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吧三国有作弊器吗:众说纷纭话“高第”(广州高地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5/03 07:41:52
地名论坛 - 众说纷纭话“高第”选择字体:[大] [中] [小]

  广州的高第街,是著名已久的商业街。它的得名,历来众说纷纭。

  清代学者黄培芳认为,明代画家李孔修是广东名儒陈献章的高第。所以,人们把他居住的街道称为“高第”(见《香石诗话》)。

  清代另一学者黄芝则说高第街因周新得名。周新是明初的清官,屡断奇狱,他世居广州城南。高第街、仰忠街“皆因公而名之”(见《粤小记·卷三》)。

  黄海云先生的《高第街得名之因》(见《白云杂锦》18期)却认为一个叫梁士诒的广东三水县人,在光绪年间中进士。在1912年当上交通银行总理。他在今高第街建了“一座高官府第”,于是“人们开始叫这条街做高第街”。

  还有一说是把民间流传的故事作为地名考证的依据。说一个叫高第的乞丐,发了大财,做了富翁,买下了一条街,“所以人们便称这条街叫‘高第街’”(见《周末画报》1981年1月17日《高第街的传说》)。

  其实,宋代已有高第街。

  证据之一是唐代丞相张九龄的后裔张之颐,在宋代时从故乡曲江“以事迁广城高第街,复徒居南海龙山乡”。此记录见于张氏后人张彦充的墓表(《龙山乡志》一书转登其全文)。此外,开平县滘提的司徒氏谱,也说其先人“值宋南渡,中原多故”之时入粤,他们定居开平之前,亦曾“居广州高第街”。

  另一证据是新会、中山的《李氏族谱》说,南宋时,李侃、李侚、李绐兄弟三人为避兵燹,保护母亲褟氏从江西入粤,经南雄珠玑巷,再“侨寓省城高第街”。最后分别落籍新会、香山(今中山)。褟氏“以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庚午六月十九日辰时生,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乙未九月二十八日酉时卒”。既然,她生前曾“侨寓高第街”,可见宋代已出现高第街这一地名了。(该段的引文均见于《东坑李氏族谱》)。

  李氏母子在宋代“侨寓省城高第街”的史实,还有明代名儒黎贞撰写的《李氏家谱序》作证。该序亦肯定“(李)侃、侚兄弟,奉母褟氏,由南雄珠玑巷迁广郡之高第街”(见《秫坡先生文集·卷五》)。黎贞,号秫坡,新会人,对同邑李氏的世系知之甚详,其序文与李氏族谱所述一致,可互为参证。黎贞生于元末,死于明初,(黎贞生卒年分不详,但据《秫坡先生文集》,他“生元季”,“洪武八年以明经荐至京师”,“洪武丁丑(即洪武30年)赦归抵家”,“年59卒”等,可断定黎贞卒于明初)。他是周新、李孔修的“老前辈”,其作品既出现高第街一词,可知高第街决非因周新或李孔修而得名,更与五百多年后的梁士诒无关。

  从历史地理考察,高第街出现于宋代是可信的。因五代十国时,今高第街北边的西湖路、仙湖街一带是珠江边的人工湖,属南汉王苑,所以,宋之前不可能有高第街。那么,宋代时何以有高第街?这是因为那时的珠江北岸已南移至今高第街稍南。当时的羊城八景之一的“海山晓霁”就在这一带。这里江面宽阔,有“小海”之称,“海山”就是指宋初所建的海山楼。该楼雄伟壮观,被誉为百越第一楼。每逢端午节,军政大员便登楼观看水军演习,诗人墨客亦常登楼览胜。楼下有市舶亭(见《广东考古辑要》),是外国商船停泊候验、缴税之外。这一带,有海山楼,有市舶亭,豪门巨商自然陆续聚居于此。高门宅第也就成为这里的建筑特色,“高第街”一名正是这种特色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