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新天地的室内图:旬阳印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20:25:34
 知道旬阳,是偶然从一个文友的空间,虽然离我故乡并不远,但却从未踏上过那片土地。在文友细腻的描述下,风光秀丽的旬阳便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比旬阳旖旎的风光,我已见过太多,真正引起我兴趣的,却是另外一个原因。

  随着跟文友接触时日的增长,认识旬阳的人愈发的多了,我发现每个人的空间都有关于旬阳山水的文章,细细的感悟,道不尽的喜欢。虽然风格各异,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旬阳的爱,对文学的热爱。从此,我的心中便荡起一份湿润的情怀:旬阳啊旬阳!你究竟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呢?怎会有着如此众多的人为你而感怀?

  旬阳,位于陕西东南,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了;秦时设关,西汉置县,两千多年的历史灿烂而辉煌。温暖湿润的气候滋生了秀丽的风光,素有“北国江南”之美誉。一条呈“S”形的旬河,把县城分为南北两岸、造化钟神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中华唯一太极城”。

  想着旬阳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灵秀的山水,也为自己同是陕南人而荣幸,心底升腾起一股莫名的情愫。那悠久的人文历史,让人敬畏,让人向往。旬阳,有机会一定会走近你,去感受你那片土地上的雄厚与俊秀。一

  花香送暖的五月,在友文热情相邀下,旬阳之旅终于成行。登上西康高速汽车,出了长安,眼前便是一片润目的苍翠。抬眼望去,众多的车辆灵活的在山间穿行,蜿蜒的公路更像是山体绿裙上的一条飘带,灵活的在大山的躯体上缠绕,给秦巴山脉更是增添了几分妙曼的神韵。一阵微风拂过,山间便涌起一层层绿色的波浪,此时,远方的车,则更像是一尾尾顽皮的鱼,时而爬上浪尖,时而游向谷底。车辆不停的穿越一个个隧道,路边的景物在灯火明灭、黑亮交替中,不停的飞闪变换着。

  由于第一次穿越这么多隧道,耳边总是不停的传来三岁女儿那兴奋而稚嫩的惊呼。正看着女儿天真的表情出神,女儿却推着我喊:“妈妈,你看!火车怎么在我们的头上跑呢”?随着女儿手指的方向看去:此时远处的山路,高速路、铁路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而我们居中。疼爱的拧拧女儿的小脸蛋,轻声的给她慢慢讲解。看着女儿泉水般清澈的眼睛,为女儿善于对事物的观察,由衷的欣喜。车子驶过镇安以后,慢慢的就进入了旬阳镜内,地形开始变得开阔起来了。旬阳,我终于来了!该怎样的来寻找你那史诗般的文明呢?

  下了高速,客车便在山脚下盘旋了。一条碧波荡漾的旬河,陪着蜿蜒的山路,随汽车的轰鸣把我们带向旬阳的腹地。此情此景:用山围着水长,水绕着山转来形容,最是贴切。两边的山,青翠润目;树木的倒影,斑驳的映到水面上,随着潋滟的波光轻轻摇曳;几只野鸭,悠然的在水面上散步。不知道是山润了水,还是水映了山,我仿佛置身在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里。女儿已在怀中酣然熟睡了,陶醉的目光,就这样沉浸在沿途的山水中。

  经过四个小时的颠簸,已是近午时分,文友早已在站口等候了。虽然只是第二次见面,可更像相交多年的老友。到达早已安排妥当的宾馆,另一个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热情的迎了上来。稍作休息,一行人鱼贯进入餐厅包间,在座的基本都是旬阳热爱文字的朋友。听大家相互介绍,亲切的乡音顿时弥满了整个房间。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温馨在心里蔓延。席间:层出不穷的祝酒词令人应接不暇,每个人都洋溢着青春的热情和活力。不胜酒力的我,也被这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好在文友们谅解我是女士,况且还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只能以茶代酒。在大家的推杯换盏中,已安排好了下一站的行程。

  二

  人们常说,不到羊山,就等于没到过旬阳。午饭过后,我们一行人便浩浩荡荡的向羊山进发了。车子转过一道道山弯,清新的凉风迎面扑来。此时,整个羊山更像是秀外慧中的处子,绵延的山体上铺了一床厚厚的绿色锦被;盛开的山花,便是绣在这绿被上的春色。一阵清风拂来,便满溢着沁人心脾的清香,这点点清香,和我们的欢歌笑语一起,洒满了五月的山间。

  走到铁锁洞的时候,随着文友手指的方向,陡峭的石壁上,先人行走的足迹还斑斑可见。只是此时,正在黛绿的青苔下,透着古朴的沧桑。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仿佛看到了勤劳的秦人,正在用他们的坚强不屈和智慧,在这里留下了文明与灿烂。或许,这片土地,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耕作,才有今天的繁衍生息。而在当年只能容一个人侧身通行的山洞,现在却变成了一条能供车辆通行的山道,友人指着那些痕迹不无感慨的的说:“我们要一面打着尊重历史,保护历史的旗帜,另一面却要加快开发的步伐,只是很多时候,历史往往给开发让道”。文友的话,久久的在我的脑海里盘旋。

  车子慢慢向高处走,女儿不时指着路边不知名的野花问我:“妈妈,那是什么花”?当我说不知道的时候,女儿都会狡黠的眨着眼睛问我:“妈妈,你怎么就不认识呢”?语塞之余,女儿便在我的佯怒里咯咯的笑着,引发文友们一阵阵开怀的笑声。

  下了车,此时的女儿,更像是一只灵巧的燕子,不停的在像机的快门里雀跃着。一丛丛紫色的野花在山石的缝隙里顽强的开放,偶尔有一些山雀在道旁低矮的枝上飞来飞去,更显得了山野的空寂。在一片开阔的空地上,文友指着前方一排排残破的房子说,花房子到了。

  所谓花房子,只是明朝“陈三万”遗留下的一片年久失修的老房子。据说,他建完这规模宏大的住宅后,家中还余纯银三万两,故号称“陈三万”。至于真实的姓名,现在已无法考证,一些传说中的典故,只給这片残破的遗迹带来茶余饭后的闲谈而已。他的后人,在家道中落和朝代的更替中,不知流落到了何方。看着眼前的石门,灰砖黑瓦,标准的江南建筑和古朴典雅的外观,在雕梁画栋之间,隐隐还透着明清的色彩和历史的厚重。石门上“诗书广种吴人腹,珠玉深藏富贵家”的楹联,印证了他是江南人士。时光走到了今天,繁华早已不复存在,只在一些残垣断壁之间,还能嗅到一丝当年的味道。横亘在地上的古老的石梁,倾斜的石柱,无助的荒芜着;精致的浮雕在尘垢的掩藏下独守了沧桑。而看着眼前的一切,遥想这豪华的建筑群:需要多少个“三万”,才能支撑起当年的壮观?

  一根大理石材质的栓马桩,仄斜的立在庭院前,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苍凉的色彩。用手摩挲着石桩上那些深深的印迹,看着这保存不算完整但却规模宠大的古居,那些远去的繁华,已渐渐在脑海里清晰。古老的石门,在风雨中斑驳;破落的墙体,在岁月的变迁中依旧围栏自己的家园;褐色的瓦,阻挡着时光的侵袭,错落有致的铺满几百年的屋面,任风吹雨淋,却依然闪烁着生命的本色。一幅刻在石门上“朝出牵牛耕于野,晚来教子步青云”的对联,在风雨的侵袭下依然清晰可见;一块“崇峦耸翠”的石匾,安静的躺在杂草丛生的路边。想当年,主人虽然希望安静的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却依然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认真读书,有朝一日一步青云。这种耕读传家的思想,在几百年前的旬阳,代代流传。所以我们不难想象今天:旬阳的文化氛围如此深厚,也在情理之中了。

  西沉的斜阳,催促着我们回归的步伐,羊山的美景,终是一日无法赏尽的,且把更多的期待,留在下次相逢的喜悦里。一切归于平静,留下最后的一瞥,目光中存留了记忆的碎片。凌乱的脚印,在杂草丛生的小道上重复,我们一行人,向预先联系好的休息地折返。

  三

  车在蜿蜒的山道上穿行,一排排山峦,慢慢的丢在了身后。层层梯田也披上了金色的外衣。远处的炊烟,袅袅的漂浮在青山绿影下的村庄上空,升腾在五月的天光下,好一派田园风光。难怪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无惧山路的崎岖,道路的远长,执着的来探访陕南这壮丽的景观了。前方,当一片红砖青瓦的房子错落在开阔的盆地上,我们体息的地方田支书家到了。

  看着钢筋混泥土小楼,感受现在农家生活的富裕。走进了田支书家的小院,地方虽然不大,但却分外的干净整洁。条石铺成的路,一直通向正房,走进客厅,几样简单的家具,一尘不染。正面墙上一幅书法,“高山流水”四个大字进门就吸引了我的注意。正看着书法出神的时候,一个粗犷的声音刚刚传来,矫健的身影就到了我们面前。一个五十来岁,红光满面的西北汉子,在爽朗的笑声中,伸出大手和我们紧紧的握在了一起。文友笑称他为羊山的掌门人,在这个位于羊山深处的村庄,他可是德高望重了。

  一会功夫,田支书自己做的消暑茶便端了上来,细心洗过的碗中氤氲着独特的香气。慢慢的喝着茶,听着他热情的给我们解讲着以“陈分新”为题材的电影《支部书记和他的媳妇》在此拍摄的情况。看着他神采飞扬的表情,我们深深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的农家汉子,已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经意间,一桌陕南风味的特色菜肴已摆满了桌面:炒腊肉,土鸡炖山菇、土豆饼炒青椒……色香味俱佳,瞬间就勾起了我们的食欲,再次感受到了旬阳人的热情与好客。田支书搬出了自酿的甘蔗酒,热情的招呼我们落座,爽朗的大笑着:“今天,我们不醉不归”……

  天边的火烧云似乎催促着我们上路,起身和田支书告别,热情依旧留在掌中。山风透过车窗,已经没了午间的燥热。此时的羊山,也沉寂在一片安静的暮色里。也许是旅途的疲惫,大家都停止了交谈,空旷的原野里,只听到车轮碾过石子的声音。

  半个小时左右,远方便出现了一片辉煌的灯火,原来是太极城到了。远处,两岸的路灯,星星点点的排列在沿江两岸,给太极城的夜晚,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望着那斑斓的灯火,我禁不住的遐想:这样的夜晚,灯火闪动的也是旬阳智慧的光芒。

  回到宾馆已是八点多了,告别朋友洗漱完毕,带着女儿躺在床上,无意发现床头柜上一沓有数十本之多的书。随意的拿起来翻看,竟然都是旬阳作家的作品,我感到惊讶了!走过了这么多地方,在宾馆里摆上文学作品,而且全部是当地作家的作品,我还是头一次碰到。随手翻看了几篇,处处都洋溢着旬阳人对旬阳的赞美和无尽的爱,沉浸在这份人文的感动中,久久的不能入睡。

  四

  第二天醒来,天光早已放亮,匆忙的洗漱完毕吃过早餐,便和文友踏上了通向观景台的路,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拾阶而上,两块巨大的石头上,红色的篆书“观极”两个字鲜艳而夺目。一棵数十米高,有着几百年树龄的参天古树,就那样矗立在观景台的中央,古老的枝干,皴裂的缝隙,刻满岁月的痕迹。树冠上一簇簇清新润目的绿,在阳光的照耀下葱郁了生命的本色。那沧桑的年轮,在历史的长河上,不也见证了旬阳朝气蓬勃的今天吗?

  站在观景台上,俯瞰眼底下的城市:旬河与汉水在南北处交绕环流,一个天然的八卦太极图浑然天成。古人选城址的时候,就已经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完整的体现出来。阳渔岛和王家山遥相呼应,这人间独一无二的风景,会逐渐吸引更多人的目光。或许,要不了多久,旬阳将在西北乃至全国,都将是一个旅游的名胜所在。

  在我尽情凝视着眼前风景的时候,有几个外地的摄影爱好者走了过来,他们架起像机想记录下这片山水最美的一面,却找不到合适的角度。文友看到这种情形,很自然的走了过去给他们介绍最佳的拍摄点。交谈中,他们感激的问想起文友的身份,随行的人正准备介绍的时候,他却摆了摆手,不顾烈日艳阳的炙烤,又热情的给他们介绍起下一个去处。

  水,赋予山的灵性;山,则蕴含了水的泽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着文友给过往的游人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一些疑问,原来,他们已经自觉的把宣传旬阳当成自己的义务,热情洋溢的画面不由得让人感动。或许,这就是秦巴山里旬阳人淳朴热情内涵的真正体现吧。

  从观景台沿来路返回,用手抚摸着汉白玉栏杆,突然想起李煜的诗词来:“雕栏玉砌应犹在”。回想着清人的对联;“满城星火列星案,一曲旬水绕太极”,应是对这悠久古城的夜色,最神似的概述吧。沿着山间小路顺台阶而下:一片片火红的石榴花,在摇曳的枝头上绽开了笑脸;一颗颗青杏,在五月的枝头,探着青涩的的脑袋;而我们,却在五月的艳阳里,对这个千年小城做最真情的寻访。

  穿行在仄斜悠长的老街道,仿佛行走在江南的天空下,想象着未曾来得及去的古镇蜀河,青石板上铺就的厚重,是否与宋词里的烟雨凝重。那些带着阁楼的房子,是和江南水乡的街道相似吗?凌水飞空的吊楼,青褐色的石条,铺满了窄窄的小巷……人在此中,心却拓展了无尽的想象。跟随着文友的步伐,一孔炮眼,一棵独自在黑瓦上摇曳的月季、三两间历经时光打磨的老房子,都成了我相机中留取的影象。

  脚下的酸痛,在眼前的风景中遗忘。爬过一层又一层石阶,女儿的韧劲倒是让我惊奇了,虽然汗流满面,而依然兴趣不减。来到文庙的时候,这个已经是旬阳博物馆的古建筑,虽没有雄伟可称,但馆内两千多件有着悠久历史的文物,整齐的陈列在那里,用陈旧的色彩独自印证着旬阳的昨天。院中几千年的古柏树,枝繁叶茂,历尽沧桑的伟岸,在青砖青瓦的围揽中,更见葱郁。靠在树上,心底留下一份无人知晓的祈言……

  转过几条巷子,顺着石阶而下,便是洞儿碥了-太极城道观。飞空翘起的檐角,掩映在一片葱茏的树木当中,更显了几分清净。走近大殿,一个仙风道骨的道士,正在给上香的游客解说什么。香灰已经积满了一米见方的香炉,香雾缭绕,平添了几分肃穆。正对着观门的墙上,一幅醒目的太极图悬挂在正中。朋友问我是否上香,我轻轻的摇了摇了头。我知道,有些虔诚,早已铭记于心底,不必再拘于表现的形式。就像旬阳的文化,旬阳的山水人文一样,早已深深的留在了记忆里。扶着小路边的铁链,碧如翡翠的旬河,在脚下安静的流淌;一扇扇雕刻着太极图案的古老石磨,安静的躺在路边。感慨着这上苍的神奇之笔,在这山水相依的去处,那阴阳的旋回,又说出了几千年历史中多少的玄机?

  恋恋不舍的离开,目光依旧回转。旬阳,你是大自然创造的神奇!你是旬阳50万人民的骄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青水秀的旬阳,在历史的洪流中,滚滚向前。这里的民风和民俗,将和陕北、陕南贯穿成一个完整的豪迈,在三秦的大地上栩栩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