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理发器那个牌子好:英语学不会吗——一个失败者的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7 14:23:12
2011-05-23
中国陷入英语热至少有30年。上千上万的人投入大量精力学英语,但是往往毫无结果:他们照样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用英语推进自己的事业。甚至有位英语专业出身的编辑私下对我抱怨:大学 所学的语言技能工作时用不上,几年就荒废了。早知如此,当初还不如不投入那么多时间学英语。
本章则要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你:假如你的英语程度是高中毕业生的水平,大致有3000个词汇量,按照我的方法“深练”一百日,不借助字典就大致能够阅读《时代》周刊。《时代》周刊是 一本在英语国家也属于高词汇量的时事杂志,属于有教养的阶层的读物。英语到达这样的水平,就可以不太费力地在工作中运用。
英语学不会吗——一个失败者的经验
本章讲的是我个人的经历,并希望从这种个人经历中给读者一些建议,对中国传统的外语学习方法进行若干反省。首先我要针对的是本书的核心:“深练”。学英语和学习其他任何技艺一样 ,只有“深练”才能进步,“浅练”则最终无功而返。其次,遵循“深练”的原则,我要讨论一下你是否应该学英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发展你的专项技能,学习英语要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 。
我之所以把个人的经验和体会写进这本讨论天才的书中,绝不是因为我认为自己是天才。相反,我在学习外语方面相当低能。这也不是故作谦虚。根据我从小的观察和经验,我无论学什么课 ,只要用功,基本都能在同伴中比较出类拔萃。看看,我其实还是自视甚高的人。但是,一学英语,我最多就是中等。一个习惯于学什么都比别人快的人,突然落入中游水平,心理的挫折感 自然很大,难免夸大自己的无能。长期以来,我就一直认为自己在英语方面能力非常弱,甚至怀疑有什么先天障碍。这种自我认识,对学习过程又有重大的反馈,形成了“英语永远也学不会 ”的自我定见,结果不仅是更笨,而且浅尝辄止。应该说,从1979年上大学到1989年发誓开始学英语为止,我在“英语热”中是个典型的失败者。我走走停停,最后勉强掌握的最多不过是《 新概念》第一册,需要从《新概念》第二册第一课学起。
不过,1989年夏天我决定出国留学,发誓用几年攻克英语。此时已经28岁,身边的亲友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甚至从小打着我学英语的父亲也觉得我有点发疯了。但是,日后我却突然开始在 这方面成功。比如,在1989年秋我还在《新概念》第二册上挣扎,1995年秋则进入耶鲁大学学习。1997年36岁时,在经历短暂的挫折和放弃后,又开始学习日文。如今,这两种语言文字都成 了我事业中非常有用的工具。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用英语教书、做研究、写论文,甚至还在《纽约时报》评论版的头条发表过文章,接受过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的采访。这样历数自己的“优胜 记略”,未免有自我吹嘘之嫌。我在这里希望证明的是:像我这么一个能力中下的人,经过“深练”能够走多远。要知道,我开始学习英语时已经快30了。大部分学习过程是30岁以后完成的 。如果说我在十几、二十岁出头时的语言学习能力是中等的话,过了30肯定就是中下了。这在我学习日文时表现得特别突出,有精确的分数作为证据。比如,我第一次开始学日文时,其实还 是35岁在耶鲁攻读硕士课程的第二年。我几乎投入了所有的精力,甚至不惜忽视其他课程,但学到一半就觉得根本跟不上,只好半途而废。第二年进了博士班重新来,觉得自己怎么也算挣扎 了半个学期,有所准备,比那些从来没有碰过日文的同学有优势。果然,刚开始几次测验,我在班上都是头几名,显然属于“有底子”的。但是,自此之后每周的测验名次都持续下跌,到了 期中几乎跌到最后几名。期末时只好放弃其他课程全力恶补,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回升到中上游水平。第二年(1998年)夏天去明德大学(Middlebury College)参加9周集中营式的强化班。明 德大学大概是美国最有名的外语训练基地。当时有个入学摸底考试,还有个毕业成就考试。其实两个考试一模一样,目的是看你在9周中究竟进步了多少。我在那个班里最要好的朋友是来自布 朗大学的一个19岁的黑人女孩儿,她也被全班视为天才。她在两个考试之间提高了40分的成绩,我的成绩则仅提高了2分!一般而言,如果你是我这么个笨得出奇的“蜗牛”的话,你会彻底放 弃对自己的信心。其实我早在上大学前就暗暗下定决心:世界上可干的事多着呢,绝不沾和外语有关的事情,我实在不是个学外语的材料。1979年高考,我文科总分在北京大概是前10名。但 英语卷子一个大字不识,只凭瞎蒙在选择题中撞对了10分。好在那年属于文革后非正常时期,英语只算10%的成绩。我的10分换算成了1分。可见我是早就放弃了英语的人。但是,阴差阳错, 在28岁时不得不捡起这个不愿意学的语言,经过“深练”,英语竟成了我的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