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亚洲人带的眼镜:读温总理引用诗文结集: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1 17:46:07
人民网首届“党员书评”有奖大赛57号参赛作品
读温总理引用诗文结集: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
——读《温文尔雅》有感
桑林峰(河南省洛阳市)
 
2011年05月24日11:36  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
【字号大中小】打印留言论坛网摘手机点评纠错 E-mail推荐:  
点击播放按钮,可以“听”新闻

庆祝建党90周年 人民网举办“党员书评”有奖大赛
为官做人到了一定程度,能给我们带来智慧、灵感和魅力的东西,就是文化底蕴。而中国传统文化,通俗地讲也可以叫国学或中华经典,对我们的熏陶最为重要。因为,她是中国人的根,是我们立身做人、干事创业的魂魄和底气。
这个观点从《温文尔雅》一书中就可以得到证明。该书记录了温家宝总理自2003年以来在不同场合引用的古今诗文名句103条。温总理之所以备受世人崇敬,与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温总理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文相当精通,可以随手拈来,适当达意,使他的话语和论断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公信力。
人之精神,文以化之;人之内涵,文以铸之;人之品质,文以固之。正是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赋予了温总理心系“万民之忧乐”的赤子情怀。他有一腔报国之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对民生高度关注:“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犹闻饥冻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他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忧患与故”;他有对创新的强烈向往:“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他有对改革的执着坚定:“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他有对台湾同胞的一往情深:“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歌”、“渡尽劫坡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言为心声、言以助行。温总理所引诗文,不仅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也彰显了他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求、一种自觉。
实际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诗文只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包括秦之文、汉之赋、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明清之小说等等。这些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谐理念、中庸之道、仁爱思想、修身理论和处事方法,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养料。庄子的《疱丁解牛》,让我们懂得熟能生巧,唯有精业,才能游刃有余。李斯的《谏逐客书》,让我们明白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道理,只有广纳贤才,才有国家的强盛不衰。贾谊的《论积贮疏》,告诉我们贮备粮食、关注民生的重要意义。袁枚的《黄生借书说》,说明只有懂得机会难得,才能专心读书的道理。王安石《伤仲永》,揭示了人才自有其成长规律,违背了,天才也只能“泯然于众人矣”。宋苏轼诗《惠崇春江晚景》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它以丰富的哲理使我们明白,判断事物的标准,不是凭空臆测,主观想象,而要靠实践去验证。所谓理名则心安,事明则境高。诸如此类的经典作品,每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时常读之,人生的各种“钙质”和“维生物”自然而来。
现代社会条件下,人们都很浮躁。而纠治浮躁的最佳良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比如《鬼谷子》曰:“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告诉我们要以清心寡欲治“躁”;《淮南子》曰:“是故非澹泊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让我们以淡泊宁静治“躁”;《韩非子》曰:“不知足之忧,终身不解”,警告我们以自满自足治“躁”。毫不夸张地说,现代人的焦虑、担忧、多欲等问题,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解除之法。因为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本、成长的依托、心灵的慰藉。
作为中华儿女的一员,要修身养性、慎独自律、成就事业,不可不学传统文化经典。我们当于历史经典中看成败、知兴替,彰往而察来;于文学经典中陶冶情操、增加才情,腹有诗书气自华;于哲学经典中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加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于伦理经典中知廉耻、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培养健康的道德品格。如此,才能多一些镜鉴对照,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些从长计议,少一点短期行为;多一些历史责任,少一点个人得失;多一些沉稳从容,少一点浮躁盲动,真正履行好职责、修养好品行,提升人生的底蕴、层次和境界。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读书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读书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