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畅销小说:美国人怎看我们的浮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4/29 19:50:55

作者:那小兵


中国人为啥特别浮躁?笔者以前并不特别确定,但从此次调查“中国人幸福感结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越是沿海大城市的被抽查对象的“浮躁指数”越高,而越是内地调的查对象这个指数越低。这的确引发了某种学术讨论的价值。

 

真正数据结论还要通过综合的加权相关性计算,不过这点显而易见的趋势让我探讨一下几个中国人浮躁的理由:

 

一. 中国社会发展太快,在发达地区人们面对变化很难在心态上调整,原有的理性依据被颠覆,信仰被抛弃,甚至自尊荡然无存,变成了跟风动物,丧失了自我,硬想把自己打造成了别人吹嘘的成功人物,或慌不择路选错方向,结果加深了挫折感。这种情况最多发生在中国到美国的新移民身上,他们等待来美国很久才来到,等待过程中不断强化对美国的憧憬心态,往往大大超出美国现实能提供的程度,真的来到后心理上形成很大落差,越是文化程度高或在中国地位高的人越感到挫折大,而原来在农村的人到了美国反而最容易适应新生活。同时,中国人一旦感到挫折就喜欢从别人身上找原因,别人的成功便成了嫉妒来源,别人的失败也会成为自己失败的安慰,形成了“憎富嫌贫”的心态,能够为失败者找到别人责任的文人在中国最容易出名。美国人说与中国人很不容易合作,没有耐性,没有日本人的认真性,很难相互信任。比如,中国人在中国可以大叫“我要选票”,到了美国给他选票,他却改口大叫“我要挣钱“,不愿投票,这样的民族怎搞民主呢?在美国和中国到处都不少这种无法满足的国人。

 

二. 中国人攀比心态严重。和许多人口密集的亚洲国家一样,攀比心态成了中国人生活动力,总爱把自己不断地和周围人相比,获得自我肯定。小地方的人和周围的人相比会造成不平衡心理,而大城市中的人流动性很高,不是和自己家边上的人相比,而是更容易和同事相比,和媒体上的成功人物相比,甚至和外国人相比,还有的和自己梦想中的自己相比,结果越比较越不满足,产生严重浮躁。西方人很讲究个人独立性,很少和旁人或成功人士相比,总倾向于自我肯定,容易产生自豪感。比如,一个美国白人可能就因为自己是白人而看不起奥巴马这个黑人总统,这很可笑,但却表明美国人较容易自我满足。同时,中国的所谓富人们很喜欢炫富,也是出自同个攀比心理,比如,唐骏靠假文凭当了大老板,按西方人思维就应当收敛点,别张扬丢脸,但他却忍不住大肆宣扬“我的成功可以复制”,让虚荣成为光荣,制造出假偶像,当中国人满脑子充满了这些虚荣假造的偶像,怎有不浮躁之理?在美国大学中有个笑话:中国留学生在中国想象自己在美国,在美国想像自己在中国,在餐馆洗盘子却讲如何当大老板,在实验室打工却想着盖茨应怎样管理股权,中国人有人格分裂特点。其实这并不难理解,许多中国人对现实往往不肯诚恳地正视,只得依靠从虚幻开发出另个自我,以此满足攀比取胜的心理需要,你若戳穿了他的虚假自我,他一定跟你没完。

 

三.中国人极其缺少信仰的定力。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在贵州等地的苗族和侗族的自我肯定程度和满足感大大超过沿海地区汉族,其中满足程度最高的是苗族中的“生苗",他们的原始宗教信仰较普遍。另一个发现是这些少数民族村庄自治能力较强,认同感较强,互助精神较强,民主村委选举结果接受程度较高,黄赌毒情况最少。相反,对民主村委选举最不满的是最富裕的广东沿海农村地区,有些地方干脆废除村长,到处违章建筑,脏乱不堪,无人执法,黄赌毒程度最高。从民主建设的角度看,西方人和日本人之所以能够保持良性民主社会环境,原因在于他们人群之中的法治精神,妥协互利,恪守原则,互相尊重,互相督促,公平竞争,公允执法,形成了强大的公民自治能力,而这些素质大多来自共同信仰,信仰确保了社会的道德行为底线,这种信仰不论是基督教或武士道都异曲同工。在中国这样一个缺少法制精神的地方,损公肥私,贪婪无度,伦常颠倒,无法无纪,拉帮结黑,任人唯亲,归根到底就是缺少优质信仰和宗教依托,无法形成道德底线认同,客观上阻碍了民主现代化进程。民主不是个长官恩赐的东西,不会因为领袖说一句”你们可以选举了“民主就成功了,而是靠千千万万个有公民品质的人互相做出了民主的好榜样。不难想象,这样一个缺少民众认同感的民族一定没有自治能力,自然只得依靠集权管理方式保持社会平稳运行。

 

笔者认为,鉴于这种民族特性,把精力浪费在空洞的“争取国家民主"之上,不如放在增强信仰道德教育和基层社区民主工作训练之上,仍应以维持安定执法环境为主要社会任务。