阴阳与五行,有论者根据思维的发展规律,认为五行的思维比较具体,应该在前,而阴阳已经有比较高的概括,应该在后。阴阳五行的合流应该在《周易》中已经完成,后来这个学说成为人们对宇宙与社会现象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l    我国古代的中医学以及天文历法都以阴阳五行作为基本理论指导,说明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四、《周易》“尚中”思想与历史地位
  关于《周易》的思想考察,还应该提及的是“尚中”的思想。 l       它实际上成为“中国”之“中”的观念根据。
在《周易》里,黄色象征中土,得中则称为吉。 l《坤卦》六五爻辞: l“黄裳,元吉。” l这种思想几乎贯穿全书 l天地人“三才” ,以“人”居天地之中。
《周易》在中国历史上向来具有很高的地位 l苏闻宽博士把《易经》等同于《圣经》: l“没有一本书像《易经》这样能够渗透于人们生活如此众多领域……尤其令人注目的是,易理规则成为中国哲学、星占、卜筮、相宅、玄修以及其它学说的根基。”
阅读书目l1、 宋朱熹:《周易本义》前言、筮仪、卦歌、读《易》术语简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l2、 詹石窗:《易学体系之建立》,见詹石窗、连镇标著《易学与道教文化》第一编第一章,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主要思考题l1、 你对八卦的形成问题有什么新的解释? l2、 古代神话思维与易学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具体表现何在? l3、 试探《周易》基本原理对于现实社会管第三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本色的思想系统
“道家”之名最早见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先秦道家的主要代表是老子、庄子。
一、老子其人及主要哲学思想
(一)老子其人其书
《史记》: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晚年目睹周之衰,遂“去周隐居”。 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令尹喜之请求而写下五千言《道德经》。
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二)老子的政治思想1.对现实暴政的反抗 2.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    首先,提出解决政治弊病的主张;    其次,要求统治者要有很好的德性;    再次,要求统治者持守虚静。
 3.对老子政治思想的几点分析    第一,一个最大胆的思想。“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五十七章》)     第二,“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     第三,“小国寡民”思想的破产。
(三)老子以“道”为核心的本体论
(1)道的本原性与化生性。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2)道的实在性与超感官性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3)道的运动规律性 w   “反者道之动”之 “反” : 事物向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化; 事物的运动总是要回复到本初的状态。
(三)老子“自然无为”的方法论  “无为”是《道德经》的一个基本概念。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自然”。
“无为” 的方法论意义:  (1)在行动之初形成一种冷静的态度,“损之又损”,去掉那些干扰的因素。
(2)在行事过程中更注意认识客观规律,以“百姓心为心”,公正地为民办事。
(3)保持大海的胸怀和谦卑品质,像圣人那样,“以其病病”,不断走向完善境界。
(四)老子“理身理国”的圣人论和人生哲学  
1. 老子 “自然无为”之道,目的是引导人们成为“圣人”。    老子圣人论的核心思想是塑造一种理想人格,其中包含着“理身理国”的基本精神。
2.老子的人生哲学------缓解精神紧张的良药其一,提倡无欲,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睿智。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三章》)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老子.十章》)
其二,老子的不争主义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之与争。”(六十六章)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六十七章)
其三,老子的守柔居弱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七十八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
其四,老子的“顺其自然”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七十九章)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
(五)关于老子哲学的缺点       (1)“返本复初”思想浓厚,“有碍于事物的向前推展”;     (2)循环论“会导致一种退缩的态度”; (3)忽略了“知”和“学”可以引人向上。 (4)忽略了主观能动性。 (5)理想国是不现实的。 (6)“柔弱处下”的主张将会侵蚀人的奋发精神。
二、庄周与《庄子》的哲学思想庄周是老学的继承者,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在公元前355年至前275年。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附《庄子传》载: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慧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犀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浊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今存《庄子》一书凡三十三篇,大部分是庄周自著,一部分为其后学整理。 特点是基本以寓言故事暗示哲理。
(一)庄子对老子“道论”的继承与发展 w  第一,自本自根,自古固存。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 
第二,行于万物,无所不在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尿溺。”(《知北游》)
第三,莫得其偶,谓之道枢
南海之帝为倏(shu),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     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
(二)庄子的相对主义1.庄子的《齐物论》首先从事物发展转化的角度论证其相对主义。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曰: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为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2.庄子从空间角度说明事物的相对性。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僪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
3.庄子从时间角度说明事物的相对性今日适越而昔至。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这是他物我齐同精神境界的写照。
4.  庄子反对“独断”的认识论与相对主义 人的认识对象和能力是相对的,反映的是相对主义的认识方法与立场。 在当时有解放思想的作用。鲁侯养鸟,“正处、正味、正色”
(三)庄子的人生哲学1.安时处顺,不悲友亡。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 2.保身全生,珍视生命。     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庄子.骈拇)
3.无待无己,超脱现实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4.思虑俱寂,道我合一。
(四)庄子的意境理论庖丁解牛 轮扁 吕梁丈夫蹈水 句偻承蜩
阅读书目
1、《庄子·齐物论》等篇 2、王明:《论老聃》,见《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3、陈鼓应:《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见《老庄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主要思考题1、 从老子《道德经》的言辞可以发现他的什么思维特点? 2、 试说明庄子是怎样继承老子的道论及其修养方法的。第四章  儒家以仁道为核心的思想系统
?儒家在秦汉居于“九流十家”之首。《汉书艺文志》说: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以道为最高。”
?儒本是一种职业,是给富贵人家相礼的一批人。 ?《论语·子罕》说: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一、儒家思想渊源
?(一)尧舜之道 ?尧,名叫“放勋”,属陶唐氏,所以又称“唐尧”。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余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尧典》)
?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流露出赞美之情。 ? ——(《孟子·滕文公上》)
?舜,姓姚,名重华,属有虞氏.《舜典》称舜帝命夔为乐官。 ?“教胄子,直而温,宽而粟,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其时,“百兽率舞”。
(二)文武之道? “文”指周文王。 ?崇侯虎赞西伯于殷。 ?纣曰: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 ?帝纣乃囚西伯。 ?文王出,乃阴行善而兴周.
?“武”指周武王。 ?《史记·周纪》云:武王伐商,乃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尊文王,东伐纣。 ?《尚书·武成》:“列爵惟五,分土惟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重民五教,惟食丧祭。淳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三)儒者宗师 ?“天下君子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曲阜孔子《神道碑》称: ?    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
三、 孔子生平与哲学思想
(一)生平事迹 ?《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zou)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生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早年当过管理仓库和畜生的小官;中年时做了三个月司寇;晚年从事教育。 ?孔子思想主要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二)孔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仁道”学说 ?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子曰:苟志于仁者,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也。
?孔子“仁”学的意义: ?1.仁是生活准则; ?2.仁具有很大作用; ?3.修仁道要从心地上做功夫; ?4.真正懂得仁道就是死了也在所不惜。
?孔子“仁“学的内容: ?1.亲亲观念; ?2.爱人思想; ?3.杀身成仁; ?4.利国为仁; ?5.克己复礼为仁; ?6.以恭、宽、信、敏、惠为要事。
?(2)“德政”思想 ?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德政”思想的表现: ?1.行为规正。因为北辰居中就是“正”。 ?2.免除内心的恶念头。 ?3.“正名分”。 ?4.孝是德政的路径。
? (3)“祭教”理念 ?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音chan,巴结之意)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xi)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祭” 的大体内容有: ?1.祭祀与宗法制度相联系。 ?2.祭祀是通过天神的监督来控制人的行为。 ?3.祭祀要有心仪。
?(4)天命观念 ?孔子遇险于“匡”: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子罕》)
?尚“天”: ?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泰伯》)
?畏“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四、从孟子到荀子:  先秦儒学的弘扬
(一)孟子及其哲学思想
?1.  师承。《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称之“受业子思之门人”。 ?《史记·孔子世家》谓:“伯鲤生及,字子思,年六十二。尝困于宋。子思作《中庸》。”
?2.孟子的尽心、养气、知天论。 ?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1)“尽心”是“收其放心”。 ?(2)“养性”一是“反身而诚”;二是“气”的培补。
?(3)“事天” 从而达到“万物皆备于我”。 ?(4)“立命”是使自己的浩然正气“充塞于天地之间”,“上下与天地同流”。
?3 .孟子的性善论——“四端说”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四端”,它们是人与生俱来的。 ?通过修养扩展“四端”就可以保持人的本性善良。
? 4. 孟子的仁政学说 ?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ou),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ta)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政无敌。(《梁惠王》)
?孟子对梁惠王谈了四件事情: ?1.省刑罚,这与法治有关; ?2.薄税敛,这是属于财政问题; ?3.深耕易耨,这是属于经济建设; ?4.文化教育,以孝悌忠信为大要。
(二)荀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改造
? 1.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又称之孙卿,赵国人,生卒年不详。 ?《荀子》是我们研究他的思想的主要依据。
?2.荀子思想述要 ? 隆礼重法的政治思想 ?天行有常的自然观 ?“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虚一而静”的认识论
四、先秦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       首先,先秦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对于当今社会造就理想人格是有借鉴意义的。 ?       其次,先秦儒家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对于国民团结奋进以建设繁荣富强的国家来说是有裨益的。
【本章提要】 ? ?1.儒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尧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是儒家的思想特
?2.儒家创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倡“为政以德”,充分重视社会道德教化的作用;他继承传统的“神道设教”思想和方法,其天道、天命观念具有两重性。?3. 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向来有亚圣之称,提倡尽心、养性、修身、立命,主张性善论,倡导“仁政”。 ?荀子推崇儒家理想中的圣人。主张“明于天人之分”,性恶论, “我王者尊”、“隆一而治”,“法先王”。?4.先秦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在于注重个人修养、主张经世致用,推崇教化和德治。
【概念与术语】?儒家、尧舜、文武、六经、论语、里仁为美、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克己复礼、为政以德、圣功、刚柔得中、孝道、天道、天命、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人文、天文、尽心知性知天、安身立命、反身而诚、四端、不忍人之心、小体、大体、性善、性恶、仁政、天人之分、法先王、法后王、吾道一以贯之。
【复习与练习】 ?  1.有人说“儒家是一种宗教”。你的看法如何? ?  2.如何认识先秦儒家“仁”的精神? ?  3.为什么同是儒家学派,孟子主张“人性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呢? ?  4.孔子“仁道”观与“德政”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  5.荀子“天人关系”说的主要内容
【参考读物】 ?  1.《尚书》中的《尧典》与《舜典》。 ?  2.《论语》中的《里仁》、《为政》等篇。 ?  3.《孟子》中的《梁惠王》等篇。
第五章  墨家、法家和兵家
一、 墨家与墨家思想
(一)墨子生平与著述 ? 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孔孟之间。 ?墨子熟悉木工和多种手工业技术,其技艺之高堪与古代的鲁班相媲美。《墨子·公输》载: ?“须臾斫(zhuo)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             以墨子为代表的一派学人,史称墨家。 ?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其中《尚贤》《兼爱》等十一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墨子的思想,其它则是其后人记录墨子言行或者发挥其思想的作品。
?(二)墨子的十大主张
?1.尚贤 ------“为政之本”、“贤者三端”、“贤者三本”
?2.尚同 ?3.兼爱 ?4.非攻
(三)儒墨异同?    1.儒家亲亲,墨家兼爱。 ?    2.儒家尊尊,墨家尚贤。 ?    3.儒家繁饰礼乐,厚葬久丧;墨家非礼非乐,薄葬短丧。 4.儒家重动机,墨家重效果。 ?   5.儒家敬天远鬼,不言祸福;墨家尊天明鬼,专言赏罚。 ?   6.儒家主有命,墨家则非命。
(四)墨子的认识论
?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      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皆不若百工也。……天之所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天之行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之所不欲则止之。
?“三表法”: ?           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在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三表法表达了判断是非的标准: ?1.要以广大人民的亲身经验为根据; ?2.要以前人的经验作根据; ?3.要以其言行是否符合国家人民利益为根据。
二、法家的思想
?法家在先秦可分为三期:早期、中期、晚期
(一)早期法家?1.时间:春秋时期 ?2.主要人物:子产、邓析、管仲
(二)中期法家?1.时间:战国时期。 ?2.主要代表: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 ?3.早中期法家的思想特点(教材第88-89页).
(三)晚期法家____韩非子?1.韩非子生平与著述 ?2.矛盾观、性恶论和历史进化论 ?   (1)是逻辑矛盾还是辩证矛盾; ?   (2)将荀子的性恶论作了极端的发展; ?   (3)历史进化论。
3.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1)韩非法、术、势的含义 ?(2)韩非的“法” ?(3)韩非的“术” ?(4)韩非的“势”
三、孙子与《孙子兵法》?1.生平与影响 ?2.古代的军事奇书:《孙子兵法》 ?(1)《孙子兵法》的成书 ?(2)《武经七书》 ?(3)从世界范围看《孙子兵法》 ?(4)从内容上看《孙子兵法》有四个方面。
四、后期墨家的主要思想理念
?战国中期以后,墨家队伍不断壮大。 “徒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 ?一般把战国中后期的墨者称为后期墨家。主要资料有《墨子》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
1.后期墨家的宇宙观 ?(1)时空问题。 ?时间称“久”,久者,“有穷无穷”,即有限与无限。 ?空间称“宇”,宇者,“蒙东西南北”。 ?(2)物体与属性的关系。 ?主张“坚白不相外”。
 ?(3)辩证法方面也有一定建树 ? “同”与“异” : ?          二名一实,重同也;不外于兼,体同也;俱处于室,合同也;有以同,类同也。 (《经说上》)  ?一个对象,两种名称是“重同“; ?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结是“体同”; ?两物共处一所就是“合同”; ?属性可以归为一类,称作“类同”。
2.后期墨家的认识论与逻辑学
?认识论: ?肯定人类在获取外部知识方面的能力,阐述了人类知识的相对性以及知与行的关系等。
?        在真理观问题上,人类可以通过“明辨是非”而获取正确知识与见解。以逻辑学为武器来驳斥相对主义真理观。
?           墨家逻辑学谓之“墨辩”。研究辩论的形式、规律个方法等。 ?       《墨经》中《大取》讨论了许多逻辑学的具体问题。《小取》是后期墨家逻辑学的简明纲要。
?             居于国则为居国。有一宅于国,而不为有国。桃之实,桃也,棘之实,非棘也。问人之病,问人也,恶人之病,非恶人也。人之鬼,非人也。兄之鬼,兄也。祭人之鬼,非祭人也,祭兄之鬼,乃祭兄也。
五、名家的“合同异”、“离坚白”与墨辩逻辑
?      “名家”是战国时期以辩论名实关系问题为中心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等。
1.惠施与“合同异”之论 ?惠施(约前370年—前318年),战国时期宋国人。曾任魏国相15年。
《庄子·秋水》称: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倐、shu)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历物十事”(“惠施十事”): ?        1. “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   2.“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 ?   3.“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   4.“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      5.“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   6.“南方无穷而有穷。” ?   7.“今日适越而昔来。”
?          8.连环可解也。” ?     9.“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    10.“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2.公孙龙的“白马”论与“离坚白”论 ?公孙龙(约前 325年—前250年),赵国人。 ?现存《公孙龙子》一书中《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和《名实论》5篇为公孙龙的著作。
?公孙龙作《白马论》,有三点: ?            其一,白马是白和马的结合。 ?    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公孙龙子·白马论》)
?其二,求马不等于求白马。 ?        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是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其三,具体的白马不是抽象的马,所以白马非马。 ?            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马与白,非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
?坚白论。 ?        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公孙龙子·坚白论》) ?         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同上)
?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物为坚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同上)
3.“辩者二十一事” ?“卵有毛。” ?“鸡三足。” ?“郢有天下。” (ying,荆州) ?“犬可以为羊。” ?“马有卵。” ?“丁子有尾。” ?“火不热。” ?“山出口。” ?“轮不蹍地。” ?“目不见。” ?“指不至,至不绝。” ?“龟长于蛇。” ?“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凿不围枘。” ?“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镞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时。” ?“狗非犬。”?“黄马、骊牛,三。” ?“白狗黑。” ?“孤驹未尝有母。”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4.墨辩逻辑学 ?后期墨家对名家论题有不同意见 ?针对“离坚白”,《经上》说: ?         “坚白不相外也”《经说下》说:“无(抚)坚得白,必相盈也。”又说:“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石。故有智焉,有不智焉,可。”认为坚白都包含于石之中;但就知觉而言,坚白可以分离。
?针对“白马非马”,《小取》说: ?“白马,马也。乘白马,乘马也。骊马,马也,乘骊马,乘马也。”这是明确将“白马”与“骊马”都看作是马,表现了以具体归属一般的认识。
?针对所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经下》说: ?“非半弗斱则不动,说在端。”
?后期墨家也提出了一些与名家类似的命题,形成了特有的墨辩逻辑学。
?《小取》说: ?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辩论的逻辑原则: ?一要摹写各事物之真实情况,将各方言论进行比较; ?二用概念摹写客观事物,用判断表达其意义,用论证说出其理由; ?三要遵守类概念的原则,以同类事物相比相推; ?四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概念分为三类: ?“达”为最一般的类概念; ?“类”为同类事物的概念; ?“私”为某一具体事物的概念。
?要提出正确的判断: ?必须有根据, ?必须按照正确的推理规则, ?必须遵守类概念的原则。
?推理的形式: ?“效”,就是建立一个标准或法式,作为推理过程中的参照系。 ?“辟”,就是类比,用它事物来说明此事物。
?“侔”,就是用同类命题直接对比类推。 ?“援”,引对方与自己相同的论据进行类比。 ?“推”,是一种归谬法的类比推论。
?《小取》: ?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以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也,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辟也者,举它物而以明之也。侔也者,比辞而俱行也。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独不可以然也?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于其所取者予之也。
【本章提要】 ?1. 墨家学派渊源可以远溯于大禹。与“儒者之业”也有一定的关系。 ?墨家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墨家是指墨子在世时所组成的学派;后期墨家则是指墨子去世之后其弟子所组成的学派。
?2.墨子是前期墨家的主要奠基人,最关心的依然是社会政治问题,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尚贤”、“尚同”,“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在认识论上,提出“三表法”,这就是以历史经验、耳闻目睹、社会功利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指出是非问题的终极标准,这就是所谓“天志”;同时,墨子还是一个有鬼论者。
?3. 后期墨家发展了前期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功利主义,从功利角度解释所谓“孝功”、“仁爱”; ?后期墨家在自然观上有许多可贵思想,对于时空、运动等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 ?在认识论上,后期墨家注意到知行关系问题的探讨。
?4.后期墨家曾与当时的名家就名实关系问题展开讨论,形成了墨辩逻辑学。 ?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与公孙龙,他们的代表性论题是“合同异”、“白马非马”、“离坚白”;所谓“辩者二十一事” ; ?后期墨家与名家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意见,针对公孙龙的“离坚白”论提出了“坚白不相外”的看法;针对“白马非马”,提出了“白马”是马的看法。
【概念与术语】 ?墨家、前期墨家、后期墨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地道、三表、非命、天志、明鬼、孝功、五路、名实、合同异、离坚白、白马非马、名达类私、效、辟、侔、援、推。
【复习与练习】 ?1. 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什么区别? ?2.  墨家为什么崇尚大禹?从墨家对大禹的赞赏言论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精神? ?3.  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 ?4.  墨子是如何讲“天志”的? ?5. 公孙龙是如何证明白马非马、离坚白的?
【参考读物】 ? 1.《墨子》,(清)毕 沅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  2.庞 朴:《公孙龙子今译》,巴蜀书社1990年版。 ?  3.孙诒让:《墨子闲诂》,中华书局1986年版。 ?  4.詹剑峰:《墨子的哲学与科学》,人民出版社1981版。 ?  5.孙中原:《墨者的智慧》,北京三联书店1995年版。
第六章  管仲学派
一、 管仲学派与《管子》
管仲(?-- BC645年)为姬姓之后。为相辅佐齐桓公四十年。
管仲之学,乃“学在官府”。《荀子·荣辱》谓: “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慎不敢损益也。父子相传,以持(侍)王公,是故三代虽亡,治法犹存,是官人百吏所以取禄秩也。”
《管子》一书,战国时已流布。现存《管子》一书当也保留了管子本人的某些思想资料。
《管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哲学特色是把哲学思想与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结合在一起,哲学观点与自然科学知识融为一体,形成了当时所特有的科技哲学思想。
二、管仲学派的“道”“气”论与“因应”说
(一)道气论 “道”更具有本体的意义: 夫道者,……其往不复,其来不舍;谋乎莫闻其音,卒乎乃在于心;冥冥乎不见其形,淫淫乎与我俱生,不见其形,不闻其声,而序其成,谓之道。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内业》说: 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敬守勿失,是谓成德。
心静气理,道乃可止。 修心静意,道乃可得。 灵气在心,一来一逝,……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
(二)因应说 《心术上》: “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 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
夫心有欲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故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
去欲则宣,宣则静矣;静则精,精则独立矣;独则明,明则神矣。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
无为之道,因也。因也者,无益无损也。以其形,因为之名。此因之术也。
君子恬愉无为,去智与故,言虚素也。其应非所设也,其动非所取也,此言因也。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感而后应,非所设也;缘理而动,非所取也。……因者,因其能也,言所用也。君子之处也若无知,言至虚也,其应物也若偶之,言时适也,若影之象形,响之应声也。
三、管仲学派的阴阳五行理论
《四时》既说“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又论及气配以五方、四时产生五行; 《五行》既要求“通乎阳气”、“ 通乎阴气”,又要求按照五行的属性施政。
第二,气化流行理念贯穿于阴阳五行说体系之中。 《五行》说: ?“通乎阳气,所以事天也……通乎阳气,所以事地也。”
《四时》说: 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 南方曰日,其时曰夏,其气曰阳,阳生火与气。 中央曰土。……土生皮肌肤。……此为岁德……岁掌和,和掌雨。 西方曰辰,其时曰秋,其气曰阴,阴生金与甲。 北方曰月,其时曰冬,其气曰寒,寒生水与血。
第三,阴阳为“天地之大理”。《四时》说: “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 《乘马》说: “春秋冬夏,阴阳之推移也;时之短长,阴阳之利用也;日夜之易,阴阳之化
《形势解》说: 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冬者,阴气毕下,故万物藏;故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四时之节也。
第四,五行、五方、四时彼此融通为一个描述的符号体系: 东、春与木相配; 南、夏与火相配; 中与土相配; 西、秋与金相配; 北、冬与水相配。
为了能使四时与五行相配,一年被分成五个时节,每一时节为七十二日: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毕
《幼官》把一年分为五个时节,与五色、五音相配: 五和时节,君服黄色,味甘味,听宫声,治和气,用五数,饮于黄后之井,以倮兽之火爨。 八举时节,君服青色,味酸味,听角声,治燥气,用八数,饮于青后之井,以羽兽之火爨。七举时节,君服赤色,味苦味,听羽声,治阳气,用七数,饮于赤后之井,以毛兽之火爨。 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治湿气,用九数,饮于白后之井,以介虫之火爨。 六行时节,君服黑色,味咸味,听徵声,治阴气,用六数,饮于黑后之井,以鳞兽之火爨。
五大时节,君主所服之色有黄、青、赤、白、黑的变化,而所听的声音也有宫、商、角、徵、羽的轮转。
第五,管仲学派依据五行的属性,进一步把天地万事、万物分为五类,而与五行、五方、四时相配。
依照《管子》的阴阳五行说,在世界的万事万物之中,同一类事物之间按照五行的内在关系而互相联系;这样,整个世界也就被描绘成一个以阴阳五行为核心、处于一定时间空间之中的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管仲学派的阴阳五行说体系是在当时的科学水平条件下对世界万事万物所作的一种整体思考,是先秦哲学关于世界统一性研究的重要成果。
事实上,阴阳五行说一直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甚至有人认为,阴阳五行说提出了一个描绘世界的构成和发展的系统模型,充满了系统思想。
可以认为,阴阳五行说所包含的世界有机联系的思想,至今依然是科学思想的基础。
在《管子》书中,“水”被置于本原的地位,认为水对人的品质具有影响。不仅属于自然哲学,而且具有人文道德方面的意味。
3.《管子》在本原论上《管子》以“气”或者“精气”、“道”作为本原; 在认识方法论上,提出了“静因之道” 。
阴阳五行理论在管仲学派之中占居相当重要的地位。
5.“人与天调”是《管子》的重要思想。管仲学派重视科技与科技人才,要求各级官员应该具备相应的科技知识。
【概念与术语】管仲学派、管子、杂家、五害、宙合、因应、修心静意、心术、内业、人与天调、人君天地。
【复习与练习】1.《管子》在天人关系上的观点是什么?   2.《管子》是如何证明“水是万物之本原”的?   3.《管子》的阴阳五行说结构是怎样的?   4.《管子》的精气说包括那些内容?
【参考读物】  1.《管子》,四部丛刊本。   2.郭沫若等:《管子集校》,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   3.赵守正:《管子通解》,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4.王德敏等:《管子十日谈》,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第七章  法家的法治思想
【学习目的】  了解法家的思想发端和主要著述,结合其先驱人物的有关事迹著述,认识其基本特点; n了解战国前期与中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掌握法家的集大成学者韩非子的法治哲学思想,正确认识法家的历史教训与影响。
一、法家的思想发端、基本特点与先驱人物
“法家”以重视法治而见称。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指出:“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汉书艺文志》说:“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 n《易》曰:先王以明罚饰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
(一)关于法家研究的文献十种n   1、《李子》三十二篇。名悝,相魏文侯,富国强兵。 n2、《商君》二十九篇。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申子》六篇。名不害,京兆人,相韩昭侯,终其身, 诸侯不敢侵韩。 n4、《处子》九篇。《史记》云:赵有处子。 n5、《慎子》四十二篇。名到,先申韩,申韩称之。6、《游棣子》一篇。 n7、《韩子》五十五篇。名非,韩诸公子,使秦,李斯害而杀之。 n8、《晁错》三十一篇。 此为西汉晁错所著。、《燕十事》十篇。不知作者。 n10、《法家言》二篇。不知作者。
(二)法家的思想渊源 n早期法家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姜太公望。 n管子也对后来的法家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 n法家学派与道家也有密切关系。
(三)法家先驱人物 n《韩非子·南面》说: n“伊尹毋变殷,太公毋变周,则汤、武不王也。管仲毋易齐,郭偃毋更晋,则桓、文不霸矣。”韩非子这里所涉皆是历史上变法的积极提倡者与实施者。关于伊尹、太公以及管仲,前已略叙及。今就郭偃其人略作稽考。
郭偃 n《商君书·更法》称: n“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国语·晋语四》载: n“(晋)文公问于郭偃曰:'始也吾以国为易,今也难。’偃对曰:'君以为易,其难也将至矣。君以为难,其易也将至矣。’”
赵盾 n赵盾乃衰之子,襄公时代,赵衰将中军,为政既成,以授阳处父、贾陀,使行诸晋国以为常法。襄公卒,使先蔑,士会迎立公子雍于秦,后背先蔑以败秦师,立灵公。贾季尝曰:赵衰,冬日之日也;赵盾,夏日之日也。
赵盾掌晋之国政,所施行变法措施有:制事典、正法罪,辟狱刑,董逋逃,由质要,治旧污,本秩礼,出滞淹等。赵盾行此诸项于晋国,“以为常法”(《春秋左传》文公六年)。
子产 n子产,姓公孙,名侨。 n《春秋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当简公时,子产为政 n“使都鄙有章,上下有服,田有封洫,庐井有伍。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阴而毙之。” 又载: n“从政一年,舆人诵之。曰:'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孰杀子产,吾其与之。’及三年,又诵曰:'我有子弟,子产诲之;我有田畴。子产殖之。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二、战国前期至中期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一)从李悝到商鞅:
       变法的勃兴与法家思想的发展 n 李悝,战国初期人,尝任魏文侯上地之守、后升国相。 n著有《李子》三十二篇,今不见;《法经》。
《晋书·刑法志》称: n“是时(指三国魏明帝时)承用秦汉旧律,其文起自魏文侯师李悝。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接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
 吴起 n(?-BC381年),卫国人,少时“家累千金”,破产求仕而未果。乡党笑之,吴起愤而杀其谤者凡三十余人,出走它方,临行与母诀,曰:“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师事曾子(曾参之子),复学兵法以事鲁君。终因受嫉而离开鲁国,奔魏而赴楚。楚悼王“素闻吴起贤”,遂任为相。吴起“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 著《吴起》四十八篇,亡佚。 n今存《吴子》六篇。
商鞅 n(BC390-BC338年),复姓公孙,因封于商邑,故称之商鞅。为相十年。思想以重农、重战、重法、重君权为其大要。谓“圣人不法古,不修今。”
“法古则后于时,修今则塞于势。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异势而皆可以王。故兴王有道而持之异理。”(《商君书·开塞》)
又称: n“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商君书·修权》)。
(二)齐国法家的学术活动与法治思想 n齐国素有变法传统,齐桓公(前375-前357)时,稷下学宫之建立,繁荣文化学术。
徐干《中论》云: n“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官,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宠之。” n齐威、宣王时,稷下学宫有七十六人为上大夫,学士数百千人。
(1)慎到,赵国人,于齐“学黄老道德之术”,著《十二论》。《汉书·艺文志》著录《慎子》凡四十二篇,入法家类; n慎到先当是道家,后来则钻研法家,逐步形成自己的法家思想。
乱世之中,亡国之臣,非独无忠臣也。治国之中,显君之臣,非独能尽忠也。治国之人,忠不偏于其君;乱世之人,道不偏于其臣。然而治乱之世,同世有忠道之人。臣之欲忠者不绝世,而君未得宁其上。无遇比干、子胥之忠,而毁瘁主君于暗墨之中,遂染溺灭名而死。
由是观之。忠未足于救乱世,而适足以重非。何以识其然也?曰:“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过盈天下。然则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圣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过职,而职不得过官……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将治乱,在乎贤吏任职而不在于忠也。故智盈天下,泽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国。(《知忠》)
(2)申不害 n郑国京(河南荥阳东南)人,生卒年不可考。《史记》: n“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隋书·经籍志》谓: n“梁有《申子》三卷,韩相申不害撰,亡。”
申子力主以君言正天下,重君术、刑名、法令。谓: n“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张天地之纲,用圣人之符,则万物之情无所逃之也。”(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卷三)
n“明君如身,臣如手。君若号,臣如响。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其柄,臣事其常……故善为主者,倚于愚,立于不盈,设于不敢,藏于无事,窜端匿疏,示天下无为,是以近者亲之,远者怀之,示人有余者人夺之,示人不足者人与之。

三、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一)韩非子生平事迹与著述 n韩非(?-前233年),韩诸公子出身。
《史记·老庄申韩传》: n“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具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书以书谏韩王,王不能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于功实之
韩非“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 n书成流布,秦王见之,惊叹:“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n《韩非子》五十五篇。
(二)韩非子的法治思想 n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 (《有度》)
法、术、势三者结合 n所谓“法”,在韩非子看来就是编纂于图籍,设立于官府、并且在民间公布的成文法; n“术”是君主驾驭臣民的权术; n“势”就是国君的威势。
n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纪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纪以知善败之端。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主道》)
 所谓有国之母,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是以有国之术,所以有国之术,故谓之有国之母。夫道以与世周旋者,其建生也长,持禄也久,故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树木有曼根、有直根,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今建于理者其持禄也久,故曰“深其根”。体其道者,其生日长,故曰“固其柢”。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解老》)
不提倡使法变动得太过于经常: n    工人数变其业则失其功,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者民务变,务变之谓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伤败,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解老》)
(三)韩非子“说林”故事与哲学思维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东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杨朱之弟杨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 n“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nang)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无怪哉?”
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卫国。 n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 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一人不能雍也,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我从见矣。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
四、法家流变教训与历史影响
首先,法家“一断于法”,忽略意识形态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抹煞。 n其次,法家思想对当时及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本章提要】 n1. 法家出于古代的“理官”,即司法官;法家与道家具有部分共同的渊源,他们的思想都可以追溯到周初的姜太公那里;伊尹、郭偃、赵盾、子产都是法家的先驱人物;重视法治、主张变革和君主集权,倡导耕战,这些是法家的主要思想特色。
2.战国前期与中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战国时代的齐国,法家与黄老之学相结合,形成了黄老刑名之学,慎到、申不害的著述反映了这种特点。
3. 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所著《韩非子》55篇,反映了他的基本思想主张。韩非子的法治思想强调法、术、势三者结合。在韩非子的著述之中,作为其哲学支撑的是“道”、“德”、“理”以及辩证法思想;韩非子有《解老》、《喻老》,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解释和发挥,表明法家与道家有密切关系。
4.法家因其“一断于法”而忽略了意识形态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可抹煞的;对于法家的功过应该辩证地加以分析。
【概念与术语】n理官、尊贤尚功、变法、刑名之学、法、术、势、道、德、理。
【复习与练习】n1. 法家与道家学派有何关系? n2. 从法家先驱人物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法家什么思想特点? n3.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家”都是改革派,因此是进步的?你认为这是正确的吗? 第八章  兵家的军事思想¨
¨【学习目的】  了解兵家的思想渊源,认识兵家与道家的关系; ¨掌握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其中包括孙武的“道论”以及“知己知彼”的认识论、军事谋略辩证法; ¨认识孙膑对于孙武军事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了解先秦兵家的历史影响。
¨《汉书艺文志》说: ¨“兵家者盖出古司马之职,王官之武备也。” ¨学术界一般把研究军事理论和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称作兵家。
¨《史记》记载,历史上“孙子”乃有两个,一个是孙武;一个是孙膑。孙武在先,而孙膑在后。 ¨《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为孙武所作。 ¨孙膑亦有兵法,号《孙膑兵法》,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即要《孙膑兵法》。
一、兵家的思想渊源
¨ 兵家与道家有关系。 ¨姜太公的用兵之道; ¨老子《道德经》有许多关于用兵的精辟论述。
二、孙武的军事思想
¨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者,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三、孙膑对兵家军事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一)孙膑生平著述 ¨生于战国之际,约在孙武去世150后降生。《史记》孙膑本传称“膑生阿、鄄之间”。
¨《史记·孙子吴起传》: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嫉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现。”
¨孙膑兵法撰著乃在受刑之后。 ¨《史记·太史公自序》称:“孙子膑脚而论兵法”。司马迁所言“孙子”即孙膑,所论“兵法”,名曰《孙膑兵法》。
¨内容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孙膑自著,每一段之前均冠以“孙子曰”字样,如《篡卒》、《月战》、《八阵》、《势备》、《 兵情》等; ¨二是记述孙膑行事及与他人论兵之言,如《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等,孙膑弟子所编纂。
(二)孙膑对兵家思想的继承 ¨首先,表现他对用兵意义的认识上。
¨《见威王》: ¨“夫兵者,非士恒埶(势)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也,而胜非所利也。”
¨孙膑以“道”为本。 ¨“求其道,国故长久。”(《陈忌问垒》) ¨“其利在于信,其德在于道”(《篡卒》)。
¨孙膑所谓“道”主要是指修仁义而得人心。 ¨孙膑既吸取了儒家的伦理教化思想,又采纳了道家顺自然之道的思想。基于“以兵傅道”的观念。
¨辩证法思想 ¨“天地之理,至则反,盈则败,(日月)是也;代兴代废,四时是也。” ¨“战者,以刑相胜者也”;“有名之徒,莫不可胜。”(《奇正》) 
(三)孙膑对兵家军事哲学思想的发展
¨《吕氏春秋·审分览·不二》称: ¨“孙膑贵势。”
¨《史记》 : ¨“夫解杂乱纠纷者不控卷,……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也。”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道凡有四: ¨“曰阵,曰势,曰变,曰权。”以为“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猛将也。”(《埶备》)
¨“八阵”的阐述就闪烁着哲理的思想光辉。《八阵》篇谓: ¨“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
¨八阵具体如何摆列?古说有二: ¨一谓八阵为八种阵法,其形有方、圆、牝、牡、冲、轮、浮沮、雁行,《武备志》持此说; ¨二谓八阵乃一阵八体,依八卦而有八门九宫格局,天地风云为四正门,龙虎鸟蛇为四奇门,坎离震兑为开门。唐李荃《太白阴经》持此说。 ¨两种格局都与易学八卦方位有
¨孙膑军事哲学思想的局限性 ¨在应用阴阳五行理论解释战争与地形关系时往往将事物绝对化,他说: ¨“南陈之山,生山也;东陈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也。”又说:“五壤之胜,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地葆》)
¨在许多地方表现出对所谓“圣人”作用的夸大,他说: ¨“圣人以万物之胜胜万物,故其胜不屈。”(《奇正》)
四、先秦兵家的历史影响
¨中国军事哲学最具影响力的则应属先秦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
¨中国历史上的军事文艺作品占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们非常熟悉的《三国演义》就是这种题材作品的典型。再如《封神演义》、《水浒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杨家将》等都可以看出我国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
¨《马陵道》全称《庞涓夜走马陵道》,无名氏撰。这出戏的主要人物有鬼谷子、孙膑、庞涓。作品在楔子的开初就引出鬼谷子上场,诵诗云: ¨                前身原是谪仙人, ¨        每夸苍鸾谒上真。 ¨        腹隐神机安日月, ¨        胸怀妙策定乾坤。
¨贫道姓王,名蟾,道号鬼谷先生。幼而习文,长而习武。善晓兵甲之书,能辨风云之气。不须胜败,预决兴亡。排阵处尽按天文,争锋时每驱神将。恐怕人间物色,甘从谷口逃名。在这云梦山水帘洞,扮道修行,忘其岁月。贫道有两个徒弟。一个是庞涓,一个是孙膑。此二人来到山中,寻着贫道,拜为师父,学业十年,兵书战策,无不通晓。(鬼谷子)
¨《太平广记》卷四引《仙传拾遗》云: ¨“鬼谷先生,晋平公时人,隐居鬼谷,因为其号。……苏秦、张仪从之学纵横之术……学成别去,先生与一只履,化为犬,北引二子,即日到秦矣。先生凝神守一,朴而不露,在人间数百岁,后不知所之。”
¨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家在中国军事哲学思想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近现代,孙中山、毛泽东等对《孙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本章提要】¨1.兵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古代的“司马”职;兵家思想的形成与道家有不可忽略的关系;上古时期的《司马法》与《六韬》是研究兵家思想渊源的重要文献。
¨2.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兵法》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孙武对于用兵问题抱着谨慎态度;在考虑战争胜败因素时,孙武把“道”放在首位,他所说的“道”兼容儒家与道家的意义;“知己知彼”是孙武用兵战略战术的格言;在《孙子兵法》之中,辩证法成为作者分析兵势的思想方法。
¨3.孙膑作为孙武的后人,继承并且发展了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孙膑用兵“贵势”,而其“八阵”之法也充分体现了孙膑指挥战争的谋略与技巧。
¨4.兵家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以军事斗争为题材。此类作品可以成为我们认识兵家的参考资料。
【概念与术语】¨司马、六韬、围魏救赵、暗度陈仓、声东击西、瞒天过海、五事、七计、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合、奇正、任势、八阵、鬼谷子、孙武、孙膑、庞涓、尉缭子。
【复习与练习】 ¨1.兵家与道家两者之关系如何?为什么? ¨ 2.有人将孙子兵法应用于企业管理,你在阅览了有关文献之后有何感想? ¨3.试阐述孙武与孙膑军事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4.孙武能够提出一套深邃的军事思想,是因为他有天才?这种认识正确吗?为什么? ¨5.“孙膑后来能够打败庞涓,是因为他以往受到庞涓的迫害”。你对这种观点是何看法?
【参考读物】 ¨1.《孙子兵法》 ¨2.《史记·孙子吴起传》 ¨3.《吴子·应变》 ¨4.杨善群《孙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理与生活的意义。  第三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本色的思想系统第三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本色的思想系统第三章  道家以“法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