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普莉出招表:上海筹备宋庆龄葬礼始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12 05:45:43

上海筹备宋庆龄葬礼始末

2011年5月27日   23:23-解放周末·博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张洁明

  张洁明

    今年是宋庆龄逝世30周年。

    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沉痛宣告,决定为宋庆龄举行国葬,以表达我国各族人民的沉痛悼念。按照国葬程序,6月4日,宋庆龄的骨灰在邓颖超、乌兰夫、廖承志、陈慕华等中央领导和宋庆龄的亲友护送下,由专机从北京移送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安葬。

    那么,宋庆龄为何安葬在宋氏墓地?她的葬礼又是怎样筹备的呢?

    “李姐的骨灰葬在左边,平行的右边是我的”

    1981年2月5日,跟随宋庆龄50多年的保姆李燕娥在北京去世,宋庆龄在安排她的后事时批示:“我一直答应让李姐的骨灰埋葬在我父母的坟的边头,要立她的碑,我以后也要埋在那里。”当时,宋庆龄委托时任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的李家炽负责落实李燕娥墓的修建。

    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是宋庆龄父亲宋耀如生前所购。宋氏夫妇曾与子女约定,一家人死后要葬在一起。 1918年宋耀如去世后即安葬于此,1931年宋庆龄母亲病逝后与宋耀如合葬,宋氏墓地因而得名。第二年,宋庆龄兄弟姐妹在父母的墓地上建立了墓碑、石栏等地面设施。文化大革命中,万国公墓遭到破坏,宋氏墓地也未能幸免,宋庆龄父母墓的墓碑和地面设施均被毁坏。在周恩来的关心下,上海方面很快恢复了宋墓,但没有恢复墓碑,仅竖了一块小碑,左下角立碑人处只有宋庆龄的名字。

    在修建李燕娥墓的过程中,宋庆龄的好友、邹韬奋夫人沈粹缜带着宋氏墓地的图纸到北京向宋庆龄详细汇报。当时,宋庆龄“戴上眼镜,细细观看图纸”,指着图纸说:李姐的骨灰葬在左边,平行的右边是我的。因为是小辈,都要比父母的墓穴低一些。她又指着父母的墓碑说:立碑人要将宋家6位子女的姓名都刻上,恢复原貌。不久,解放前在万国公墓担任管理员的李通海根据回忆,绘制了宋氏墓地和墓碑的图纸。图纸完成后,由《文汇报》记者翻拍,照片送北京请宋庆龄审阅。宋庆龄审阅后认为式样与原来的完全一致。 1981年4月2日,李家炽主持为李燕娥在万国公墓宋氏墓地举行了简朴的安葬仪式,宋庆龄送了花圈。

    宋庆龄安葬在上海,是上海人民的光荣

    1981年3月14日,年事已高、重病缠身的宋庆龄最终被确诊罹患 “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中央在组织医疗专家对宋庆龄进行积极救治的同时,开始考虑她的后事安排。 3月下旬,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冯文彬约见正在北京开会的李家炽,向他介绍了宋庆龄的病情并转达中央准备为宋庆龄举行国葬的决定。中央指示,遵照宋庆龄的愿望,她身后将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宋氏墓地,上海方面必须马上开始墓地的准备工作。

    带着中央的指示,李家炽飞赴上海汇报。市委书记陈国栋立即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他在会上指出,宋庆龄安葬在上海,是上海人民的光荣。上海市委一定要按照中央的指示和宋庆龄的意愿,保证完成这项政治任务。

    对上海来说,筹备宋庆龄安葬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而且刻不容缓。根据市委的指示,上海立即成立了由市政府办公厅秘书长张甦平任总指挥、相关单位参加的宋庆龄安葬筹备工作班子。总指挥张甦平在召集会议布置任务时特别强调,一要保密,二要突击,各单位要抓紧准备。相关单位领受任务后,各自又成立了工作班子,全力以赴投入各项准备工作。

    民政局专门研究了三种棺葬方案

    筹备宋庆龄国葬的首要任务是修建宋庆龄墓,修建宋庆龄墓的第一项工程便是恢复万国公墓宋氏墓地。由于文革时期对公墓的破坏,要恢复的不仅仅是宋庆龄父母的合葬墓和墓碑,还有墓盖、石栏等地面基本设施和周围环境。

    当时,民政局负责万国公墓内部的各项准备工作,园林局负责绿化环境布置,公墓周边道路和公墓内道路的整修则由城建局负责。因宋庆龄尚在病中,各项工作只能在内部秘密进行。据当时的城建局副局长郑定能回忆,为整修周边的虹桥路和张虹路,他们成立了一个约40人组成的大修队,所选队员均经过精心挑选,政治上可靠,能吃苦,保密意识强。

    4月初,民政局联系苏州枫桥石厂进行宋氏墓地的修复工程后,也抓紧进行修建宋庆龄墓以及安葬准备等工作。开始时,由于中央未明确棺葬还是骨灰盒安葬,民政局专门研究了三种棺葬方案,组织殡葬工人进行抬棺下葬演习。当时准备使用万国公墓保存的一口意大利铜棺,演习时还仔细测算了铜棺重量和遗体放入后的重量。后来,中央了解到中共八大期间,宋庆龄曾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在一份关于死后实行火化的建议书上签过字。民政局很快以骨灰盒安葬方案设计了墓穴,并联系上海大理石厂制作大理石墓椁放置骨灰盒。

    5月底,宋氏墓地恢复工程按期竣工。修复后的宋氏墓地从原来的145平方米扩大到195平方米,周围种植柏树、松树等常绿植物,营造庄重肃穆的气氛。墓地居中是宋庆龄父母的合葬墓,墓碑上,立碑人刻上了宋庆龄兄弟姐妹6人的名字。墓地西侧是刚落葬不久的宋庆龄保姆李燕娥墓。新建的宋庆龄墓位于墓地东侧,墓碑采用卧碑式,长120厘米,宽60厘米,墓的大小、位置与李燕娥的墓完全一样。

    为宋庆龄安葬方案,一天内往返京沪

    5月14日晚,宋庆龄突发高烧病危。19日,总指挥张甦平召集各相关单位,讨论宋庆龄的善后问题,市长汪道涵作了重要讲话。之后,上海成立了一个精干办公室,积极进行有关迎接宋庆龄骨灰和举行安葬活动的筹备。

    由于宋庆龄病情不断恶化,安葬方案提上了议事日程。5月24日深夜,在廖承志的安排下,中央办公厅副主任高登榜和李家炽在人民大会堂商议宋庆龄的安葬方案。安葬方案主要包括出席葬礼的人员范围和人数、安葬仪式程序等。方案商定后,高登榜连夜将方案报请主持中央工作的胡耀邦审定。第二天一早,李家炽带着胡耀邦批阅同意的方案复印件和中央要求上海“照方案执行”的指示飞赴上海。午后,李家炽又带着上海市委拟定的关于宋庆龄安葬的执行方案飞回北京汇报。

    5月29日晚,宋庆龄在北京逝世。上海市委连夜召开会议。在市长汪道涵主持下,制定了迎接宋庆龄骨灰和安葬典礼的具体方案。

    虹桥机场、万国公墓实行封闭,由武警守卫

    安葬准备迫在眉睫。市委领导多次亲临墓地、机场检查工程和布置情况,提出修改意见,许多方案经过试验和调研后及时进行调整。为使安葬典礼安全庄重,市委领导决定,在安葬典礼上用一块较薄的大理石椁盖板暂时替代重达160斤的花岗石盖板。为迎接宋庆龄的骨灰,市委领导亲自驱车沿虹桥机场到万国公墓的行车路线察看,发现原计划的行车路线中万国公墓至延安西路路口的虹桥路路段,路面狭窄,两旁房屋陈旧杂乱,影响观瞻,当即研究决定行车线路改走延安西路、中山西路,再转入虹桥路、张虹路进万国公墓。

    万国公墓还进行了绿化环境布置,墓地新建了旗杆,安装了路灯。万国公墓接待室进行了布置,准备在安葬前暂时放置宋庆龄的骨灰盒,接待室内还开通了一架“红机”,以便与虹桥机场直接联系。

    葬礼准备进入了倒计时。总指挥张甦平要求,自6月3日中午12时起,虹桥机场、万国公墓实行封闭,由武警守卫,准备迎接和安葬宋庆龄骨灰。

    她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倾心热爱的故土

    6月4日,当护送宋庆龄骨灰的专机到达虹桥机场时,机场上响起了悲壮的《葬礼进行曲》。载着宋庆龄骨灰盒的灵车,在满怀哀思、默默哀悼的上海市党政领导和宋庆龄亲友以及上海各界人士中间,缓缓驶出机场,驶向万国公墓宋氏墓地,数万群众默默地肃立在虹桥路、中山西路、张虹路的两边,悲痛地目送灵车。

    灵车缓缓驶进了用青松翠柏扎成的万国公墓大门。整修一新的万国公墓国旗低垂,庄严肃穆。宋氏墓地上龙柏苍翠挺拔,冬青环绕四周。宋庆龄墓穴周围放着宋庆龄生前喜爱的兰花、杜鹃花和郁金山草。宋庆龄的遗像矗立在墓地上,两侧摆列着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全国政协和全国妇联、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对外友协送的花圈,还有上海市党政军领导机关、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中国福利会献的花圈。

    9时50分,中共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宣布宋庆龄骨灰安葬典礼开始。参加葬礼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上海市领导、宋庆龄的亲友以及各界人士在墓前肃立默哀。在悲壮的《葬礼进行曲》声中,宋庆龄的骨灰盒安然放进了洁白如玉的大理石墓椁。随后,邓颖超、乌兰夫、廖承志、陈慕华和上海市负责人、宋庆龄的亲友等缓步绕墓一周,把一朵朵宋庆龄生前喜爱的黄色香石竹花,轻轻地放在她的墓地上。

    宋庆龄,这位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中华民族的优秀女儿,回到了她生于斯长于斯、倾心热爱的故土,与患难与共、情同手足的保姆一起,静静地长眠在父母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