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去少林寺后果:阿尔贝特.史怀哲演讲:《我的呼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1:43:11
阿尔贝特.史怀哲演讲:我的呼吁

《我的呼吁》

  

  ——阿尔贝特·史怀哲

  1954年接受诺贝尔和平奖时发言

  

  

  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这种伦理,反对将所有的生物分为有价值的与没有价值的、高等的与低等的。这种伦理否定这些分别,因为评断生物当中何者较有普遍妥当性所根据的标准,是人类对于生物亲疏远近的观感为出发点的。这标准是纯主观的,我们谁能确知这种生物本身有什么意义?对全世界又有何意义?

  

  这种分别必然产生一种见解,以为世上真有无价值的生物存在,我们可以随意破坏或者伤害它们。由于环境的关系,昆虫或原生动物往往被认为没有价值。但事实上,我们的直觉意识到自己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环绕我们周围的,也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这种对生命的全然肯定是一种精神工作,有了这种认识,我们才能一改以往的生活态度,而开始尊重自己的生命,使其得到真正的价值。同时,获得这种想法的人会觉得需要对一切具有生存意志的生命采取尊重的态度,就像对自己一样。这时候,我们便进入另一种迥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这时候,善就是:爱护并促进生命,把具有发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价值的地位。恶就是:伤害并破坏生命,阻碍生命的发展。这是道德上绝对需要考虑的原则。由于尊重生命的伦理,我们将和全世界产生精神上的关连。平时我都尽力保持清新的思考和感觉,而怀着善的信念,时时依据事实和我的经验去从事真理的研究。

  

  今日,隐藏在欺瞒之后的暴行,正威胁着全世界,造成空前烦闷的气氛。虽然如此,我仍然确信真理、友好、仁爱、和气与善良是超越一切暴行的力量。只要有人始终充分地思考,并实践仁爱和真理,世界将属于他。现世的一切暴力都有其自然的限制,早晚会产生和它同等或者超越它的对抗性暴力。可是良善所发挥的作用却单纯而继续不断的。它不会产生使它自己停顿的危机,却能解除现有的危机。它能消除猜疑和误解。因此良善将建立无可动摇的基础,而追求良善是最有效的努力。一个人在世是不肯认真去冒险为善。我们常常不使用能帮助我们千百倍力量的杠杆,却想移动重物。耶稣曾经说过一句发人深思的至理名言:温和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土地。

  

  尊重生命的信念要求我们去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防治大众疫病的奋斗是永远比不上这种帮助的。我们对旧日殖民地的民众所给予的善良帮助,并不是什么慈善事业而是赎罪,因为从我们最初发现航线,到达他们的海岸以来,我们已经在他们身上犯下了许多罪恶。所以白人和有色人种必须以伦理的精神相处,始能达到真正的和解。为了实践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推行富有将来性的政策:凡受人帮助,从艰难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须互助,并帮助正在受难的人们。这是受难的人们之间的同胞爱。我们对所有的民族都有义务以人道行为及医疗服务来帮助他们。从事这些工作时应带着感谢和奉献的心情。我相信必定有不少人挺身出来,怀着牺牲的精神替这些受难的人服务。

  

  可是,今天我们还深陷在战争的危机里。我们正面临着两种冒险之间的选择。一种是继续毫无意义的原子弹武器竞赛,以及继之而来的原子战争;另一种是放弃原子武器,并寄望美国和苏联以及其他盟邦,能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和平共存。前者不可能为将严整这来繁荣,但是后者可以给人类带来繁荣与幸福。我们必须选择后者。也许有人会以为他们可以利用原子装备来吓退对方,可是在战争危机如此高升的时刻,这种假设毫不值得重视。

  

  今后,我们的目标是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问题,不再以战争的方法来解决。我们必须寻求和平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敢表白我的信心,当我们能从伦理的观点来拒绝战争的时候,我们必定能以谈判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战争到底是非人道的。我确信,现代人的理发必能创造出伦理的观点,因此今天我将这个真理向世人宣布,希望它不会只被当作虚假的文字看待,以致被置于一旁。

  

  希望掌握国家命运的领袖们,能致力避免一切会使现况恶化、危险化的事情。希望他们铭记使徒保罗的名言:若是能够,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这不但是对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也是对民族之间的关系而言。希望他们能互相勉励,尽一切可能维持和平,使人道主义和尊重生命的理想,有充分的时间发展,并且发挥作用。

 

========================

人物介绍(转帖自百度的百科)

  阿尔贝特·史怀哲

  1875.1.14—1965.9.4

    阿尔贝特·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于1875生于阿尔萨斯(当时隶属德国)。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一位神学和哲学双料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1905年,已经30岁的史怀哲突然决定放弃所有的地位,将奔赴非洲丛林去当一名乡村医生。为达到这一目的,他转而习医,38岁时学成,这一年(1913年),他以医学博士的身份携新婚的妻子海伦娜去了法国殖民地赤道非洲的伦巴兰(今加蓬共和国境内),创办了一所丛林诊所,并在蛮荒丛林中行医达五十余年。一九五四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但他将奖金用来建麻疯村。九十岁时逝世于非洲。被人称“非洲之父”。

 

  在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史怀哲深切思考人类的命运,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的命题。那时的欧洲,处于两种思想的征战之中:一种是反对古典欧洲文化的尼采的思想,尼采认为真正的文化伦理只能是对生活的自豪和勇敢的肯定,「超人」不受「奴隶道德」的约束,「超人」信奉「强力意志」的「主人道德」,此思想的变种有斯大林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极端民族主义等;而另一种是从基督教││东正教传统中诞生的托尔斯泰的思想,托尔斯泰认为爱比暴力更有力量,质朴的虔诚和人道主义的原则才是改变世界的动力,人应当以弱者的姿态过一种有道德感的生活,托尔斯泰主义深刻地启发了甘地、马丁.路德.金以及曼德拉。史怀哲选择了托尔斯泰的道路,为了响应尼采对欧洲传统的挑战,他致力于发现提出一种深刻而广博的伦理文化,这就是「敬畏生命的伦理学」。

 

    爱因斯坦专门写过一篇叫《质朴的伟大》的文章称赞史怀哲医生,在文章的开篇中他写道:“像阿尔贝特·史怀哲这样理想地集善和对美的渴望于一身的人,我几乎还没有发现过。”

 

  史怀哲接受上帝的呼招,去非洲为苦难的黑人进行医疗工作,他认为自己的道路不是深入「黑暗的心脏」,而是一段实践上帝之爱的天堂之旅。史怀哲指出:「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它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持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必然的、普遍的、绝对的伦理原理。」史怀哲是这一原理的发现者和实践者,他与特蕾莎修女一样是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上两个活生生的圣徒。

 

  今天我们缺少的不是金钱、资源、技术和思想,而是爱,正像史怀哲所指出的那样:「人必须要做的敬畏生命本身就包括所有这些能想象的德行:爱、奉献、同情、同乐和共同追求。」深陷在恶性循环的、「GDP优先」的经济发展观之中的中国,最缺乏的是敬畏我们的生命本身。对于一名官员来说,关心能源问题除了可以获得巨额利益(「红顶商人」形象已无法遏制)之外,能源还是实现该地区GDP高速增长的先决条件。一个地方官员不会一般因为几起矿难而被免职(除非该矿难的后果极其严重),相反他会因为该地区GDP增长不足而失去在官场升迁的机会。于是,煤矿这种「黑色的金子」便成为无形杀手,吞噬了无数劳动者的生命。没有人为这些死难者举行盛大的葬礼,他们的死亡正如他们的生命一样卑微。

  今天的中国是尼采的中国,是「狼图腾」的中国;而不是托尔斯泰的中国和史怀哲的中国。为了扭转这样的局面,我们必须像史怀哲所说的那样,「变成另外一种人」,以另一种伦理观念来组建我们的社会,以另一种伦理观念来处理我们与其它同类、其它生物和自然界的关系││「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与宇宙建立了一种精神关系。我们由此而体验到的内心生活,给予我们创造一种精神的、伦理的、文化的意志和能力,这种文化将使我们以一种比过去更高的方式生存和活动于世。由于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我们成了另一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