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森林地图在哪里:忍——中国伦理的一字禅 (评论: 忍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30 11:37:30

忍——中国伦理的一字禅

2010-10-11 21:16:23   来自: 归藏 (他年我若为青帝)
忍经的评论    4

  我读的是那本山西古籍出版社的《忍经》和《劝忍百箴》的合体。
  先看了《忍经》,然后再看的《劝忍百箴》,看到第三十八忍的时候,我再也忍不住发出了一句感叹:合着一切都得忍,天下万事没有不能忍,没有不需要忍的啊。
  感叹之后,我立刻又发现一个问题,从一部《忍经》和《劝忍百箴》里每一箴所举事例来看:这个“忍”字,只不过是对于中国古代“君亲”关系的总结;是一个如何在君臣之间,长幼之间,邻友之间恰当相处的归纳;是中国古代社会中最主要的两三种伦理关系的一字禅。
  
  这个忍,并非从哲学或宗教的角度,去诠释劝诫人们如何为人如何处世。而是提醒一个人如何为君,如何为臣,如何为父兄,如何为子弟,如何为婆媳妯娌,如何为邻居朋友。其中君臣父子是为主线。
  
  我大体总结了一下,所谓的“忍”有如下四点来源及特点:
  第一:不是教你做人,是教你做圣。
  无论是吴亮的《忍经》还是许元奎的《劝忍百箴》,细看下来,里面有很多都是凡人所根本无法做到的。忍经里言必称老孔孟,例必举圣王侯,张良捡鞋子,韩信胯下过,舜的泣血之忍,等等等等,别说是凡人,即使是道德修养到一定程度的大师、名家、学人,恐怕也难以做到吧。如果你只是想做一个平平常常的凡人的话,你看忍经看劝忍百箴,会看到压抑欲狂,憋闷欲死。因为他将你生活中的每一种可能的情绪,都要你忍了。酒色财气、贫贱富贵、荣辱安危、声乐饮食、毁誉喜怒、好恶勇怯、生离死别、得失利害、福祸进退、士农工商等所有一切身份、一切情绪、一切人性,你都要忍,都要不发,都要理智克制克服。试问,这不是圣人,是什么?所以它不是给老百姓看的,而是给那些想要修行到很高境界的圣心之人看的。
  
  第二:不是教你做人,是教你做臣。
  比如娄师德的唾面自干,吕蒙正的佯为不闻,陈平范蠡的隐退,周亚夫的悲剧;比如宋人胡宿和鲁宗道的对话,等等,实际上其根子,都在于君王天子的反复无常,猜忌多疑,在于权力的风险和为人臣子的自保。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如伴猛虎、一着不慎举家身死甚至九族屠戮,能不忍吗?忍的不是脾气,忍的是一人一家甚至一族之性命啊!不仅要忍君王,还要忍小人、忍佞臣、忍奸臣、忍爪牙。要想善终,恐怕一百个忍还不够,要千忍、万忍!
  忍经和劝忍百箴里讲的最多,举例最多的,恐怕就要数为臣之忍了。
  古代一切伦理关系、伦理文化之中,最重要的也就是君臣之道了。第二就是父子。这是纲常之本、人伦之根、大义所在。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手段,齐家是基础,协助君王治国平天下才是最终之目的。所以这忍道就是君臣之道,就是伦理之核心。
  
  第三:不是教你做人,是教你做子女、做兄弟、做邻居、做朋友。
  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前提,就是所有需要忍的情景,都是对方是不讲道理的。父严苛、兄弟狭隘、婆婆刁钻、邻居不仁、朋友不义。当对方不好的时候,就正是你忍的时候。
  舜的例子是个极端,还有那个被后母赶出家门的老兄,还有九世同堂的张公艺、一家二百余人住在一起的李昉,连唐太宗都请教他如何能使得这么多代这么多人口和睦相处,结果无一例外他们都说出了同一个字:忍。其实你可以想象这个简简单单的七个笔画的“忍”字里包含了多少的辛酸,甚或掩埋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辛和牺牲,甚至残酷的往事。父子兄弟婆媳妯娌邻居朋友甚至债主,这些关系基本上是一个人在古代社会所能担任的所有角色。在这所有角色关系里,你全部都要忍!忍到熄灭了你内心所有的情绪,你人性中所有的波动。
  
  第四:忍,是几千年“人治天”下的“结晶”。
  如果你细细翻遍了劝忍之言之例,(我是的的确确把《忍经》和《劝忍百箴》都一页一页看了一遍的),我想只要你稍微回想一下,总结一下,你就会发现:大凡所忍之人事,都是不合理的。
  也就是说,如果双方都通情达理,这忍字就没有了存在的理由。
  之所以要忍,就是因为你身边所有的人,尤其是君主和父兄长官,他们都不讲道理,只讲职位、辈分和权力。
  同时,跟你一样职位和权力,他们当中有太多的小人、佞人、奸人。
  你的邻居和朋友之中,有太多的不仁不义却又无法通过正常的公认渠道可以解决的人事。
  所以,一个人要想安全地成长、上升、长寿、善终,你就必须不停地忍。从小忍父兄之严苛无理,既长要忍老师之严酷无理,再长要忍同僚之抨击暗箭,更要忍君主之如虎之无常天威,要忍小人之诋毁暗害。关键是他们对于你,都是永远无法战胜无法公平的所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证罪攘羊,德色借耰(you),父亲偷了羊,你去作证你就是大逆不道;民告官子告父都是先有三分罪。所以父亲、君主、长官,在先天心理上就有为所欲为的优势倾向。人之对错不在于道理和规则,而在于辈分和官职。这是根子。
  
  当然,我并不是说,忍都是坏的。比如好学之忍、淫欲之忍、欺诈之忍、贫苦节俭之忍,等等也有很多是很有价值的观点。
  但纵观整个“忍之道”,其核心仍然是伦理之忍、君臣父子之忍。
  
  这个忍,不是原教旨的信念真诚之忍,不是哲学真理之忍,也不是宗教信仰之忍;而是人伦关系之忍,是纲常世道之忍。
  
  鉴于篇幅和时间问题,很多细节无法表达出来。很愿意与对忍感兴趣的朋友探讨这方面的问题。我如有说的偏颇错误的,也请指正。
  
  ps:顺便说一下,我认真看了《忍经》和《劝忍百箴》之后,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不论其来由,只论起现实价值,是很有用的。而且我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具体例子去切实实行了一下这个忍,自觉受用无穷。能忍,才有自由;放纵,反而容易自缚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