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潸然台词日文:故宫,承载中国太多“符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4:42:53
故宫,承载中国太多“符号”
 
环球时报 2011年5月20日 第07版/深度报道
本报驻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记者 姚蒙 纪双城 蒋丰 李亚龙 本报记者 黄晶晶
“失窃门”、“错字门”、“富豪会所门”,在故宫遭遇一系列风波之后,国外一些媒体的评论是,“眼下留给故宫管理部门的,除了尴尬,还是尴尬”。其实,在风波背后,包含着中国人对故宫的特殊感情和特殊的定位。故宫早已成为中国的一个“符号”:既是博物馆,又是文物,既象征着中国过去的皇权,也是推翻帝制后人人皆可入内的旅游景点,最能显示出中国人平等的地方。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日本皇宫,都没有中国故宫这样特殊的属性,它们加起来,也没有像故宫这样引发过巨大的争议。更有意思的是,在一些人质疑故宫出现的管理问题时,仍有一些人津津乐道“御膳”、“皇家风范”。而这种现象,又是在法、俄、日等国民众中找不到的。
“把文化遗产做成文化生意,才是风波根源”
在西方人眼里,中国故宫代表着东方文明。英国电视四台最近播放纪录片《文明》,东方文明史的开场白就是请英国学者、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奈尔·弗格森在故宫里做的。正如英国《每日电讯报》所说,“虽然故宫回到中国百姓手中,但对世界绝大多数人来说,它仍充满神秘色彩”。
从2007年故宫里掀起“星巴克咖啡关门”风波,到最近的“失窃门”、“错字门”、“富豪会所门”,英国媒体对中国这座古老的皇宫一直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关注度。仅在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网站上输入“the Forbidden City(故宫)”一词,就能查到近年来的相关报道200多万条。
针对故宫博物院回应“建福宫建富豪专属会所”是下属公司“擅作主张”,锦旗上写错字是下属部门疏忽等新闻,英国《每日电讯报》的评论是,“眼下留给故宫管理部门官员的,除了尴尬,还是尴尬”。《金融时报》17日以“故宫不欢迎为非作歹的人”为题说,这几个星期对于故宫的管理部门来说糟透了。先是歹人入室盗宝,之后又被发现邀请了一些不该邀请的人,对此,中国媒体几乎一面倒地批评故宫管理部门把文化遗产做成了文化生意,这才是风波的根源。
日本《每日新闻》等媒体也以“围绕被盗等事件的回应,北京故宫连续受到抨击”为题报道近来发生的“故宫风波”。日本时事通讯社评论说,故宫方面强词夺理,给自身名声带来很大损失。
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颐武告诉记者,故宫在20世纪20年代,并没有受到普通民众的特别关注,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没有多看重它,只是把它当成文物看。解放以后,故宫逐渐变成中国传统社会、传统文化的象征。近些年,随着传统文化复兴,故宫的象征意义更加突出,人们对它的兴趣自然增大。张颐武说,故宫偶尔出现低级错误也是难免的,但必须强调的是,作为传统文化守护者,故宫博物院既是研究机构、展览机构,又是文物机构,它的这个象征意义没改变,今后也不会变。
故宫=凡尔赛宫+卢浮宫
法国媒体对故宫风波的报道非常少,至少在文物失窃的问题上,法国人认为这是一个博物馆难以彻底避免的事。卢浮宫这样的博物馆都发生要案,连“蒙娜丽莎”画像也失窃过。但不同的是,在法国,卢浮宫加上凡尔赛宫才能和中国故宫相比——游客到巴黎的凡尔赛宫看国王故居,到卢浮宫看国王收藏,而故宫却合二为一。凡尔赛宫与故宫非常相似:两者都曾是专制权力的中心,都是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建成的豪华宫殿,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建筑与艺术水准,而且后来都成为吸引大量游客的博物馆。
《环球时报》记者曾和凡尔赛宫公关部负责人艾丽娅讨论过星巴克咖啡等连锁店能否进故宫和凡尔赛宫这样的老牌皇家场所的问题。艾丽娅说,在凡尔赛宫,美国品牌的商店进入算不上什么问题,只要游客有相应的需求就行。但她也表示,故宫本身是古色古香的,保持中国风格可能更符合其整体氛围。
凡尔赛宫目前陷入现代文化能否渗入的问题中。凡尔赛宫现任“管家”、法国前文化部长艾拉贡别出心裁,想定期在凡尔赛宫里安放一些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他认为这与古老的王宫相得益彰,很有情调,但法国文化界与许多民众不买账,提出大量批评意见。
据了解,凡尔赛宫直属法国文化部,具体实行的是文化部任命的馆长领导制,在管理上有许多法律规定:如必须遵守历史与文化传统,必须平衡市场机制与文化设施的特点,必须维护文化设施的特性等。凡尔赛宫很少有商业化运作,因为法国文化部没有规定凡尔赛宫非盈利不可。当凡尔赛宫门票从前些年的6.5欧元上涨到现在的15欧元左右后,法国人的抱怨声很多,要知道法国人的平均月工资为2400欧元左右。不少法国人在网络上提出: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凭什么这么涨价?这些钱到底用在什么地方?
提到故宫,人们会自然而然想到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博物馆。近百年来,克里姆林宫是苏联和俄罗斯政权的象征,现在还是俄罗斯总统府所在地。克里姆林宫内的克里姆林宫博物馆1991年改建完成。2001年4月12日,世界第一位宇航员尤·加加林的女儿叶琳娜·加加林娜成为克宫博物馆馆长。叶琳娜当年以优异的成绩在莫斯科大学历史系艺术史教研室博士毕业,是一位知识型、专业型博物馆人才。她曾在接受《消息报》采访时表示,和其他博物馆相比,克里姆林宫博物馆没有什么特权,有些展览可以由赞助商提供,但这些赞助“完全是一种公益性活动”,“我们不会给赞助商任何优惠条件”。
日本人不会推出皇室食谱
谈到故宫最近遭遇的风波,特别是对有关“富豪会所”的议论,英国皇家国际关系研究所中国问题专家凯利·布朗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中国来说,故宫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如果被一部分富裕阶层借钱财之力实现特权利益,自然会成为民众不满的根源。
莫斯科大学图书馆校史馆副馆长德米特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听说,中国过去有另一个称谓,叫‘天朝’。‘天朝’中心的中心就是故宫。现在有人想在故宫搞什么富豪俱乐部,这很有意思,说明中国资本化的程度已经相当高。”但德米特里强调,中国和俄罗斯一样,都是转型国家,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如果还去刻意渲染这种差距,只能刺激一些人的神经,“要知道,故宫现在不是为了某个阶层设立的”。
“故宫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牟利的工具,因为故宫属于整个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迎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如果在故宫开富豪私人会所,那确实是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亵渎,不仅网民不能接受,政府也不应接受。
在由女王担任国家元首的英国,尽管英国王室的是非这几年也是个热门话题,但君主居住的白金汉宫在英国人心中还有很大的分量。特别是近30年来,人们见证了戴安娜与查尔斯在白金汉宫阳台上的“世纪之吻”,也看到了前不久威廉王子与凯特的深情一吻。
长年研究英国王室历史的罗伯特·兰斯认为,在英国,即便有人开出惊天高价,也买不到在白金汉宫里建富豪俱乐部的机会。英国王室和普通老百姓都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商机”,这样做意味着英国主流社会摆明了接受“贫富差异很合理”以及“贪婪并不坏”这样的生活理念。不过,在英国和“皇家”字眼挂钩的广告随处可见。这其中,有“货真价实”、受到王室许可的,如与王室沾边的瓷器等,但也有不少纯粹挂上“皇家”两个字招揽生意,如冠以“皇家”名字的炸鸡店。与英国不同,在共和体制下的法国人,对“王室”、“贵族”等词汇并不怎么热衷,商业广告也不用这些噱头来招揽生意。
由于日本宪法规定天皇只是国家的象征,因此绝大多数日本人并不像中国人看重“故宫”那样看重东京的皇宫。东京的皇宫常被称为“皇居”,由“宫”变“居”,本身已经少了几分威严。常到中国旅游的日本游客园田告诉记者:“我感觉中国人内心深处还是喜欢皇家风范的。中国许多饭店也都推出‘御膳’,甚至还借用昔日的皇家园林,我就到北海公园仿膳吃过饭。但在日本,不会有一家饭店去模仿皇宫装修,或推出什么皇室食谱。”他还发现,中国有些楼盘以“皇宫气派”等广告词招揽客人,而这种事情在日本是不可想象的。
对此,张颐武认为,中国公民对平等的重视现在比一些发达国家的人还要强烈。“贵族”对于大多数中国百姓、特别是占据网络舆论主导地位的年轻人来说,仍是敏感词汇。因此很多人,包括一些房地产商在内,已经开始忌讳这样的用词,真正打着“皇家风范”、“贵族之尊”等旗号的商家以后不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