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女孩子开场白:湘军鼻祖江忠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8 23:40:41
假如我们稍微比较一下明朝末年的农民造反运动和清朝后期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就能够发现,其实明末农民的造反行为较之太平天国运动水平低很多,且不说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文化素养和组织动员能力较之洪秀全等人落后许多,军事素养较之石达开、陈玉成、李秀成等人差距很大;就是单单看一下太平天国仅仅两年时间就从广西打到南京,拥有了一块比较巩固的根据地,建立了一个与相对强大的北方清政府相对抗的政权机构并与之较量十余年这一基本历史事实,再对比下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率领“武装马帮”式的造反团伙东奔西走流窜十余年,直到明朝灭亡前夕才匆忙的搭建了一个政权的框架,过了几天“皇帝瘾”,很快就被入关的清军所击溃而兵败身死的“昙花一现”,就不难得出仅从军事角度而言,清廷与太平天国的军事对抗无论从内容还是强度以及惨烈程度都大大超过明末官军对造反武装抚剿并举的“治安肃整运动”这一基本结论。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清朝自开国以来曾经赖以统一全国、平定各种内忧外患、曾经功勋卓著的八旗军和绿营军,在这场关系清王朝国运兴衰的生死较量中由于自身的腐朽,结果彻底败下阵来(这与明朝末年明军与清八旗军交锋屡战屡败的情况很相似),自此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而清廷迫不得已重用了由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所一手重新组建训练,脱胎于地方地主团练武装,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湘淮军,自此到1895年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为止,在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湘淮军一直是清廷赖以维持统治的支柱!
令人惊奇的是,和历朝历代一向由武将枭雄统军领兵的传统不同,最初仅作为一支地方团练武装存在的湘军一直以节操良好的士大夫作为管理领导层,以儒家的“忠义血性”来武装官佐头脑,以“将必亲选,兵必自招、兵归将有”的类似中世纪欧洲雇佣兵的私人佣兵公司模式来组建训练和使用部众,而这种一改中国古代传统的建军形式的反常做法竟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湘军一举扫灭席卷大半个中国、清庭视为心腹大患的天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确堪称空前绝后,独一无二!
如果说士大夫出身,原本并不知兵的文官曾国藩凭借他坚定的意志、饱满的热情、过人的智慧、清廉的操守而无可争议的成为了湘军的头号缔造者、军制的制定人和最终把湘军带向巅峰的出色统帅的话,那麽本文的主角江忠源则是湘军创建的最初奠基人和先行者,湘军真正的鼻祖!
江忠源字常孺,号岷樵,湖南新宁人,出身于一个秀才家庭,道光十七年中举人。
早年的江忠源为人乐善好施,在他进京赶考期间,北京城里流传着一种说法,说是北京城里只要有人去世,曾国藩必送挽联,江忠源必定会帮忙买棺材,这种说法未免夸张,但他和曾国藩两人的古道热肠,在京城官吏与学者中有口皆碑,却是不争的事实。
也学这是种与人为善的性格特征,使得江忠源了解百姓的疾苦,痛恨为富不仁,因而心存百姓造反,情有可原这种当时在上层看来大逆不道的想法,这种看法在他的一首诗中体现的很明显:
哀此贫氓力耕种,年丰仅足偿什一。
今年不复望有年,坐令沟壑填白骨。
但见富人百无忧,谁怜贫者为饥出。
贫人一旦为饥驱,富人岂得安其室。
这显然是告诫富人,为富不仁,终将逼人造反。
江忠源和曾国藩志趣相近,意气相投,节操相似,使他们在京城很自然的走到了一起,江忠源身上所散发的那股士大夫的殉道精神为湘乡人曾国藩深深折服,当时就预言:“生平未见如此人,当立名天下,然终以节烈死”!
关于江忠源投笔从戎的动机,一般都认为是他应试落第,心灰意冷,从而产生另辟蹊径的想法,但笔者却认为,作为一个重视经世之学的士大夫,江忠源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欲望,从他后来只身率军苦战,短短两三年时间就从一个七品知县连升十级,跃升为二品的封疆大吏这种即使令今天的很多公务员们都会感到瞠目结舌的经历来看,没有出众的能力与顽强的信念显然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既然如此凭甚麽说江忠源会因为一时的小挫折而“心灰意冷”呢?恐怕还是熟读历史的江忠源的潜意识中觉得带兵打仗更能够体现自己才干的真正价值吧!
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回到家乡的江忠源开始联络乡绅,兴办团练。
江忠源利用他以往熟读兵书所学到的知识,组建训练团练,他以忠孝礼仪的儒家道统教授团丁,作为他们的理念;以历代兵法所记载的练兵布阵之法组织训练团丁,在他的努力之下,这支由纯朴的山民为基本成份的民团武装的军事素养提高很快,渐渐具备了成为一支正规军的潜质。
道光二十七年,新宁人会党首领雷再浩聚众造反,江忠源自告奋勇,在不依靠绿营正规军的情况下,率他的乡勇出击清剿,结果战而胜之,生擒雷再浩!
这次胜利,使得江忠源不仅获得了官府悬赏雷再浩人头所开出的一万两的赏银,而且还在湖南博得了通晓军事的名声,当时的清廷湖广总督裕泰将他的战功上报朝廷,朝廷赏他一顶蓝翎顶戴,任命他为知县!
江忠源就这样正式踏入仕途,淘到了个人政治上的第一桶金!
第二年,清廷将江忠源调到浙江任职,江忠源在浙江秀水担任知县的九个月期间,政绩斐然,当时的浙江巡抚吴文镕为此专门向朝廷引荐江忠源,恰好他的旧友礼部左侍郎曾国藩也专门上疏推荐江忠源,当时刚刚即位的咸丰皇帝随即下诏令江忠源赴部引见。
江忠源本有机会进京朝觐天子了,可因为公务繁忙,再加上父亲病故,他不得已丁忧回籍,在家守制。
这时,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变----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在离他的家乡新宁不远广西如火如荼的兴起,后来被人称为“湘军鼻祖”的江忠源也即将正式开始他的征战历程。
咸丰元年七月,江忠源率他的练勇奔赴广西前线,与太平军交上了手。
在广西,江忠源出手不凡,连战连捷,短短几月之内,连升四级,被提拔为同知直隶州知州,赏换花翎。
到咸丰元年十二月,在赛尚阿的统一指挥下,清军将包括洪秀全等五王在内太平军约一万人合围于广西永安城。
如果清军能够把握好这次机会,一举围歼太平军的话,那麽也就不会有后来清廷与太平天国长期的征战,更不会有湘淮军的崛起和湘淮系政治集团的坐大,清王朝也就不可能由过去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体制被迫转变成中央与地方并重的二元政权体系,丧失了往日的绝对权威,最终走向崩溃。
可是清军前敌统帅向荣,却听信幕僚妄言,采取采取“围三阙一”方法,放太平军一条生路,打算乘太平军弃城而逃时在运动中加以歼灭。
对此,江忠源深感忧虑,他专门写信给向荣,指出清军兵力三倍于太平军,况且增援部队正在不断开来,清军有绝对的把握消灭城内的一万孤立之师,为何却要莫名其妙的留下缺口?而一旦放虎归山,则是后患无穷!
但是向荣却听不进去,而作为钦差大臣的赛尚阿也倾向于向荣的方案,而没有采纳江忠源的正确主张。
而太平军自十二月被困永安,到第二年四月突围而出,其间长达五个多月,清军有足够的时间调整部署,但无论是向荣还是赛尚阿,竟然都没有打算改变初衷,而是坐等太平军突围!
结果太平军得以顺利突围北上,反而包围了省城桂林。
危急时刻,请假回家的江忠源立即赶赴前线。
江忠源带领他的楚勇,奋力阻击太平军,也有所斩获,但这时的太平军已经势不可挡,他们沿湘江北上,开始向长沙进发。
此时,湘江已经涨水,非常便利行船,由于清军此时并无水师,因此如果太平军乘船沿江顺流而上,很快就可以到达省城长沙,而长沙因准备不足,将难以抵挡太平军的攻势。
而如果走旱路,太平军无疑要面对沿途清军的阻击,行速减缓,清军将以空间换时间,做好守城的准备!
头脑冷静的江忠源为遏制太平军咄咄逼人的势头,决定在全州北面渡口蓑衣渡,设伏阻击太平军,阻止太平军借水路迅速北上。
在书生江忠源指挥下,楚勇在蓑衣渡于江中设置障碍物,阻塞航道,同时在湘江西岸设伏,以逸待劳。
六月五日,太平军在南王冯云山率领下,到达蓑衣渡,与楚勇交上了手。
据史载,此战历时两昼夜,情形惨烈,双方都有较大伤亡,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在战斗中中炮身亡!
由于楚勇兵力单薄,而尾随太平军的总兵和春又无法按江忠源的要求及时赶到东岸阻截,吃到苦头的太平军得以在丢弃船只辎重后,沿湘江东岸北上,进入湖南境内。
蓑衣渡之战对于江忠源而言,是他与太平军对垒过程的的第一个大胜仗,此战不到两千人且并非正规军的楚勇在无绿营正规军相助的的情况下单独阻击兵力占优的太平军获得成功,无疑显示了楚勇的巨大潜力和书生江忠源的出色军事才能,堪称他戎马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
其后江忠源率楚军协防长沙,帮助巡抚张亮基顶住了太平军长达近三个月的攻势,保住了长沙城。
太平军在长沙无心恋战,遂北上湖北攻克武昌,其后顺江东下,于1853年3月攻克六朝古都金陵。
湖南境内的清军望风而动,尾随太平军北上。
而江忠源则留在湖南,驻防长沙城内成为了巡抚张亮基依赖的中流砥柱。
在张亮基安排下,江忠源率楚勇赴浏阳剿灭会党征义堂,以战功得以升任道员。
咸丰三年三月,张亮基调任湖北,他将深受自己信赖的江忠源带到了湖北。
在湖北,江忠源又率领楚军打击会党造反,冲锋在前,积功升任湖北按察使和盐道。
客观得看,此时楚军的力量其实很单薄,因此不宜与太平军长期作战。
可是,随着金陵被太平军攻占,清廷急于收复金陵,由于缺少能征惯战之人,因此不得已将实为文官的江忠源调往向荣的江南大营帮办军务。
这一任命意义重大,以往江忠源率领楚军作战,虽屡有斩获,但他作为统领民团武装的一个普通文官,与太平军作战从来不是他的主要任务,清廷也没有这样要求过他!
现在,清廷破天荒地让他去江南大营帮办军务,无疑是对他和楚军的刮目相看,是把楚军这支普通团练看作了能够改变大局的决定性力量!
接到任命的江忠源受宠若惊,他立即写下一封万言家书,将全部家事安排妥当,并告诫家人,今后我一心担当国事,与流寇作战,你们勿以家事打扰于我。
发誓忠君报国的江忠源率一千三百名楚军于6月22日到达南昌,协助巡抚张芾防守南昌。
太平军前后围攻南昌长达三个多月,江忠源作为南昌的实际卫戍司令,担负起了守城的重任。
在此战中,太平军多次以地雷爆破的手段炸垮城墙,江忠源的弟弟江忠济数次率死士拼死堵口阻击,总算将登城太平军击退。
江忠济因功升任知府!
最终,江忠源以挖护城河的办法,使得太平军无法再以挖隧道的办法破城,南昌的城防才稳固下来。
到了9月下旬,随着罗泽南等人率军驰援,太平军遂解围而去。
江忠源因此被清廷赐以二品顶戴,楚军再次扬名。
南昌保卫战的胜利,使得江忠源达到了个人军事生涯的顶峰!
辉煌之后往往就是黯淡,这个道理用在江忠源身上也很合适。
由于楚军正式以正规军的身份登场,那麽获得正规军的待遇就理所应当的成立一种自然,然而,作为客军的楚军却无法拥有固定的军饷来源,就拿守南昌说,江西本地的财政首先要保证本地的绿营和乡勇薪饷,而无法对楚军给予接济。
而楚军由于自身军纪严明,严禁抢掠,普通勇丁也不能发战争财!
人一旦没了希望和盼头,干事自然也就没了兴趣。
正因为如此,南昌之战后,江忠源亲自招募的这些父老乡亲几乎都离他而去。
此后的湖南人江忠源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只能带他并不熟悉的绿营军作战了,而这些绿营军无论军纪、战斗力、忠诚度等各方面都较之以往大打折扣了!
江忠源开始滑向败亡的深渊。
对此,江忠源的老友曾国藩早有预见,曾经在信中告诫他,打仗还是要用家乡子弟兵,绿营军军纪败坏,将领无能,不堪大用。
但此时的江忠源已经成了清廷所倚重的“消防队员”,已经没有功夫去重新募勇严训了。
十月,江忠源接到张亮基的命令,要他驰援田家镇,但当他赶到时,太平军已经抢先一步占领了田家镇的天险半壁山。
同样是在江边,江忠源却没能重演他在蓑衣渡的辉煌,这一次他被太平军打得大败,带残兵突围回到武昌。
因这次败仗,江忠源上疏自劾,被咸丰皇帝降四级留用。
江忠源刚回武昌呆了几天,太平军大将胡以晃又在安徽发动攻势,直逼省会庐州,咸丰皇帝情急之下,又任命江忠源为安徽巡抚,令其负责安徽防务。
江忠源成了湘军中第一个靠战功成为封疆大吏的将领。
江忠源鉴于兵力不足,一再上疏要求朝廷增兵,同时要求老友曾国藩帮助训练六千军士,协助他到安徽作战,但此时曾国藩却无力帮他,因为他还没有训练好水师!
就这样,江忠源在没有足够兵力的情况下踏上了凶险的安徽战场。
当江忠源仅率千余人抵达靠近庐州的六安时,江忠源病倒了,于是在六安停留的几天,可是,在庐州知府胡元炜却不断向他这位巡抚求援,胡元炜在信中宣称,庐州兵力充足,团丁就有万人,且军饷不缺!
信以为真的江忠源仅率几百人就前往了庐州,进城后才发现,加上他所带来的兵力,城内总共不过三千人马,而庐州城防却周长二十六里,且粮草、军火奇缺!
江忠源抵达庐州的第三天,太平军就在胡以晃指挥下开始了攻城之战。
守军势单力薄,显然难以长久支持!
公元1854年1月15日,太平军以地雷爆破,终于攻克了围困一月有余的庐州城,江忠源兵败后投水自尽。
虽然,此时他的弟弟江忠濬已带援兵赶到,就在不远的城外,但却为太平军所阻止,眼睁睁看着大哥兵败身死。
清廷获知江忠源死讯,追赠其总督头衔,赐给“忠烈”称号,赐予祭葬,赏骑都尉及一等云骑尉世职,褒扬三代,并下令在湖南、江西、庐州为他建祠。


结语
如果我们辩证考察江忠源的征战表现,可以发现他的军事才能高于曾国藩,这一点无论是在围剿会党的治安战中,还是他在与太平军的交锋中以及他在对楚军的训练中都体现的很明显。
但江忠源缺乏曾国藩那样统筹规划全局的能力,也没有曾国藩那种对人才知人善任、为己所用的幕僚辅佐意识,这就使得他也就只能是一位将才而并非统帅!
作为湘军最早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江忠源做创立的那一套练勇带勇的基本方法被他的老友曾国藩和其他湘军将领继承,并且为他们所发展完善,最终诞生了不同于中国古代军制,而对中国近代军事体制有着深刻影响的另一套军制,就这点而言, 湖南新宁人江忠源为后世留下的遗产的确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